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什么

时间:2023-07-22 01:29:29编辑:奇闻君

龙,应该是只有中国传说中才有的神秘生物,中国人总是爱把龙和凤并提。比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盘凤逸,龙章凤姿等。其实最早的龙凤的自然界原型相差很大。本文将具体考证龙的原型。

龙在自然界活动的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这点可以从《说文》中找到依据。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可是这种鳞虫之长很奇怪,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它是长条的动物,变幻能力很强。“欲小则化为虫蝎,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

龙出现的时候一定伴随着云,而且是乌云。“云气多黑润者,其下有蟠龙。”《通卦验》“龙举而景云属”《淮南子》注意这里景作影解释,意思是当龙向上升腾的时候,有云气如影随形。

更奇怪的是,龙在中国各地出现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淮南子·地形训》里总结了这种现象:

“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

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

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

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

黄帝升天就乘的一条黄龙,升天的地点在今天关中地区岐山和黄河之间的荆山。注意,这里的土壤颜色也是黄土。由于这里不是龙卷风多发区,所以引起的恐慌就更震惊更广泛,更何况是黄龙将黄帝卷上了天。我们来看《史记·封禅书》集解记载的详情: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这件事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黄帝的被神话与此事关系甚大,很多专家学者因为对气象学缺乏了解,不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坚持认为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吕思勉先生就认为“明明极不经之语,偏能引地理以实之”,这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真实的。东汉的纬谶之学也借此附会:“中宫大帝,其尊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春秋纬文耀钩·史记索隐引》。甲骨文龙字就直接脱胎于这个事件。在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中龙字(见下图甲乙)的象形最初就是上达于天的龙卷风。同样的意思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还有很多。

殷商周三代龙字的演变有力证明龙的原型就是龙卷风。

北斗属紫微垣,古人十分重视北斗,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说明了黄帝和这个龙字以及北斗七星之间的联系。东汉纬谶学也是借此而生发的。注意第四个龙字,它就是黄帝被龙卷风卷上天的象形,文字下半部是龙卷风象形,上半部是个“帝”字。图戊是周朝尊母龙金文,从中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一事件的历史痕迹。从这个事件的意义上说繁体字龙的左半边应该是个“帝”字。现代的大字典里作为异体字还保留着这个字,其实它才应该是正宗。上面的分析使我们得知,龙字的发展进化的过程也是古人对龙卷风观察认识的过程。

龙的原型是什么?它的原型就是那个时代经常肆虐的龙卷风。

龙卷风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鳞虫,在海上裹挟的着水时它是半透明的(明),在陆地裹挟土的时候,它是各地不同土壤的颜色(幽),初起时细而短,升腾时巨而长,它总是伴随云的出现,尤其是乌云的出现。它不仅变化能力很强,而且几乎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它的活动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的农历二月下旬到十月下旬。这些和上面古籍里所记录的龙的属性都十分贴切。即使在现代权威出版物中龙的定义也无例外。《辞海》对龙作了两条比较具有科学性的解释:“(1)古代传说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2)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虫。”

黄帝是在黄土高原上被龙卷风卷走的,所以有黄龙“垂胡须下迎”,这黄龙就是裹挟着黄土的一条龙卷风。和皇帝站在一起的群臣后宫等人位于龙卷风中心,所以从上而去。所谓龙髯不是黄帝的胡髯而是龙卷风的尾巴正在离地而去,所以“余小臣不得上”。黄帝上天以后,人们长时间以为他只是仙去并没有死。 晋代张华《博物志·史补》云: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像黄帝,帅诸侯以朝之. 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为新帝。

另一个例子见于《庄子·逍遥游》的记载: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常常把神话和史实混为一谈,把上古时代的图腾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神话,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深奥玄妙。

而列子也是被龙卷风裹挟到很远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郑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都城在现在的河南新郑,是龙卷风多发地。你看庄子把列子写得神乎其神,其实连龙卷风漩涡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有关龙的古代绘画也有很像龙卷风的.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彩色绢画有一幅女娲伏羲交尾图,展示的就是一幅很生动的龙卷风场景.

在我国先民早就发现,龙卷风分为两种,这就是发生于江河湖海上的水龙卷和发生在陆地上的陆龙卷。其多发地在我国的华南和华东地区。关于陆龙卷。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入云中。……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沈括以后,北宋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将龙卷风称为龙挂,见《辞源·龙挂》条:

“吴越之俗,以五月二十日为龙日,故五、六月间,雷起云簇,忽然而雨。浓云中远见若尾垂地,蜿蜒曲伸者,谓之龙挂。”其中“若尾垂地”正是《史记》中所说的“有龙垂胡髯”。民间形象地叫它龙挂。

其实在我国民间更普遍的龙节还有端午节。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用来投水祭奠屈原的粽子,其实是用来“贿赂”水中蛟龙的,请它不要侵扰屈原的灵魂。而吴越一带纹身以象龙子的习俗以及将船身刻成龙形,在龙舟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为的是让蛟龙容易辨别,不致误加伤害”。而蛟龙就是水龙卷。“以象龙子”,这大概就是后来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的滥觞吧。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而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这里笱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捕雨篓,长圆柱体。由于放在水中池水很难形成洄水,对龙卷风的形成起破坏作用。所以说可以使“蛟去”,这里也透露出古人对龙卷风的认识,通过破坏水涡的切变力来阻止龙卷风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龙卷风是风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其实,先秦的统治者更多的是人为驱赶蛟龙以避害。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季夏,命渔师伐蛟。”的记载。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先秦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蛟龙是一种水中生物,能够危害百姓,必欲驱之。第二,每年选择在季夏,就是风季以前命渔师讨伐蛟龙,证明蛟龙为害人类的季节确实在农历5月进入猖獗期。

《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这里管子更进一步认识到龙卷风无水不立的道理,但是管子所见只是蛟龙,即水龙卷。管子的这段话可以证明直至管子的时期,无论龙被民间视为一种动物还是天象,龙还一直是一种直立的形象。虽然在春秋,末期,玉佩中已经出现了横向造型的龙。见下文。

《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蛟龙其实就是民间称为“龙吸水”的水龙卷。

虽然两种龙卷风分别有记载,却一直没有被联系起来思考过。直至元代龙卷风作为一种并不罕见的天象一直没有公认的名称。此前古籍中类似的天象能够统一的名称就是:龙或者蛟龙、应龙,龙挂等等。例如: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可见元朝时龙卷风仍然被称作龙。

上一篇:剧孟

下一篇:杨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