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一篇近万字长文,是由《中国汽车报》与《人民日报》合作的一条报道,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 ——汽车强国建设十年调查》,作者是下了大力气,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是为了能扣上这个“汽车强国”这个新概念,而这个概念的提出还在10年前,即2014年5月,总书记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指示,10过去了,这条近万字报道证明,我们的汽车强国已经建成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第1524期(全球微软系统“蓝屏宕机”,中国独善其身,网络强国战略10年大成),也有一个由头,也是总书记在2014年2月的一个关于“网络强国”的指示,结果10年后,2024年7月19号微软“蓝屏宕机”全球大爆发,20多个国家跟着大沦陷,中国却可以安全无恙,这不是网络强国又是什么呢?
网络强国,10年,汽车强国,10年,从目标的提出到目标的达成,非常清晰的10年,所有的强国梦也都得像这样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建立起来的,我们是在10年历史中走一天过一天,但你得承认,有人是能看到10年之后,其中人间况味,值得慢慢品味。
《中国汽车报》与《人民日报》合作的这篇近万字报道里说了,10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从8万辆到突破了900万辆,连续9年问鼎世界第一,主流车企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经超过了90%,而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开始“反哺”全球,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台。
这条报道分成用好用活政策引领产业发展、以全产业链条锻造全领域优势、从自主创新开启汽车强国建设大门、以好用耐用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以开放竞争催生市场生机活力5个部分,进行了相当周全丰富的描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10年崛起进行了全面梳理。
比如说到中国政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的政策,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2017年4月,《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又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2035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中远期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在投资生产端,国家还先后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面对新的治理课题,国家层面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等政策标准。我觉得对这些内容现在最该了解的是欧盟的那些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官僚老爷们,和北大张维迎那些经济学家,他们动不动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依靠补贴,给他们看看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10年以来下了大多力气,而且最近这10年正是补贴全面退出时期。
从产业链上看现在我们的优势已经有多大?在长三角“造车版图”中,分工合作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上海进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并聚集一批芯片、软件等“车辆大脑”相关企业;在安徽桐城,堪称“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产量逐步提升;在江苏南京,新能源汽车完成组装、走下生产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的智能软件进行测试……伴随着产量的快速增长,长三角就形成了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一辆汽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在“包邮区”内完成。
而在使用端,安徽长丰县一名村民算出了自家“绿牌车”的“性价比”:每晚11点预约充电,每公里电费成本不到1毛钱,以前网上总有人骂我们是五毛,现在的五毛等于5公里新能源车的电费呢,比燃油车的8毛钱便宜大了。支撑“性价比”的,是长丰县的“一网一圈”——网,是县有充电港、镇有充电站、村有充电桩的充换电设施“一张网”,圈,是县域“5分钟充电圈”。
所以,在中国某些地方,老百姓使用新能源汽车,已经是极其方便便宜,而且这个模式将很快向基层覆盖。
经过10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补能设施等关键环节,产业链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独步全球。在“全”的背后,其实是雄厚的中国制造业在托举,甚至说短短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程度已经超过任何西方国家的传统汽车产业链,不信可以比一比。中国现在是惟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无任何国家可以相比。
在自主创新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作为也是惊人的,比如:在5月24日,上汽集团发布了新一代技术底座的创新研发成果:成本降低40%的全固态电池,电耗12千瓦时/百公里的纯电整车,“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电子电器和全栈软件架构……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进入2.0时代;而到了5月28日,又是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实现了全球最高量产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和全球最长综合续驶里程2100公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速度是中国一国可以卷全世界的最大资本。
10年以来,中国已经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方面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了全球最领先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三电”技术领域,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实现局部领先。2023年,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就占了6席。
还有,截至今年6月,中国全国的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24.3万台,同比增长了54%,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电力和车辆完全整合了起来,充电便利性的提升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继续扩容,构建出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这个道理就像中国的4G、5G部署,国家投资建设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甚至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基站,才能保障终端销售的持续抬升,才能保障通讯制造产业的持续抬升;其实,事实上国家超前的大规模5G部署也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产业崛起提供支撑,现在的每一辆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一部超大号手机。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10年来的充分竞争,内卷,老外们总停留在中国电动汽车靠政府补贴,所以欧洲人也想用政府补贴把跟中国的差距缩小,但这篇报道说了,恰恰是残酷的竞争,也就是卷,才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大起来,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才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一下子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搅翻了,倒逼着本土企业在新技术和新产品上不断更新迭代,这才造就了现在的比亚迪,比亚迪搞不好今年销量会进入世界前七,新能源第一。
但试想,现在欧洲和美国谁能敢把比亚迪也放进去,让王传福去大有作为一番?
这篇报道很长,也很及时,正好回应了现在欧盟正在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关口,西方国家玩不起了就玩赖,玩赖的套路还挺花样,但再有花样有什么用呢?最后不能在市场上取胜,不还是个死吗?
本节目第1525期(欧盟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刀”,德媒奋起反击,狠搧北大教授脸)里我们聊到了中欧之间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矛盾,想要说服欧洲人,想要打服欧洲人,正需要中国媒体多推出这样的报道。
我在之前就提出过,尤其是向欧盟表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中国就要直接告诉对方,我就是大!我告诉你我是怎么样的大!不跟我们走你们的传统汽车就只有死路一条,我觉得这篇报道就有这样的作用,不能再跟他们浪费吐沫星子了。
不过,我也提个意见,中国媒体以后在写这样文章的时候,能不能尽量少用“我国”这两个字,一定要换成“中国”,就像这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 ——汽车强国建设十年调查》,非常有内容,非常有说服力,但处处可见的“我国”,让它成了只能对国内老百姓传播的东西,但只要改成“中国”,它就可以说给全世界听,还要让让全世界洗耳恭听,“我国”和“中国”的区别太大了,那是一种叙事套路和话语体系的大变化,中国人要敢于理直气壮告诉全世界,中国现在是世界汽车强国,是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强国,只有经过反复如此的认知征服,给它们烙下深刻思想钢印,那时候你就发现一切都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