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印章
田黄三连印又称田黄石三联章,是清朝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携带的印玺,因为作工精妙,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之后便传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手里,溥仪视为贴身珍宝。田黄石自问世以来,就有人采取各种手段,假冒伪制,作假手法日趋成熟与高明,花样百出。对于那些不熟知田石的、鉴识经验不足的人,往往上当受骗。下面探索君为大家介绍下:田黄三连印如何问世及价值几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按照民国政府给予优待逊清皇室的优待条件,溥仪退位之后暂居紫禁城后半部部分(即内廷),而且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宣布退位后的溥仪在紫禁城里过着小朝廷生活,形成民国之中的小王国,直到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才告结束。
虽然民国政府给予了逊清皇室的费用由民国政府拨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但是毕竟皇室成员习惯奢华的生活,因此经过通过用紫禁城里的珍宝抵押贷款也是常有的事。1924年当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偷偷带了许多珍宝,这里面有一件珍宝虽然很小,但是却非常珍贵。
据说溥仪为了能将这件宝物带出皇宫,偷偷将其缝在棉衣里,而且从此以后一直随身携带,它就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称作“乾隆田黄三连印”,也叫“乾隆田黄三连玺”,由三枚印章组成。
可能大家看了三枚印章后认为其小巧,其实这三枚印章却珍贵无比。这三枚印章无论从材质上看,还是篆刻的技艺,都是登峰造极的。在三枚印章中两枚是正方形,其中一个刻有“乾隆宸翰”,另一个刻有“惟精惟一”;而椭圆形的刻有“乐天”。这三枚印章上的石环全部都是闭合,而且看不到任何裂缝粘合的痕迹,那么在两百多年前工匠们是如何打造出如此精湛的石环呢?
答案只有一个,三枚印章是由一整块玉石雕刻出来的,工匠在雕刻印章时采取了透雕的技艺。当时为了把看起来笨拙的石头雕刻成灵活自如的小链环,工匠在雕刻过程中还采用了链雕的技法。由于玉石材质坚硬,一小不小心就可能会造成链条的断裂,其工艺难度可想而知。众所周知,溥仪离开皇宫不久之后,他在日本的扶持下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在这期间他一直将这三枚印章随身秘密携带,而且多次逃过了日本人的搜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溥仪在出逃时,被苏军俘虏随即送到苏联赤塔关押,直到1950年7月被遣送回国。溥仪回国后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当时恰逢朝鲜战争爆发,溥仪再三考虑之后,最终决定将“乾隆田黄三连印”捐给国家,用以支持志愿军入朝鲜作战。
1997年8月17日,国家邮电部将“乾隆田黄三连印”印刷制成小型邮票在全世界发行,如今的“乾隆田黄三连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件镇馆之宝。
老话说的好,一两田黄万两金,“黄金易得,田黄难求”、古往今来田黄的市场价位一直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有数据显示,按今年田黄石单克最高26万元的成交价格来计算,已经是单克350元的黄金的1000多倍,可以说是“一两田黄千两金”。
田黄石自问世以来,就有人采取各种手段,假冒伪制,作假手法日趋成熟与高明,花样百出。对于那些不熟知田石的、鉴识经验不足的人,往往上当受骗。最常见的是利用寿山石中一般品种,色近田黄,似有萝卜纹的石材,将其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後再沾上土或色,或再加蒸煮,使其外表色形似无皮的田黄,这样就能或多或少遮掩肌理的破绽。乍看,酷似田石,细加观察,则其外表密密麻麻,凿痕新着,终不自然。
常见的还有,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诸如假的黄皮、白皮、也有黑皮,磨亮后,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
有关地质研究部门,从研究角度出发,他们在实验“福寿田”中发现,用某种科学的方法,已能将一些石材的分子结构改变,使其色泽与内部结构接近于田黄,但终不能温润其质,增其丝纹。可见田黄的丽质并非人工所易乱。
造假者还故意稍露出部分质好、色佳,又好像有纹的肌理。另外还有用掘高山或掘山石作原坯,在其某些部位粘上或镶嵌一小片或数片真田黄石,以作幌子,骗人耳目。
这是田黄石印章吗?
田黄石,简称“田黄”,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之发黄色者。在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方面,田黄石与寿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贵,故早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

田黄石质地宝洁、透明、通灵,肌里纹路隐约如丝,明显细致,宛如萝线纹。寿山石的筋格有好几种,而田黄石的筋格唯有红色盘格一种,在一块田黄石上表里的色调是可能变化的,因此,田黄石方章价值更高。将田黄石锯成方章,前人谓之“解石”,古人有“解石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这是因为田黄石很难从外表看出其色调是否表里一致,锯开来也许数倍增值,也许价落万丈。田黄石大多为卵状,故用手抚摸时会有圆顺温润之感,一块好的田黄石还须经艺术加工,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圆雕和制成方章。田黄石日渐稀少价格扶摇直上,易金三倍之说早已过时。

对于田黄的爱惜,古人和今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田黄与众不同的出身、色泽、质地以及文化的背景,都是其最吸引力人的地方,更遑论其存世量本来就处在一种永远稳定的稀有状态。只是古人对于以田黄来作为雕刻材料,似乎比今人来得慷慨,把一整块田黄切成方方正正的印章,或印身光素,一任自然,或饰以印钮、薄意,在明清时代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现象。在“良工绝艺——寿山石印章”专题中,我们特地为您遴选出一批清工旧钮田黄印章,有质地上乘者,有雕工精妙者,亦有融名家雕钮与名人篆刻于一体的佳作。透过这批作品,我们或许刚好能看出田黄印钮雕刻从篆刻附属而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雕刻艺术的过程。

此田黄印章为150g,这一块田黄印章虽小,但包浆好,田黄的特征明显,令人爱不释手。本印以田黄石为材,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线条硬朗,圆顺自如,刀法流畅,雕刻技术精湛。此印造型简洁大气,端庄稳重,刀工细腻,质地油润,小巧玲珑,堪称文房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