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无用书生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文字,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意思,还有许多谐音字、同音字、多义字。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和误用,如果只挑出其中一两句来解释和使用,经常会断章取义,曲解作者本来的意思,令人误会,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亵渎。
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被很多人用来形容读书无用,但是这句话真的是这样吗?不联系上下文阅读,是不能体会其中意思的。这句话出自清代黄景仁的诗《杂感》,全诗如下: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是黄景仁在乾隆三十三年,年仅二十岁时所写。黄景仁十分不幸,年幼时父母双亡,虽然自己天资聪颖,十分刻苦,怎奈多次科考一直落榜。他怀才不遇,痛苦愤懑,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于是他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就写下了这首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这一句说自己仙佛未成,只知赋诗抒愤。因为怀才不遇,身世凄惨,诗人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诗人像风中蓬草,到处飘零,慷慨悲歌之气消磨殆尽。他感到自己不可一世的诗名,只不过如同坠落在泥淖里的柳絮,难以飞举,而自己的孤傲与性格,却被一些权贵们认为是不识抬举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争议最大,大意是: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黄景仁失败的太多了,他越想越难过,自己读的书多了,但是又有什么用呢?这是一句牢骚,也说出了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心声。但是这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被现代许多秉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误读了。他们用这句话来表达读书没有什么用,你没看古代人都写“百无一用是书生”吗?看看下一句,就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理解、断章取义了。
最后一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这一句颇有唯物主义精神,古人有“诗谶”之说,如果写诗作不吉利之语,往往在作者身上得到应验。因此有人劝他不要多作“幽苦语”。黄景仁表示不相信这种迷信,他的诗要像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虫吟那样,发出的都是天籁之音。所以他这句说:不要因为诗中表现愁思就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他们的叫声都是自然的产物,而其代表的不同象征仅是人为附加的因素而已。
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谁说读书无用,文人的风骨和气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即使物质世界是贫瘠的,但是精神世界依然丰富。
整首诗看似颓唐,实则很潇洒,可以看出读书人的风骨,既然没人欣赏,我就自我欣赏!没人看我写诗,我就自己朗诵!这是一种诉说心中的不平,也是一种自我的劝慰。知道了这首诗,再读“百无一用是书生”就不会觉得是读书无用了,反而有一种读书人自己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