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白创作的边塞诗,可与王昌龄,高适相较。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乐府曲调名,横吹曲辞,戍边将士常马上奏唱。
天山:祈连山,距长安八千里。
玉门关:通西域要塞,敦煌以西,距长安三千六百里。
白登道:典故,《汉书 匈奴传》“昌顿(匈奴首领)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未应闲:应该不会停止的。
前四句为景,关,山,月,云,风,
明 胡应麟评:“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皎洁的月亮从祈连山上缓缓升起,逐渐弥漫在茫茫的云海间,长风掀起尘土沙石,狂卷几万里,玉门关外,是层层的风沙遮蔽…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被人遗忘,不得春风的愁苦愤激之语。
景:李白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却是夸张的写实,边关奇景,壮丽中透着荒凉苦寒,离京城太远,被遗忘,是边关要塞,又非同寻常,壮观与凄苦融合得让人不寒而栗!
中间四句为战争,汉与胡的对峙,
“汉下”“胡窥”,是自古以来的争夺征战之地,白登道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是胡人窥伺之地,已能想象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与残酷争夺的悲惨,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保家卫国的豪壮与自信。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视死如归的乐观与豁达。
战争:李白却似乎更有高度,站在反战的角度上,只强调战争的残酷!
这是李白的深刻!
最后四句,征夫与思妇,
守卫边关的征夫面对血雨腥风的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呢?
谁又能惦记着他们呢?唯高楼上留守的思妇,应该也是正在窗前彻夜难眠,叹息不已,
正如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然这首诗妙在,
没有强调苦,而是落笔重在展现了一个无限广阔浩茫的境界,俯仰古今,战祸之烈,想象虚景,征夫思妇之形象,生动质朴,情真意切。
而永远不变的是,
李白一贯的雄浑豪壮之诗风!
问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如何欣赏李白的诗《关山月》?
前言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被归类于《乐府》,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关山月》创作的五言排律。
一、李白的关山月是一首排律
不过,李白的这首关山月,是以排律的形式写成,相比较李白其他的不标准的格律诗来说,这首关山月还是比较贴近格律诗的。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格律诗有四个要求,平仄、对仗、黏连、押韵。李白这首诗只有对仗不太严谨(第2联、第4联不对仗),其他完全符合排律的要求。
在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到过通篇不对仗的格律诗: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相比李白“牛渚西江夜”那首通篇不对仗,这首《关山月》已经算是很工整了。至少有两联对仗: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
二、关山月的内容
与关山月相关的诗,其内容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
这首诗更是如此,全诗表达的意思就在结尾这四句: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前两句写的是守卫边关思念家乡的战士,后两句写的是高楼颙望思念征夫的亲人。
三、闺怨诗+边塞诗
李白这首诗是一首标准的边塞诗,加入了闺怨诗的内容和感情。
1、纯粹的闺怨诗,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通篇只写怨妇: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2、纯粹的边塞诗,通篇只写征人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结束语
唐诗三百首中的乐府诗,除了李白是按照排律的方式创作关山月以外,沈佺期的乐府诗《独不见》则是一首完全标准的七言律诗。这是初唐诗人受到格律诗影响的一种表现: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