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脚下的花山36石窟为何开凿?

时间:2023-05-12 14:44:50编辑:奇闻君

  黄山因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四绝”而闻名海内外。如今,黄山脚下、新安江畔的花山谜窟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3月底,上海一位游客给安徽黄山市委、市政府来信,提出花山谜窟可能是“拜火教神坛”的假说,给花山谜窟增添了新的猜想。至此,有关花山谜窟之“谜”的猜想已不下几十种。

  观花山谜窟之景,猜花山谜窟之谜,是游客的一大享受。花山谜窟自开发后,引来游客和专家学者经久不衰的探谜兴趣,新谜不断产生,猜想不断变化。

安徽黄山脚下的花山36石窟为何开凿?

  形态殊异的石窟,成为古徽州石文化博物院

  4月初,记者再次来到黄山,探寻花山谜窟之谜。只见在黄山脚下屯溪东郊的新安江畔有一片高不过一二百米的连绵小山,被人称为花山。这里因古人巧夺天工开凿而成的怪异石窟而闻名遐迩。

  与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相比,花山谜窟洞内没有壁画、没有佛像,也没有文字,更无任何史料记载,就是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也难寻其踪影。但花山石窟点多面广,形态殊异,“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国内罕见,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

  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35号石窟宏伟雄浑,2号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洞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丽……花山石窟群这一令现代人为之震惊的人类石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被人称为“花山谜窟”。这一“谜”可谓是千古之谜,而这“窟”又可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古建筑工程奇观。

  花山谜窟这样巨大的石窟建筑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着实令今人不可思议,让前来观光旅游的人充满了猜想。至于这些石窟源于何时?如何形成?何人开凿?数以百万方石料到底去了何处?如何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一个个不解之谜。

安徽黄山脚下的花山36石窟为何开凿?

  如此庞大的工程为何史书没有记载?花山谜窟凿痕说明什么?……一直致力于花山谜窟研究的江志伟先生介绍,大小谜团目前至少已经有50个,每开发一次,挖掘一点,就有新的疑问和谜团出现。

  更让今人不可思议的是,花山有石窟36个,而在其东侧延长线的歙县烟村方圆4平方公里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窟36处。

  诸多猜想为花山谜窟蒙上神秘面纱

  花山谜窟谜团众多,带来了各种猜想,目前仅就为什么开凿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相对比较成熟的猜想就有20多种,且还在增加,这也为花山谜窟增添了更多神奇。

  越王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说,是目前对石窟形成时代最悠久的一种猜想。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史记》载,伐吴越军总数为49000人,全在外秘密训练而成。

  屯兵说。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采石场说,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安徽黄山脚下的花山36石窟为何开凿?
  徽商屯盐说,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石窟为徽商的仓库。

  功能转化说认为,这些石窟并非某一朝代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环保巢居说。“北方有窑洞,南方有石窟”,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一个掘土坡为房,一个凿石山为屋,不占肥田沃土,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栖息地。石窟内有房、有走廊、有石桥、有厅堂,有石水池、石水窖等,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还有皇陵说、花石冈说、晋代说、临安造殿说、方腊洞说,九黎氏部落说、青铜器工具说等等。猜想多多,言之凿凿,皆因花山谜窟毫无史料记载而难成定论,花山谜窟依然是串串难解之谜。

安徽黄山脚下的花山36石窟为何开凿?

  保护性开发事不宜迟

  花山谜窟之谜虽难解,但花山谜窟保护性开发却不容疑迟。在花山谜窟采访的时候,不少人对已经开发的洞窟的保护状况表示担忧。记者看到,有些洞窟出现少许风化裂缝。一些专家担心游人增多,空气流动频繁会造成对洞窟的侵蚀等等。

  不论谜窟之谜到底何时得解,但古人在开掘中对环境的保护应为今人所牢记。不占用土地,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无论是采石还是建造居所等,窟外的树照绿,花照开,环花山的古村落的村民世世代代依然安居乐业。假如当年开掘者不注意环境保护的话,今天的花山恐怕早已是废墟一片,更不用说国人来参观旅游,并引以为豪了。

  程化达、江志伟等老先生当初探索洞窟的初衷是为村民寻求旅游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致富之路。如今村里的致富路在铺,游人日渐增多,但老人更希望在开发中加强保护,为子孙留个好饭碗。对尚未开发的洞窟,有关专家也建议加强规划,保护在先,建立必要的法律保护机制。黄山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多次组织专家专题研讨保护方案,今年还将拨专款进行维修加固。

上一篇:杨烁个人资料

下一篇:红腿小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