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古代政治大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政治大案为什么都是“谋反”?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谋反”可以说是各方势力打击政敌最常用的罪名。比如西汉初年的韩信就因“谋反”被杀;武则天时期的酷吏也是用“谋反”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直到清末慈禧杀害“八大臣”用得还是“谋反”。
但是中国古代的律法体系是非常庞大和成熟的,犯罪名目也是多种多样。为什么只有“谋反”会成为打击政敌时最常用的罪名呢?
一,处罚残酷
“谋反”在古代是对朝廷威胁最大的犯罪,哪怕再仁慈软弱的皇帝也不会对谋反之人手下留情,必然是严厉镇压,绝对要从肉体上将谋反者消灭。因此用“谋反”来打击政敌只要成功,便让对手此生此世永不得翻身了。
二,斩草除根
中国自西汉开始逐渐废除了很多罪名的连坐处罚,只有“谋反”的连坐处罚一直保持到帝制结束。因此“谋反”不仅能干掉政敌本人,还能将他的亲戚朋友和亲信部下一网打尽,从而一次性根绝隐患。
三,不可赦免
古代的上层人物在法律上都拥有豁免的特权,像法律中“八议减免刑罚”的规定。但“谋反”之罪是不能被减免刑罚的,“免死金牌”上就写着“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古代政治斗争的对象基本都是位高权重的宗亲重臣,往往都享受法律上的特权,也只有“谋反”才能真正置他们于死地。
四,从急从快
因为“谋反”之罪对朝廷和皇权的威胁最大,所以皇帝朝廷处理起来往往也会从急从快,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祸患。因此用“谋反”之罪来打击政敌,对手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来自救反击,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得多。
五,操作方便
古代审案子的时候跟今天一样,也要有人证物证形成证据链才能定案量刑。因此要使用其他罪名来打击政敌的话,就得拿出过硬的证据。如果对方确实没把柄可抓,那难度与风险可就大大增加了,没准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古代“谋反”之罪的定案标准却有很大的弹性,有时就是看最高统治的性格和心情。比如有人喝醉了说一句“我要当皇帝”,运气好的话也就是被斥责几句,但倒霉的话此言便是“谋反”的证据,马上就是灭门之祸。
因酒后失言被定为“谋反”之罪的唐代开国功臣——刘文静
所以用“谋反”来打击政敌不需要制造多少人证物证,甚至有时造一句谣言就能达到目的。这种难度小、风险小、收益又极大的事,对于政治阴谋家来说何乐而不为呢?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