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杀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李白《咏石牛》
我们常常将任劳任怨的人们比做勤恳的“老黄牛”,切莫小瞧耕牛的存在,中国封建历史最重要的农耕文化与耕牛就是息息相关的。提到牛这一种牲畜,对于现代人也许只是肉食的一种,对于古人来讲,牛的重要性却远远高于其他牲畜,而且,古人对于耕牛更是爱护有加,除了明代与清代,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可随意杀牛的禁令,吃牛肉就更是一件稀罕事了。
说到这,有人会发出疑问,既然耕牛如此宝贵、牛肉如此难得,为何在经典名著《水浒传》中,总会有描述好汉们来到酒肆大口喝酒、大口吃牛肉的场景,与政府严明的耕牛“禁杀令”截然相反,当然,水浒中的描述也会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越来越多的后人发现,古代社会中,宰杀牛的确是犯法的,可很多迹象还表明,古人想要吃上一口牛肉并非是很难的事情,真实的情况更有些让人瞠目结舌,人们表面上遵守着政府的耕牛“禁杀令”,私下里吃牛肉的现象居然总是屡禁不止,而且,在古代,很多饭店的主菜居然还是牛肉。
切莫小瞧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在这背后都可以牵扯出很多社会问题,饭店将牛肉作为主菜这一现象也是如此。
1、自古耕牛“禁杀令”并不代表牛肉“禁食令”
很多人对于耕牛“禁杀令”存在误解,古代政府是出于对于农业生产的保护而不允许百姓随意宰杀耕牛,而对于人们日常食用牛肉是没有“禁食令”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自然死亡的耕牛,这样的牛肉流入市场是不被阻拦的,古代饭店能够有牛肉的菜肴出现也就不是稀罕事了。
不过,古代一般是没有专门供应人们食用的饲养牛存在,牛肉也就无法与其他肉食一样供应人们食用,而且,在很多古人看来,牛肉其实是一种穷人才会食用的廉价肉食,尤其对于常年与耕牛打交道的农民来说,他们对于吃牛肉从心理上都是无法适应的,所以,愿意食用牛肉的人们并不多。
换个角度来看,虽然古代耕牛是不会遭到人们随意宰杀的,可是,所有的耕牛都会面临自然死亡的结局,在古代,肉食还是比较珍贵的食材,哪怕不是为供应肉食而存在的耕牛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就注定人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牛肉这一食材并不是难事,没有“禁食令”的存在,饭店当然会为了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要求而将牛肉作为主菜的一种。
2、耕牛宝贵,牛肉美味极具诱惑,作为主菜帮助饭店招揽生意
很多人都表示,自然死亡的耕牛一般都是肉质不再鲜嫩的老牛,口味品尝起来也未必有多美味,这固然是现代人的想法,要知道,在肉食并不丰富的古人看来,这样的老牛肉也未必不是美味食材的一种。而且,相对于如今牛肉价格普遍高于其他肉类的售卖情况,古代社会的牛肉一直都是受到政府管制的,这一点也是为了杜绝一些人为了牟利而私下宰杀壮年耕牛的考量。
一般情况下,古代牛肉的市场售卖都会低于20文每斤,牛肉买卖基本是无利可图的状态,而这一点恰恰成全了饭店的生意,如此美味的食材还能以超低价购入,无论是为了招揽生意还是增加盈利空间,牛肉都会受到饭店的热捧,当作主菜提供给食客也就不是一件稀罕事了。
3、看似严明的耕牛“禁杀令”,常因多种原因屡禁不止
曾经,现代人为了呼吁少吃野生动物就有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宣言,这句宣言背后很明确地彰显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切商业行为如若没有利益链与需求跟随一定是不成立的。
尤其在宋代,上到帝王权贵下到普通百姓,吃牛肉居然在耕牛“禁杀令”的推广之下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人们对于牛肉美味的渴望与贪婪,而且,很多本不应该遭到宰杀的牛肉进入市场与正常死亡的牛肉混杂在一起,禁止起来更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
除此之外,就算是正常死亡的耕牛,农户想要出售牛肉还要到衙门进行报备,并且,处理之后的牛皮以及牛筋都要上缴衙门作为军资储备,手续十分复杂,由此,很多农户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私下里将这些死去的耕牛进行贱卖,而这些牛肉自然会以更廉价的方式流入市场,饭店就是重要的出售场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与执政者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正常死亡的耕牛能够给政府提供的牛皮、牛筋这些可以用作武器的原材料其实是无法满足军备需要的,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私下里宰杀一些不该被宰杀的耕牛是被政府默许的,由此,更多的牛肉也就会流入民间的饭店内。
小结:由此看来,看似寻常的牛肉背后牵扯的社会问题还是很复杂的,尤其在古代耕牛资源十分宝贵的情况下,饭店还能够将牛肉作为主菜,一定是多个社会问题交叉作用的结果。因美味与“禁杀令”之间的矛盾存在,也因牛皮、牛筋需求与“禁杀令”的相互矛盾,再加上廉价的牛肉原材料可以为饭店带来的可观利润,注定古代宰杀耕牛表面上违法却依然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以此实现牟取利益的目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链条几乎是全民参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