比刘伯温还明智的奇才,帮朱元璋夺取天下,因激流勇退而得以善终

时间:2023-05-05 23:41:16编辑:奇闻君

自古以来在军事战争之中要取得胜利除了拥有强壮的兵马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之外,战术也是非常的重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刘备以及孙权能呈三国鼎立之势是因为他们身边有谋臣出谋划策。

两军交战也是双方谋士之间的较量,谁胜胜负就要看谋士们的造诣了。历史上许多典型的案列都是经过一番谋反得来的,很少有呈匹夫之勇而获得胜利的战役。

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很多开国君主能力挽狂澜就是因为身边有谋臣。朱元璋能战胜陈友谅获得最终胜利也是因为如此,那么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谋臣是谁呢?最后的结局如何?

求学生涯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出生于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八。因为家中孩子多,父母亲都无力抚养,很多都被送人了。朱元璋从小就被拉去给村里的地主放牛。

没读过书的他也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更懂得读书人的可贵。因此当他成为起义军领导人的时候,就特别重视人才的提拔和任用。朱升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朱升是今安徽省休宁县台子上村人,他的家庭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因为父亲也曾读过一些书,所以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从朱升的名字中就能看出父辈对他的殷切期望。

晨曦之初、太阳东升,就是希望他能如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发光发亮。而朱升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八岁的时候拜江敏求为老师,在他开设的求学馆里研习了四年,这成为他重要的知识启蒙阶段。

十二岁时朱升又拜到金斋谕老先生的门下,到休宁海阳攻读了四年。后来因为金斋谕年事已高准备退休的情况下,朱升才迫不得已离开。之后他便前往休宁霞瀛,跟着陈栎先生学习。

拜陈栎先生为师的时候,朱升已经十七岁。经过多年的研学,他已经成为一名博古通今、文采依然的少年。十九岁的时候在陈栎的推荐下,他开始去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那一年他不费吹灰之力地考上了县里的秀才,之后他就回到家乡休宁县开办学馆,招收好学的弟子为他们讲学,闲暇时候也会下地干活,过上了半学半农的生活。

此后下半生的时光里,他几乎沉浸在教学和编纂的生活中,日子过得倒也其乐无穷。他一生编纂的著作有很多,每个年龄段都有一本著作问世。

这本记录着民间好人好事的著作《墨庄率意录》是朱升于24岁时编写的,为了编纂这本书,他的足迹遍访了家乡周边的各个市县。后来他喜欢上了研究星象和占卜之术,于是编写了《星卦提纲》。

辅佐朱元璋

朱升从二十几岁开始,一直到四十岁左右不断地编纂书籍。41岁时朱升考取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授池州路学正,但他却没有立即走马上任,而是到了52岁才正式入朝为官。

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的腐败是他想远离官场的主要原因。但后来看到国家大学实在是腐败不堪,于是才出来帮忙整顿。他为大学重新制定了校规,让天下学者得以安心的研学和考功名。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朱升便辞官还乡继续他的讲学之路。十七年后朱元璋已经成为起义军的头领,他一路攻城略地,足迹已经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当他的军队来到徽州府城的时候,元朝守城的元帅福童打算拼死抵抗,死守徽州城。当时朱元璋的队伍已经兵临城下,双方剑拔弩张。

朱升唯恐大战开启后成为百姓的灾难,于是独自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城下劝说福童开城门投降。最终福童被他说服投降了朱元璋,城中百姓的性命得以守护。

第二年朱元璋的军队打算进攻婺源,但因为此处防守严密,使得他们久攻不下。后来大将邓愈跟他说:“听闻这附近有名隐士叫朱升,他的才学和影响力相当于诸葛亮,不如请他来出谋划策?”

这番话让爱才惜才的朱元璋喜出望外,于是立即微服私访到朱升所在地石门并登门拜访,朱元璋向朱升询问取胜的大计,朱升知道他是朱元璋,再看他相貌贵气,于是送个九字真言给他。

朱升给朱元璋出的主意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短短的九个字就蕴含了建国立基的战略方针。后期朱元璋直到打败了陈友谅之后才称王就是听从了朱升这个意见。

正所谓“胜利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懂得韬光养晦的人才能避过激流勇进带来的灾祸,距离成功更进一步。朱升的这个智慧谋略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了朱元璋要懂得蓄力,不要急于求成。

随后朱元璋又采纳朱升的建议,最终拿下了久攻不克的婺源城。在此后的征战中,朱升又贡献了许多的谋略。特别是在鄱阳湖之战以及与张士诚的多次交战中,朱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功高隐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封赏一些有功之臣,朱升被他安排在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虽然官职看着不大,但地位却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厚待。

当时刘伯温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在建国的过程中也曾给朱元璋贡献过不少谋略。朱元璋也时常拿两人作比较,有时候还会赞叹:“朱升是比刘伯温还明智的奇人”。

对于朱升来说,这份夸奖已然是莫大的荣耀。随后朱元璋又安排朱升到翰林院去帮修订制度和国史,并且成为了朱元璋的顾问,很多涉及军事机密的重要决定,朱元璋必与他相商。

朱元璋建国之后曾大肆地处死一批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朱升因为为人忠厚且已经六十多岁的高龄逃过了政治的漩涡。朱升在朱元璋身边为官十多年,也亲眼见证了这些腥风血雨。

洪武二年时,朱升以年迈要回乡祭祀祖先为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非常舍不得他,想要给予他更大的赏赐,但朱升谢绝了,只向朱元璋要了一个“免死金牌”。

这块金牌他是帮儿子朱同要的,他担心自己辞官之后,儿子受到朝廷倾轧而身陷囹圄,朱元璋感念他为大明做出的贡献,于是便恩准了。

随后朱升便带着夫人一路游山玩水,涉足了江苏沂淮、西溪胥宇等地,最后在南龙港安顿了下来。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拿着“免死金牌”的朱同仅在礼部待了一个月,就受到郭桓案的牵连锒铛入狱,最后被陈尸街头。一年之后,朱升也在家中病逝,享年71岁。

上一篇:泰坦鸟

下一篇:库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