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兴衰

时间:2023-07-24 22:59:30编辑:奇闻君

你真的了解唐朝粮食问题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唐朝时期,国泰民安、万朝来贺其实粮食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若轻的角色。唐朝的统治阶级们认识到了粮食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其的统治思想中意识到民生的根本是使得百姓可以吃饱,其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粮食安全这个概念但是其切实在履行想要社会实现稳定就要实现粮食的安全。

唐朝统治阶级鼓励百姓种植,采取了科学的种植不仅坚持不夺农时,还采取轻摇赋税的办法保障农民可以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粮食的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唐朝反思隋朝的灭亡之殇,以三年之蓄为标准鼓励人民手中积极存粮,并且还派遣地方官员进行检验,认为百姓手中粮食的数量决定国家的兴衰。

一.唐代重视粮食,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等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

1.唐代统治者思想中民生之根本就是真正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唐朝统治者从隋朝手中夺得政权初初建立起王朝的时候,经济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怎么样让人们吃饱饭成了唐朝统治阶级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思想中,天下万物都有着其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而冷了有衣服穿饿了有食物吃是人民的根本。

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使得百姓有衣服穿,有食物吃才可以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治理好国家。唐代名臣陆贽曾经很直接地表示如果想要很好统治国家却不善待百姓,那么国家自然是没有办法长久;而想要善待百姓,却没有办法喂饱他们,那么就做不到善待。

甚至杜佑直接把古人一直强调国家治理的三个基本要素:土地、人民、政事中的政事直接改成了粮食,他明确地表示,想要很好地统治国家,就要做到教化百姓,而教化百姓的根本就在于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足可见在于唐代统治阶级心里粮食占据了举足若轻的地位,甚至不断地重申粮食是民生之根本。

2.唐代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认为想要稳定社会就要实现粮食安全

虽然我们这里提出的粮食安全=国家安全,但是在唐朝时期统治者并没有直接提出粮食安全这个概念,可以我们纵观其对于粮食的态度可以发现其实唐朝的统治者切实地把粮食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比如说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眼中粮食就是他政权得以维系的一个根本。

甚至直接警告自己和臣子们表示国家的根本是人民,而人民最看重的就是粮食,一旦失去足够的粮食供应那么国家必将亡。唐代名臣魏征也提出陶唐、成汤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灾难忧患但是却被世人称之为贤德之人是因为其面对灾难的时候积极面对,注重民生的原因。

而贞观年间的时候,虽然灾难也频发但是没有一家人逃亡;一个人抱怨是因为统治者爱惜百姓,百姓有食物,但是近年来百姓特别是关中的百姓疲于徭役等一系列事情使得其生活渐渐不易,最重要的是水旱又导致粮食歉收,这就会使得统治者渐渐失去民心。

除此之外,李翱也曾经把国家的安危、政权的稳固和粮食的生产结合在一起对统治者提出警告,其表示:一个政权想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丰衣足食,一旦做不到那么人民就不愿意为这个政权出力,甚至对这个政权满心仇恨要推翻这个政权。

3.唐代科学种植,重视粮食生产却并不夺农时;采用轻摇赋税保障粮食得以生产

我们发现唐代注重科学种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其重视粮食的生产却遵循种植的合适时间,不夺农时。农民是靠天吃饭的,其遵循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有着严格的种植时令。唐朝开国皇帝多次强调不夺农时的重要性,其后唐代历届皇帝也不断重申其的重要性,多次颁下诏令要求地方官吏把握时机。

比如说唐玄宗曾经就颁下法令要求地方的官吏一定要重视农耕,把握住春耕的时机,劝导鼓励百姓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去。唐代宗甚至还颁下诏令要求地方长官要对一些特别贫穷的人家贷款钱财使得其可以及时赶上农时进行耕作。

另一个方面就是就是表现在轻摇赋税保证粮食可以得到正常的生产,唐太宗曾经明确地表示,他想要使得天下的人都实现富贵就要做到不夺农时、轻摇赋税。

李翱曾经阐述了轻摇赋税对于科学种植的好处,其表示轻摇赋税不仅仅可以鼓励人民投身于农业种植之中,增加国家的粮食总产量从而使得生产得以发展从而增加政府收入,还可以帮助统治者得民心,维护王朝的统治。

二.唐代推行粮食藏于人民手中的思想,粮食的充足给予人以强烈安全感

1.唐代重视粮食,把“三年之蓄”作为标准,鼓励人民手中藏粮

在唐朝时期把因为“三年之蓄”作为衡量粮食储备充足的标准,唐代政府很重视粮食的储备是否满足条件,比如说唐玄宗曾经让相关部门统计天下各个粮仓的粮食储备,所有没有满足“三年之蓄”的粮仓就需要在粮食收成的时节按照当时粮食价格一两钱买进补足三年之蓄的数目。

但是其实“三年之蓄”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的目标其实很难达到,政府往往会选择退而求其次让百姓遵循存储一年的粮食。比如说,唐玄宗曾经就下诏令要求百姓就算做不到存储三年的粮食,也要存够一年的粮食。

在诏令中其还明确地表示存粮不可以随便就吃掉,存粮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地方长官要亲自去各家各户检查各个家庭是否有存粮。虽然这样的存粮思想并没有在唐朝得以真正的落实和完全的实施,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其的优越性。与此同时,政府鼓励人民手中藏粮的思想有着一定的优越性。

2.唐代把百姓手中的粮食数量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认为百姓足则国家足

唐太宗推翻隋朝的统治建立起唐朝的时候,深刻地反思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其发现隋朝到了末年的时候,人民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国家手上却还存储有大量的粮食。唐太宗痛斥隋文帝不爱心自己的百姓却执着于国家粮仓是否粮食充足,隋炀帝昏庸无道奢靡成性,其认为正是国家充足的粮食储备奠定了隋王朝灭亡的基础。

认识到这一点的唐太宗不断地思考,提出把粮食存储在国家的手中不仅不利于王朝的统治反倒会使得王朝走向灭亡,隋王朝百姓吃饭成了大问题而粮仓的食物充盈无比却不开仓放粮,隋炀帝时期的国家粮仓中粮食的数量可以供养全国百姓五六十年使隋炀帝其日渐奢侈,却枉顾民生。所以国家粮仓的充盈不仅不会为统治助力,还会使得国家以灭亡收局。

这一想法使得唐代初期的君主多是主张轻摇赋税,让百姓手中有足够的粮食。唐朝著名宰相曾经就明确地提出真正擅长存储粮食的统治者会把粮食存储在百姓的手中,其实这和我们现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白居易曾经就提出,作为一个统治者不是不可以追求财富,而是百姓手中有了钱,国家自然就不会贫穷。

陆贽更为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其表示古人们所说的六年、九年之储不仅仅包括了国家粮仓的粮食,其中也把百姓手中的粮食包含在了其中。可是到了后来,人们却渐渐曲解了存储粮食的意思,一味地把粮食存储在国家的手中。一旦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出现,百姓手中又没有存粮可以帮助其渡过难关,这就使得其对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失望,从而这个国家这个王朝就会走向灭亡。

除此之外其还进一步论述了唯有百姓富有国家才可以真正算的上是富足的,其把百姓存储粮食的多少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三.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兴衰和统治者管理的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其实百姓的心很简单,在谁的统治下其可以安居乐业、吃饱喝足,其就会真心的臣服于那个人或是那个政权的统治。我们不难发现盛唐之所以被称为“盛”和当时统治者对于粮食的态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面对粮食生产这个问题,统治者没有站在百姓的对立面,而是正确地行使着其的权力,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采用轻摇赋税等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劳动者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如兴修水利、组织生产等管理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最科学的耕作思想,不夺农时使得农民可以大丰收。

上一篇:陈胜哪里人

下一篇:恐龙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