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鹃隼
褐冠鹃隼是一种中型猛禽,主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中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等地区。它们的繁殖期是在4月到6月,雌鸟每窝大概会产2到3枚卵。褐冠鹃隼会将巢穴建造在高山森林中的树上,枯枝和树叶等是它们筑巢的主要材料。
特征
褐冠鹃隼的体型中等,要比黑冠鹃隼大一点,它的体长大约是46到48厘米,体重大约350克。雄鸟的头顶是红褐色,上面长长的尖端是白色的黑色羽冠,眼部和头侧部是灰色;上体是褐色,下体是棕褐色,喉部是白色,尾部的羽毛是灰褐色。雌鸟和雄鸟颜色差不多,但是雌鸟的上体颜色要淡一点,下体是乳白色或者茶黄色,额部和头侧部是淡茶黄色,颏部、喉部和胸部有淡红褐色条纹。褐冠鹃隼的虹膜是金黄色,嘴巴是铅黑色,脚和脚趾是黄色或者蓝白色,爪子是黑色。
生活习性
褐冠鹃隼喜欢生活在山地森林、林缘等等地方,它们通常会单独在白天活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活动较为频繁。它们常常在空中飞行,但是速度比较缓慢,伴随着低沉的叫声。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小型动物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但是不会攻击鸟类。
现状和保护
由于褐冠鹃隼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再加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所以它被评为了没有生存危机的物种。之后,褐冠鹃隼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中国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华盛顿公约》附录II濒危物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这是什么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鹃隼】(学名:Aviceda leuphotes),放生吧
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0-33厘米,体重178-217克。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
黑冠鹃隼是小型猛禽,头顶具有长而垂直竖立的蓝黑色冠羽,极为显著。虹膜为紫褐色或血红褐色。嘴和腿均为铅色。头部、颈部、背部尾上的覆羽和尾羽都呈黑褐色,并具有蓝色的金属光泽,与褐冠鹃隼不同。翅膀和肩部具有白斑,喉部和颈部为黑色,上胸具有一个宽阔的星月形白斑,下胸和腹侧具有宽的白色和栗色横斑,腹部的中央、腿上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均为黑色,尾羽内侧为白色,外侧具有栗色块斑。飞翔时翅阔而圆,黑色的翅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与银灰色的飞羽和尾羽形成鲜明对照;从上面看通体黑色,次级飞羽上有一宽的,极为显著的白色横带。整体看上去除了胸部和背部有少量羽毛为白色外,其他部位大多为黑色,在阳光下还反射出淡绿色的金属光泽,以至于不熟悉它的人会把它当作乌鸦。
主要以蝗虫、蚱蜢、蝉、蚂蚁等昆虫为食,也特别爱吃蝙蝠,以及鼠类、蜥蜴和蛙等小型脊推动物。中国有分布,分布于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地。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分布于四川的为四川亚种,分布于海南和云南河口的是指名亚种,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南方亚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