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人类开启探索宇宙的钥匙,是人类历史性的一颗,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国发射的,它带来了什么影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又是何时升空的?下面是外星探索网小编为整理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相关资料。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主要苏联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卫星由镀铬合金制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圆球形,直径58厘米,轨道远地点为986.96公里,近地点为230.09公里,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卫星载有两部无线电发报机,通过安置在卫星表面的4个天线,其中一对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及40.002兆周,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采用一般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感应元件及作为电源的化学电池,发报机不断地把最简单的信号发射到地面。世界各地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当时都接收到了这一来自外空的信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了92个昼夜,绕地球飞行1400圈,总航程6000万公里。虽然这颗卫星只会在太空噼啪作响,但它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疆域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人类从此打开天门,放眼宇宙。
正是考虑到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道路,以及1964年10月10日外空条约生效,1999年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与会国一致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这一意见得到了联合国第54届大会的核准。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视频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从而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用中国自己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的。这颗卫星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球形多面,体重173公斤,比苏联及美、法、日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总重量之和还重。其轨道的近地点为439公里,远地点为2388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周时间为114分钟。把这颗卫星送上太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固体混合型火箭,分别采用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全长约30米,起飞重量81.6吨。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视频
人造卫星的作用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航天器,占全部航天器的90%左右,在科学、军事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以科学探测和研究为目的有天文卫星、观测卫星、地球物理卫星、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和电离层卫星等;用于军事目的的有照相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核爆炸探测、导弹预警、拦截等卫星;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有通信、导航、气象、测地和地球资源等卫星。
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外星探索网独家观点:
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如果人造卫星是人类左眼,那么哈勃望远镜便是人类的右眼,关于哈勃望远镜你知道多少,哈勃望远镜能看到多远,宇宙的边界又在哪儿?更多资讯继续关注外星探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