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

时间:2023-11-01 15:38:49编辑:奇闻君
周瑜隆中对:诸葛亮三气周瑜的真相是什么?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胸怀狭窄。

咱们先看一看在罗贯中笔下孔明先生是怎样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

一气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曹仁据守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时失利受伤,于是便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真是一举两得!

二气周瑜——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仁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争夺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败了。诸葛亮随后使计让刘备安然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叫士兵高唱“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嘲讽周瑜,让周瑜气得吐血。

三气周瑜——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致使刘备强大后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拒绝东吴的要求,却又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名为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实则攻取荆州之际,不想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吴军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最终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而不治身亡。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解析诸葛亮献《隆中对》给刘备有何意图?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后,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诸葛亮的考验。

于是,第三次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本”。以往看《隆中对》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荆州、夺益州,联吴抗曹,然后攻取中原上面。其实,那都是远景规划——当时,持这个战略构想的人,其表达见于史册的,先后还有甘宁、鲁肃、周瑜和庞统,他们的意思大体相同,只是执行细节和执行主体有变化而已。在当时的荆州和江东,这是一种很流行的战略构想,不是诸葛亮独创的,而且,这个愿景有其重大漏洞:刘备兼有荆、益,势必威胁江东孙权,孙权不可能成全刘备恢复中原,统一天下;孙权要统一长江上下游,又必须从刘表(后来是刘备)头上踩过去,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出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一些急于建立功业的年轻士人们而言,总比被曹操一统天下,撤掉新人们的舞台要强。

刘备对这个规划,也不见得真信。但是,这是荆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识,刘备首肯《隆中对》,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刘表没有远图,所以他们不跟刘表干。刘备必须表现得有远图,才能够吸引诸葛亮这样的士人加盟,才能够形成二人互相需要,并且成为“鱼水”关系的基础。刘伯温出山前的“酒后一席话”,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有这样两位具有神秘色彩的谋臣,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和刘伯温。

至于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我们这里就不再进行解说。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明代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刘伯温。

之所以说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是因为在明朝的开国战争中,有很多重大的军事行动和战略决策,都是在刘伯温的策划下得以实施的。

诸葛亮有隆中对,其实鲁肃也有一个对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出了一大批英雄豪杰,而诸葛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躬耕南阳,坐观天下,便能写出《隆中对》,预知了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举世闻名的,即使有人没看过,也会听过这个名声,然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吴的鲁肃也曾写过一份类似的对,为东吴日后的发展作了一番谋划,这份对史称《榻上对》。

首先,据史料记载,鲁肃提出《榻上对》的时间是建安五年比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间要早七年。那年孙权已经继承孙坚、孙策的遗产,依靠半条长江,占据数个郡县,是个强大的诸侯了。一日孙权邀鲁肃对饮,期间,孙权假惺惺的问道“如今汉室衰落,我想匡扶汉室,成就霸业,先生能给我什么建议吗?”鲁肃眼明心亮,他看出孙权有逐鹿之心,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汉室已经凉透了,没得救了,只有占据江东,坐观天下纷争。北方的形势变幻莫测,等到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向西进兵,先灭黄祖,继而征伐刘表,一统长江,依据长江天险,便可称帝,然后北伐一统江山”听了这番建议,孙权虽然恨不得立马称帝,但依旧虚伪道“称帝这种事我没想过,我只要保住江东,匡扶汉室就够了”这番君臣对话因在榻上进行,便被称为榻上对!

《榻上对》对于孙权最大的贡献便是为其指明了政治目标——称帝。而具体的实施行动却不尽人意,《榻上对》的第一个步骤,剿除黄祖便拖了八年之久,等到建安13年才完成,而这一年曹操都要向孙刘发动赤壁之战了。因此后续的征伐刘表,占据荆州更是无从谈起。这八年时间,世间形式早已大变,《榻上对》的建议也因此失去了意义,并且《榻上对》中也没有对抗曹操的具体谋略。

相比与基本实现了目标的《隆中对》,可能《榻上对》也因这几点原因失去了光彩,成为了历史中一次不起眼的君臣对话!但并不能否认《榻上对》对东吴的重要性,他清晰的指出了孙权的政治目标并提出了实施办法,在早于《隆中对》七年的情况下,这已是极为不易!

关羽北伐真的是擅自行动?法正汉中策真的比诸葛亮隆中对高明

很多人说关羽北伐是与隆中对背道而驰的擅自行动,原因有二:。

其一,隆中对中,出兵北伐的先决条件是“天下有变”。可是此时曹操虽然在汉中战场被刘备打败,又失去了东三郡,可谓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但是曹操雄踞北方九州,天下三分,魏得其二,实力依然强大。而且经过曹操的铁血清理,北方政局趋向于平稳。魏国没有发生动荡、内乱,即“天下未变”,根本不具备北伐中原的条件。

其二,隆中对中,出兵北伐的路线是“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原本应该荆州、益州同时出兵协同北伐,让魏国首尾不能相顾,可是当关羽发动北伐之时,益州方面居然按兵不动,只有关羽这一路擅自出兵。

但是笔者认为,关羽北伐并非擅自出兵,本质上依然是隆中对的一部分, 理由有二:

刘备默许关羽北伐

其一:关羽北伐前夕,刘备授予关羽“假节钺”,假节,代表皇帝出巡,凡持节者,代表皇帝亲临,可以代替皇帝行使权利,譬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千里请战,辛毗用假节,阻止了魏军与诸葛亮决战,假节其实和圣旨类似,一般只是用来传达 皇帝的指示。但是“假节钺”,是假节里面最高级别,意味着关羽可以调动整个荆州的力量任意行动而无需请示刘备,既然刘备敢于授予关羽“假节钺”,其实是暗示关羽出兵北伐。关羽北伐之时,都曾经要求占据东三郡的刘封、孟达出兵协助北伐,刘备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刘备在知道关羽出兵北伐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人命令关羽撤兵,自然就是默许了关羽北伐。

关羽北伐是执行隆中对

其二:关羽北伐其实与汉中之战一样,都是为了实现“跨有荆、益”。有人会说,关羽北伐之前,刘备集团不就已经:“跨有荆、益”了么?汉中之战是因为法正提出汉中策,刘备才决定出兵汉中,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关羽北伐之前,刘备集团从来没有真正的跨有荆、益。湘水划界之前,刘备在荆州的地盘是南郡、桂阳、零陵、武陵、长沙五郡,湘水之盟以后,刘备集团仅仅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孙权集团则据有桂阳、长沙、江夏三郡。曹操集团据有南阳、襄阳二郡;荆州实质是被三家瓜分。可是隆中对的“跨有荆、益”要求三完整的荆州,不说已经归属江东盟友的江夏、桂阳、长沙三郡,至少要夺取南阳、襄阳二郡,才能真正威胁魏国中原地区。

汉中策也是为隆中对服务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三国志

汉中之战从根本上说,也是为隆中对服务的,汉中本来就是益州的一部分,而且虽然曹操夺取汉中之后回到了北方,但是留守汉中的夏侯渊却命令张部出兵巴西,严重威胁了刘备集团在益州的统治,隆中对要“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被汉中挡住,如何出泰川?法正的汉中策实际上是隆中对“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具体执行方案。汉中策说夺取汉中,汉中本来就属于益州呀,是“跨有荆、益”的一部分。汉中策说夺取汉中之后可以“固守要害”,隆中对同样说了“保其岩阻”。汉中策说夺取汉中之后可以“蚕食雍凉”,隆中对同样说了“以向秦川”。汉中策说夺取汉中之后可以“侵覆寇敌”,隆中对同样说了“霸业可成”。所以,汉中策实际上也是为隆中对服务的,又怎么能说比隆中对高明呢?

“隆中对”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备虽然出身低微,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可惜先天不足,缺少根基,虽然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但是响应者不多。长期面临手下武将不足、韬略有限的尴尬局面,以至于屡战屡败,辗转于各个诸侯之间,惶惶不可终日。

直到公元208年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献给刘备一个古今闻名的战略,即“隆中对”。隆中对的核心内容是:

隆中对

一、天下大势:曹操是北方霸主,当时全天下最大的势力,所以不可以主动与之正面交锋;而东吴在江东立足已稳,只能结盟,不可以谋取。

二、唯有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比较弱小,可以夺取作为创业的根基。

三、以益州、荆州为根据地,争夺天下、光复汉室。先稳定戎越,对外和孙权搞好关系,对内搞好内政,等中原有变,兵分两路,从荆州和益州出发北伐,就可以完成复兴大业。

隆中对策略

此后,刘备集团基本上按照这个战略奋斗,而且确实实现了第二步,即获得益州和荆州的这两大根据地。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最终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没有达成。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隆中对本身有问题,还是有人执行错误呢?

一个战略的好坏,一看其分析是否符合实际,二看相关人员的执行能力。(本文为“和历史进行历史性沟通”所作,请勿抄袭)

从隆中对的提出的背景分析角度看,问题应该不大。如果一开始就和曹操死磕,那时鸡蛋碰石头,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无数次吃亏了;如果不和孙权搞好关系,估计刘表一死,刘备也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唯有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荆益,是唯一途径,没有他途。

关羽北伐

那么对于东和孙权,孙权方面愿意配合吗?

事实上,东吴一直存在路线之争,周瑜、吕蒙主张搞南北朝,不要支持刘备而是趁机吞并刘备,隔江与曹操对抗,争夺天下;鲁肃等人则主张联刘抗曹,如果孙刘相争,两败俱伤,获利的只能是曹操。孙权动摇于两种观点之间。

东吴实际上也是“隆中对”一个关键的节点。可惜刘备集团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忽略了,导致东和孙权战略执行不力,隆中对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本文为“和历史进行历史性沟通”所作,请勿抄袭)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与曹操争锋的同时,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出兵进攻北方。关羽开始了北伐进程。应该说一开始,关羽节节胜利,先是水淹七军,迫使于禁投降。中原震动,“梁、郏、陆浑群盗”纷纷起义,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锐”。

不过,曹操集团很快发现了关羽方便的弱点,巧妙利用了孙权和关羽的矛盾,东吴的吕蒙暗中袭取了关羽根据地荆州,釜底抽薪。曹孙联手,关羽打败,最终父子身死。

关羽失败就是失败没有真正理解隆中对中“东和孙权”的精髓。甚至可以说扩大矛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导致彻底的失败。

具体说来,关羽的错误在于:

一、忽视东和孙权政策。

首先孙权提出和关羽联姻,让关羽把女儿嫁给孙权儿子。但是关羽对于来提亲的诸葛瑾说:

“虎女焉能嫁犬子?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无论如何孙权也是东吴之主,而且和刘备集团有着结盟关系。关羽粗口骂人,骂的又是诸葛亮的亲哥哥。实在是莫大的失策,即使也拒绝,也应该婉言谢绝,不留下后遗症。也有人分析,这是关羽对诸葛亮也不满的表现。

孙权听到后觉得丢了面子,当然非常生气。

后来关羽北伐抓了很多曹操的俘虏,粮食不够,竟然不和孙权方面商量,“擅取湘关米”。孙权更加不满,下定决心,倾向吕蒙的策略,调转枪头对付关羽。

刘关张

二、误判北方形势

关羽节节胜利,导致自己误判北方形势。误以为自己很快可以攻下襄阳,同时也不怕孙权进攻。当然也被吕蒙的表面和善的态度所迷惑。

所以就抽调荆州精锐北上,全心全意对付襄阳,顾头不顾尾。而且关羽认为即使攻不下襄阳,也可以退守荆州。

可惜他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最终败走麦城。

所以说,隆中对最终没有实现,关羽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他对内看不起诸葛亮,对外看不起孙权。终于导致孙权一度选择了吕蒙等人的南北朝战略。

“隆中对”原文及点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其“隆中对”被称为未卜先知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作为在小说中被过分神话的诸葛亮,当我们查看正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如此神作是实际存在的,并不是罗贯中的主观臆想。那么,被历代称为未卜先知的“隆中对”真的很厉害吗?还是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战略计划?

首先,我们看一下隆中对的具体内容,

《隆中对》原文(摘自《三国志》——陈寿):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翻译过来大体是说“1、曹操很厉害,别跟他打;2、孙权也很厉害,不能跟他打,最好跟他结盟;3、荆州这地方不错,刘表守不住,咱们拿来用;4、益州也是好地方,刘璋软弱,也守不住,咱们去拿下;”至于后面说的拿下荆州、益州后怎么分兵出击攻占全国,都没能实现,本身不存在被神化的可能性,在此不做讨论。

接下来我们逐条来看:

第一条,曹操很厉害,别跟他打。以当时曹操的实力,任何人都知道别跟曹操打,用得着诸葛亮呢说?就算诸葛亮说先灭曹操,刘备都不会听。所以,第一条,实属废话。

第二条,孙权也很厉害,不能跟他打,最好和他结盟。首先前半部分,和第一条一样,不用说,天下人都知道不能和孙权打。后半部分呢?是一个战略,但实在谈不上高明。当时存在的势力中,能和曹操有一战之力的也只有孙权了,其他人和曹操交战就是砍瓜切菜。也就是说,现在实力排名第一的要把所有人灭掉,这时候我们如果结盟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实力与第一最接近的吧?这是常识。所以,这第二条,是很普通的策略,和神作之说毫无关系。

第三条,荆州很好,刘表守不住,咱们拿来用。实际上,地方好不好没关系,中原地区也很好,为啥不去取中原?所以说“荆州很好”只是随口一说而已,那么为啥要取荆州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存在的势力,只有曹操、公孙康、马腾、孙权、刘璋、刘表、张鲁。很明显,曹操、孙权都不能进攻,公孙康在东北、马腾在西北,要进攻这两个地方要穿过曹操领地,不远千里去进攻,进攻这两个地方更不可取。那么能进攻的只有刘璋、刘表、张鲁了。当时刘备依附刘表,怎么可能直接进攻刘璋?只有先自己独立,才能以自己名义进攻别的势力。而为啥刘表受不住荆州?当时刘表66岁了,在当时来说已经年纪很大了,换算成现在的年纪,估计至少80多岁了。别说守荆州,刘表自己都离世了~所以,趁刘表去世,内政不稳的时候占领荆州会比较容易,所以要先取荆州。这一条,只能说刘备那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占领荆州,而且荆州也确实存在比较强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这一条和谋略关系也不大。

第四条,益州刘璋。占领荆州以后,往东是孙权,我们要跟他结盟,那么只能往西发展,进攻刘璋。而刘璋是很软弱无能的人,部下多次叛变,包括张鲁都曾经是刘璋部下,后来叛乱了。所以,刘璋这种无能的君主也不难对付,占领荆州之后,就往西发展,占领益州。这样就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占领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联合孙权与曹操抗衡了。这一条,又是废话,不攻益州,难道攻曹操?难道攻孙权?这也叫谋略?

综上来看,这四点,都是很普通的策略,并没有人们所吹嘘的那么神。总的来说,“隆中对”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却绝对算不上伟大的战略。

实际上,听了隆中对之后,刘备并没有被震动,按史实记载,听完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对”,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去当管粮草的小官了而已,可见,在刘备眼中,对隆重对也并不在意。

三国典故隆中对简介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年冬至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作品原文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上一篇:玩央视十大主持人

下一篇:家道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