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并没有变得更糟糕?

时间:2024-08-16 06:41:56编辑:奇闻君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易拾

歌越来越难听了,音乐越来越糟糕了。这是近年来,很多听众的深切感受。

业内人士对此感受更加强烈。知名音乐博主、制作人里克·比亚托(Rick Beato)早前发布了一支视频,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音乐变糟糕的原因,一是音乐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二是音乐消费越来越容易。

视频在网上和业内都引发了热议,有人认为是金钱、贪婪、短视影响了现代“音乐”,也有人认为音乐并没有变差,变差的是流行音乐。

一些专业人士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长期观察音乐行业的分析师马克·穆里甘(Mark Mulligan)称,变得更糟糕的是流派,而不是音乐。音乐人雅各布·科利尔(Jacob Collier)甚至说,他鼓励音乐人们做烂歌,“这是做出有趣内容的保证。”

音乐正在变得更糟糕?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先来看一支视频,了解一下,今年上半年全球最火的十首歌,有网友说,听完这十首歌感觉国内外乐坛都挺拉胯的。

音乐博主里克·比亚托在自己的视频里就没少吐槽当下的流行音乐,在他看来,当下的流行歌曲存在和弦走向简单、旋律雷同和缺乏创意等诸多问题。他为此发布了一条长达半小时的视频,详细分析了“音乐越来越差的真正原因”。

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音乐制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这降低了进入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音乐创作中来。然而,这也意味着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音乐作品。

其次,在流媒体时代,音乐消费变得异常容易。用户可以几乎不花任何成本地享受音乐,这不仅颠覆了音乐的价值,也削弱了粉丝与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

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其中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天在飞机上碰到一位老人,自称曾是齐柏林飞艇乐队的录音师。老人家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录音师和制作人,我们过去是捕捉表演,现在是创造表演。”

大概意思是,音乐人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相反,机器变得越来越重要。艺人水平再差也没事,反正还有“百万调音师”。

而在里克·比亚托看来,正是机器带来的便利性导致了音乐的同质化。

他以打鼓为例,过去,鼓手们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满足表演和录音的需要,录音师和制作人还得知道鼓打成什么样才算高水平,如今电脑一键搞定,直接Program完事,于是音乐听起来越来越雷同。

比亚托收到了大量观众的反馈,他随后发布了第二个视频,分享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显示了人们对音乐兴趣的减少。

在比亚托看来,技术的进步虽然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导致音乐创作变得更加表面化和功利化。同时,流媒体服务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和消费音乐的方式,这可能使人们对音乐的投入和情感联系减少。

分析师马克·穆里甘不太同意比亚托的观点,在他看来,音乐并没有变得更糟糕,变糟的是流派。

穆里甘认为,音乐有没有变糟糕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观性很强,因人而异。如果仅从技术角度来看,许多流行音乐可能无法与古典音乐或爵士乐相提并论。然而,音乐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而这种触动往往在我们年轻时最为强烈,“所以每一代人都会认为他们年轻时的音乐是最好的。”

但是,流派的演变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觉得音乐变糟糕了。

流派的概念曾是听众认知音乐的一种方式,它帮助听众找到他们可能喜欢的音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派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流派世界,其中情绪和活动播放列表正在成为音乐分类的新架构。尽管流派仍然重要,但它们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以Hyperpop为例,这是流派碎片化的极致体现,它将多种元流派(比如Pop、Rock、Hip-Hop、Jazz、Dance)打碎重组,让老一代的听众无所适从。

穆里甘认为,音乐的流派正在通过以下六个维度快速分化:

技术:音乐制作技术的快速创新,以及创作者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正在引入新的、意想不到的声音。文化交流:不同地区将本地声音与国际声音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用户修改:乐迷通过加速或减慢曲目、增强低音或创建混音,为音乐打造了创意大熔炉。场景:音乐现在更多地作为场景的配乐,尤其是在线场景,这使得音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线上:随着我们在网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在线空间正在成为塑造音乐的地方。流动性:艺术家越来越愿意混合不同流派的元素,打破旧有的流派界限。

流派的碎片化带来粉丝群体的分裂,同时让元流派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正在减弱。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代表音乐粉丝群体的主流端,而是更多地指向了小众子流派。新兴的小众子流派为音乐人们开拓了新的空间,也带来了认知难度和为人诟病的流量奇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rap和Reggaeton。

数据分析网站pudding.cool把2016年和2023年Spotify上最热门的前25种音乐流派做了个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七年来,一些闻所未闻的小众子流派的流量冲上了前列。

在碎片化的范式中,大大小小的创作者将尽一切努力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流派可能是一个障碍而不是路标,它将一首歌曲限制在音乐文化高速公路的一条车道上。

为了解释什么是摇滚乐,人们曾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解释什么是Hyperpop如今看起来似乎毫无必要,它注定只是流量世界里的一个瞬间,下一个瞬间,还有N个新流派在摩拳擦掌。

有人觉得音乐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有人则不以为然。

音乐人雅各布·科利尔早前在一个采访中说,他一直在鼓励大家尝试制作世界上最糟糕的歌曲。“我总是惊讶于我的想法变得如此有趣,而不必担心它们必须是好的。事实上,它们可能会主动变坏。这是制作有趣内容的保证方式。”

雅各布·科利尔的观点触及了当下音乐市场的巨变,重在参与

传统媒介时代,乐迷更多是被动的接受者,如今他们可以全方位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音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宣传音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评论音乐。

传统唱片业时代,“听什么”可能比较重要,如今更重要的可能是“做什么”。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音乐的“参与性”越来越强,卧室取代录音室、粉丝取代唱片公司宣传、评论区取代乐评人,人们可以选择任意方式参与到音乐,音乐和人的关系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参与有时候可能是被动的,你发一支短视频,选了个最火的BGM,然后,你就参与进来了,音乐的流动因此发生变化。

精心制作的作品不再必然受到赞美,流量取决于艺人或作品能够调动多少人的参与。唱片销量曾经完全取决于购买行为,如今我们很难得知到底都有谁参与制造了流量,甚至可能是Bot。

那些能把自己做成图腾的艺人,有自己的部落,部落里的每个人围绕在图腾周围,努力维持着部落的活力,同时制造出让外人无法理解的流量。其中最大的部落,覆盖率也不超过1.5%。制作门槛的降低、流派的分化彻底瓦解了音乐的世界,催生出一个个小部落,各自为战。

有时候我们甚至要感谢“信息茧房”,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越精准,我们就越不容易听到自己不想听的歌。如果你听说一首歌很火自己却从没听过,这就对了,机器已经猜透了你的心思,你并不想听到那样一首歌。

曾几何时,人们心中有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称之为“主流”,它承载了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当我们把当下的音乐套用到“主流”中,获得的更多是挫败感。当下的音乐不再为主流服务,而只为自己的部落服务。那个想象的“共同体”,已经不复存在。

音乐到底有没有变得更糟糕,见仁见智,但我们也是时候抛弃自己的想象了。相比“共同体”,现在的音乐可能更接近“巴别塔”。

-全文完-

上一篇:音乐分享

下一篇:音乐氛围满分!2024咸丰森林音乐节激情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