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鳍豚
2021年并没有发现白鳍豚。在2017年5月14日,中国绿发会发布消息说,在中国的长江芜湖处的白鳍豚保护区域,考察队拍摄到了两条白鳍豚。这是最近的一次发现,在2016年,同样在这片水域当中,白鳍豚又再一次出现了。
一、白鳍豚的简介
白鳍豚,是一种哺乳类动物,是小型的淡水鲸。白鳍豚主要由陆地生物进化而来,是在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动物。白鳍豚的体型近似锥形,体重可以到达230千克,和其他鲸类动物相似,白鳍豚的鼻子也是长在头顶上的,每当呼吸的时候,都会将头部先伸出水面,再向外喷出水花,只不过白鳍豚喷出的水花并不高。
作为中国特有的动物,白鳍豚分布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以及钱塘江、洞庭湖等地。白鳍豚是一种喜欢群居生活的动物,经常会成群结队的出现,每一群都差不多有2到10只出现。白鳍豚经常会在深水区域活动,只是饿的时候会到浅水区域捕捉一些鱼虾食用。
二、为什么白鳍豚是濒危动物
在古代,白鳍豚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地位,白鳍豚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但是这位“女神”目前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生活在与长江相连的几个湖泊中,但是这几个湖泊所处的位置,恰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因此导致白鳍豚受到人类生活的影响,而不得不缩小种群的分布范围。船只的噪音,也会阻碍白鳍豚的听觉,使白鳍豚经常会撞上人类的船只,从而搁浅。
白鳍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一带,而长江大坝的开发,让白鳍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只能在一小部分的水域中生活。人类对鱼虾的捕捉过度,也减少了白鳍豚的食物来源,从而使白鳍豚因没有充足的食物而死亡。不仅如此,人们用来捕捉鱼虾的吊钩、螺旋桨等捕捉工具,误入水域中也能让白鳍豚因意外受到伤害而死亡。
长江白鳍豚
现状:堪忧。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
2007年8月8日,长江白鳍豚被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然而就在宣告发布11天后,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但之后并没有被确认。
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不过最后也没有得到证实。
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