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送董邵南序》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这是韩愈希望董生能看了文章有所感悟而去做一个忠志之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送董邵南序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①。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③,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④,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⑤?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⑥。董生勉乎哉!
【注释】
①燕赵:战国时期,燕国在今河北、辽宁等地,赵国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北部。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②董生:指董邵南。有司:这里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吏。
③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④矧(shěn):况且。
⑤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⑥聊:姑且。吾子:您,古时对别人的尊称。卜:测验、判断。
【译文】
自古就流传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仗义、悲壮可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科考进士,接连几次都没被主考官录取,董生怀有杰出的才能,却不得志,心情郁闷地要到燕赵之地去。我知道董生您此去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您这样怀才不遇的时候,如果能够遇到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怜惜您的。何况是燕、赵一带的豪杰之士,行侠仗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习惯是随着教化的改变而变化的,我们怎能知道如今那里的风气跟古时候所说的有没有不同呢?姑且只能靠您此行去证实一番了。董生努力吧!
【原文】
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①,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②?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③。”
【注释】
①望诸君: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晚年在燕不得志归赵。赵封其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称“望诸君”。
②屠狗者:指战国时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本文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③出而仕:出来做官。
【译文】
我因您的此次出行而有所感想了。请您替我前去凭吊一番“望诸君”乐毅之墓,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去看看,还有像以前高渐离一类的侠义之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说:“现在有圣明的天子在上执政,你们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忠了。”
【赏析】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的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多次参加考试都没能得中,认为是有司故意刁难,所以愤懑之下,准备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因为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刻作此序赠送朋友。既同情他仕途的怀才不遇,又委婉地劝阻他不要前去藩镇,以免走上歧途,所以极力劝说他,毕竟时过境迁,那里或许已不再是施展抱负的理想之地了。
这篇短文的构思相当奇巧,可谓欲擒故纵,欲留故送。文章开头先以“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鼓励董生,替他燃起希望,以此作为陪衬之笔;然后将笔锋一转,写古今风俗早已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在此虽然没有点透,但主旨已流露出来。最后借用典故来感化董生。这里的“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体现了韩愈用事说理的特色。他不以直言喷薄来表达辞意,而借乐毅事迹蕴含深意,韩愈以史例今,通过燕赵之地多豪杰的社会背景,托请乐毅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出场,通过赞颂他磊落坦白的胸襟,从而达到劝诫挽留的目的,使文章的韵味和思想内涵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更加耐人寻味。
全文措辞深婉,借古喻今,既有慰勉之情,也有暗讽之意,篇幅虽短,却波澜起伏,宛转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