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黑龙江一老农在挖地窖时,突然挖出一尊坐着的铜龙,他以为是个摆件,就摆上了自家窗台,谁知,半夜铜龙竟“呜呜”直叫!
这天,阿城区南城村的老裴,想要挖个地窖储藏蔬菜,于是便在自家院子里选了地方挖了起来,谁知,在他挖了一米多深时,铁锹“砰”的一声,像是碰到了什么硬物。
他赶紧把铁锹扔在一边,开始用小铲刨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大土疙瘩就被刨了出来,冲掉上面的泥土,发现竟是一个铜质物件,它蜿蜒曲折,呈S状,像是一条龙。
奇怪的是,这条龙竟是坐着的,举着左腿搭在一块画有云彩的立柱上,右腿撑地,尾巴卷曲着向外翘起,形态颇为怪异,说它像龙吧,倒是更像一条半蹲着的狗;说它像狗吧,背上还长着麟纹,尾巴倒更像是狮子。
老裴看得嘿嘿直笑,因为它长得太奇怪了,用小铲轻轻一敲,还发出清脆的响声,除此之外上面也没有什么文字或者印迹。
老裴觉得它就是一个普通摆件,扔在一旁就继续挖起地窖来。地窖挖好之后,老裴的媳妇前来收拾家伙,她看到这四不像摆件也没当回事,顺手就塞进了储物柜。
没成想,这一塞就是好几年,后来老裴家翻新房子,这件四不像又被从储物箱里倒腾了出来。旧物重现,老裴倒觉得这东西还挺好玩的,于是清理干净后,就摆在了新房的窗台上。
谁知,当天夜里,老裴睡得正香时,被媳妇一脚给蹬醒了:“你听那是什么声音?快起来看看!”
老裴迷迷瞪瞪的,听媳妇这么一说瞬间来了精神,他仔细一听,还真的不知从哪传来一阵断断续续地“呜呜”声,这声音之前从来没有过,像是来自空中,又像来自耳边。
老裴颤颤巍巍地拿着手电筒,屋里屋外照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他只好侧耳仔细倾听,循着声音,终于找到了源头。
“这东西,怎么还会叫呢?” 老裴拿起窗台上的四不像摆件,纳闷地说道。
妻子坐在床上,捂住被子,一脸惊恐地说道:“这东西是你从地里挖出来的,别是什么有灵的东西,赶紧收起来吧!”
大半夜的,这东西呜呜直叫,确实挺吓人的,老裴赶紧找了个储物箱把摆件收了起来,结果它一晚上再也没叫过。
第二天,老裴媳妇还心有余悸,总觉得那东西神神叨叨的怪吓人,于是特地交代老裴:“还是别把那东西放在家里了,万一它再显灵了,怎么办?”
老裴想了想,说道:“确实,放在家里不合适,不过送给别人或者扔了也不太好,我看它像是个老东西,不如把它交给文物站吧。”
媳妇当即同意,于是,这件四不像当天就被老裴送到了当地文物站,专家们当即对它做了鉴定。
经过鉴定,这是一尊金代早中期的铜坐龙,通高19.6CM、重4.2斤,根据铜坐龙尾部和瑞云处的铸造残迹来看,它应该是固定在其他什么物品之上的。
这尊铜坐龙构思上,是把龙、犬、麒麟、狮四种古代动物的形象特征融为一体,设计巧妙,亦静亦动,龙首微扬,张口吟啸,威武雄壮、颇具浩气凛然的气势。
龙,是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奴隶社会,龙是用来祭祀的神物;在封建社会,龙逐渐成为了帝王权力的象征。
历代的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龙也成为了他们的专属,并将其运用到他们的服装、饰品以及各种器具之上。
几千年来,龙的造型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像这尊铜坐龙一样,将几种动物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形象,在历代都是极其罕见的。
这尊铜坐龙则是女真族的精神象征,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标志,它是金代的历史产物,是以哈尔滨阿城区为中心的“金源文化”的代表,其多种动物形象的融合设计,展现了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和谐的文化精神。
八百多年前,女真族的铁骑踏入中原,建立了威震一时的大金国。在中原,他们尽情摄取各种灿烂的文化元素,把中原诸多文化典籍以及各领域的精英人才席卷一空。
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金政权也就完全融入了中原华夏文明之中,从而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龙也成为了金朝帝王所喜爱的王权象征之物。
然而,这尊铜坐龙的出土地正是当时金朝的都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区),根据《金史》记载,金世宗乘坐的辇车车顶上曾经以铜坐龙来装饰。
因此,专家认定,这尊铜坐龙应该是金朝早中期皇帝的御用之物,而老裴夫妇半夜听到的龙鸣之声,则是由于它是以响铜制作而成,背部留有缝隙,风一吹过,就会呜呜作响!
响铜是由铜﹑锡和铅等金属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冶炼而成,由于它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所以古代乐器上的簧片往往都是用响铜来制造的。
1990年,在北京发掘的金中都遗址中,也出土了一尊金代铜坐龙,而那尊铜坐龙半张的口中,还含有一枚铜珠。由此推断,老裴挖出的这尊铜坐龙的口中应该也含有铜珠,只不过不知何时已经遗失了,成为一种缺憾。
如今,这尊金代铜坐龙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老裴也得到了文物站给予的一定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