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

时间:2023-07-27 22:05:56编辑:奇闻君

对唐朝到底多强?看完军队装备就懂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其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并且,大唐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是因为这个王朝不论经济、军事、外交发展,均处于两千年封建史上的巅峰。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还有便是:大唐的军事是最值得骄傲的。在大唐王朝数百年基业中,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胜枚举。从唐初的李靖、秦叔宝,稍晚的苏定方、薛仁贵,盛唐的李光弼、郭子仪,乃至晚唐的李晟父子,每个唐朝大将,都曾为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带兵打仗虽然是门技术活,但是,“军事”是一个更庞大的概念。想要打胜仗,将军的韬略固然重要,但是,军队的士气、后勤的补给、士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以及军令的服从度,在此提到的每一个条件都能影响到战局,而且这些都是最能反映出战争真实面目的因素。

关于士兵的装备,小说家们描写的侧重点多不在此,就算写了,也缺乏可信度。就拿《隋唐演义》来举例,其中,每个有名有姓的大将手里拿着什么兵器、穿的什么盔甲,读者都耳熟能详。小说家在大将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英姿上耗费了大量笔墨,至于,士兵们吃的是窝头还是汤饼,穿得是皮甲还是铁甲,拿的又是什么武器,演义里鲜有提及。

《说唐演义全传》算是一本“奇葩”小说,演义的内容开始涉及到军队的马前卒,对于士兵装备的描写也清晰了不少。例如:薛仁贵,小说中便从他在军队中担任火头兵讲起。可惜的是,薛仁贵毕竟是书中的主线人物,每天背着行军的锅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上阵杀敌。至于薛仁贵每天会煮多少大锅饭,士兵们的伙食又是什么,小说中却也不甚明确。

没办法,历史毕竟是细碎的,我们只能通过蛛丝马迹寻求真相。

野史小说虽然生动,但毕竟真实性较低,没有参考价值,想要了解真相还得查阅史料。我们且来看看《新唐书》,其中,的“兵志”部分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唐初朝廷实行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被征调的老百姓闲时为民,战时为兵。这种民兵结合的机制,大幅节约了朝廷的军费开销,但却变相的增加了士兵的负担。由于,府兵全都是“临时工”,所以,朝廷并不会配发制式装备,士兵打仗需要的一切装备均需自掏腰包。

那么,具体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新唐书》中的记载非常清楚:一张硬弓,一个叫胡禄的箭壶,以及三十支箭;唐横刀一把,这种武器有点像是倭刀,但有些工艺与倭刀有区别。武器准备好了,还得准备吃穿用度,所以,每个士兵都得准备一块磨刀石,还有御寒的毡帽、毡衣,一个行李箱。

当然,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士兵准备九斗大麦饭,两斗生米,统一上交集中发放。这些支出还不算多,朝廷还要求每个府兵必须穿戴明光铠,骑兵还得有手甲和腿甲,这些披挂均需自己出钱购置。

那么,这么多的军备,士兵们都要配置在身上吗?

并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在非行军时期所有士兵要将装备统一交纳到折冲府的府库中,需要上战场时再按需领取。行军过程中,后勤部队会配备驮马,士兵们只需将后勤物资放在驮马上即可。不过,不论何时,府兵们的唐横刀和弓矢从不离身,以备不时之需。

相比于隋朝,唐朝的士兵已经非常幸福了。隋朝军队并不配备粮车和驮马,士兵们必须将所有装备配置在身上,每个人还得背上十几天的粮食,行军速度和战斗力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负重问题,许多士兵甘愿冒着被杀头和空肚子的风险,偷偷将食物埋藏在地下,轻装上阵。

除了个人装备外,府兵们还得凑钱购买“集体装备”。

唐初府兵以十人为一个基本单位“火”,五个“火”组成一个“队”,六个队组成一个“团”。一个“火”的府兵们每人交一定数量的钱,购买一个基本单位的军备。

军备都包括什么呢?

首先是六匹驮马,一“火”士兵的物资营帐全都放在驮马上。如果这一“火”的十个兄弟都很穷,那么,就退而求其次,买些脚力健壮的驴子。除此之外,小集体还需采购帐篷、铁铲、凿子、斧子、钳子、行军床、行军锅、缰绳、马盂等集体工具。

“马盂”是什么工具呢?

根据《太白阴经》所载:马盂是一种餐具,跟现在的大盆差不多,不过有保温的作用,将食物放在里面“冬月可以暖食”。

还有些不必要的装备,朝廷并未硬性规定每个基本单位必备这些工具。

首先,就是“碓”,因为,有些士兵在上战场前准备的粮食都是未脱皮的,所以,在做饭时还得临时舂米,这就必须用到“碓”这种工具。

还有“火钻”,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种工具似乎是引火用的,实则不然。“火钻”更像是一种投掷武器,在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会在火钻中注满油,随后,将其点燃丢进敌人堆里,对敌人造成大面积杀伤。由此看来,“火钻”更像是一种“原始手榴弹”。

除了以上这些军备,朝廷会给每个士兵配备一把小锤,据说,这锤子是纯象牙打造的,非常合用。士兵们可以用小锤开箱撬锁,在当时的战场上象牙小锤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瑞士军刀。

总的来说,这些装备都是老百姓负担得起的,像战马这种奢侈品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所以,这部分开销由朝廷承担。唐廷也没有充足的战马,不过,他们会将购买战马的钱补贴给骑兵,让骑兵们自行采购战马。战马补贴并不会随着市价变动,而是固定的两万五千钱。

这笔钱在市场上买匹好马倒是绰绰有余,不过一旦战马过了服役年龄,无法继续上战场,骑兵就得自行卖掉老马,自己在添一笔钱购买新马。显然,一匹年轻力壮的战马和垂暮老马的价格相差过大,其中,“折旧费”的部分均需骑兵自掏腰包。

随着唐朝发展,府兵制逐渐无法满足军事需求,拓边战争频发,府兵的数量明显不够用。为了扩军,朝廷只能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既然是募兵,就得从民间挑选身强力壮的大好男儿。

朝廷募兵有一套严格的标准,首先是年龄必须在二十岁以上,其次身高必须在五尺七寸以上。当然,有时国家缺乏兵源,也会降低标准,比如:年龄调整到十八岁,或身高要求降低到五尺。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行伍,朝廷还规定入伍的男子均享受免税政策。

如果,士兵想要担任军队中的射手,那么,还需经过一番考试;如果想担任角弓手,那么,必须在二百步外四发三中;想要担任单弓手,就得在一百六十步外四发二中。当然,如果士兵积极上进,想要操作重武器,也得经过一番考试。伏远弩的“及格线”是三百步外四发两中;擘张弩则是二百三十步外四发两中。

如果,士兵在这些考试中的成绩都不合格,那就会被安排成为一名光荣的“肉盾”,顶在阵前与敌人拼刀子。

那么,有多少士兵能够通过考试成为射手呢?

我们且来看《李卫公兵法》中的事例:每个大将能带的兵力是有限的,通常一员大将会配给士兵两万,根据战争情况酌情增减。至于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的比例,大约在7:3左右。中军之中,通常有两千八百名战斗人员,其中,有八百人是射手,并且,根据所持武器不同又被分为:弓手和弩手。

每年的冬季,唐朝和敌国通常会不约而同地“休养生息”,毕竟,冬季行军太过危险,冬天打仗的战损太大。既然,冬天不会打仗,那么,军队会做什么呢?进行训练。按照“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别由一左一右两名都尉率领二十支步兵队、两支骑兵队。两名都尉分别带领一半士兵沿着校场的两个方向列阵,相对而立。

都尉吹起第一轮号角,指挥官们立即集合士兵,让军队按照步兵在后骑兵靠前的方阵列队;

都尉吹响第二轮号角后,举旗的士兵将将旗放下,士兵们收起武器,做最后的修整;

都尉吹响第三轮号角时,举旗的士兵立即扬起军旗,士兵们拿出武器,进入战斗状态;

紧接着,校场上响彻擂鼓声,两支军队向着对方冲杀过去。

... ...

当然,这只是一场演习,士兵们按照章法捉对厮杀,虽拳拳到肉却并不见红。厮杀片刻,两名校尉下令鸣金收兵,双方互换场地,再吹三轮号角,进行第二次演习。在第二场演习结束后,校尉们又是三轮号角,宣布演习结束。

演习进行了一天后,校尉会命令士兵们解散,在校场附近的山林自由狩猎,自行分配猎物。“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从表面上看,训练了一天的士兵们,此时正在打猎休息,实际上,狩猎也是一种训练士兵的方式,只不过,比演习更加轻松罢了。

参考资料:

【《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新唐书·兵志》、《太白阴经》、《李卫公兵法》、《“府兵制”与“募兵制”》】

上一篇:高中状元

下一篇:美人鱼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