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长江中下游的苏南与浙北一直是中国东部地区无与伦比的膏腴之地,尤其是太湖平原一带,更是留下了那句“苏湖熟,天下足”的著名谚语。
对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而言,太湖的存在至关重要,它不仅为整个苏湖地带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更拥有防洪与航运的多种职能,甚至于塑造了苏湖水乡的温婉风情与华贵气质。而从地图上看,整个太湖虽然位于浙江与江苏之间,却基本上属于江苏的辖境。这之中有什么独特的历史渊源呢?
01.吴兴之起
其实,最早与太湖产生紧密联系应当是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从湖州这一名称就可以看出,这座城市与太湖是同生共长的关系。早在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就曾在太湖南岸营建都邑。处在太湖南岸湖州虽然不及当时的吴国故都苏州有政治影响力,但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并未完全开发,因此新生的湖州地区对太湖南部区域有着较大的控制力。
东汉之后,会稽郡析置,先是以钱塘江流域为界划分出吴郡。东吴时期,又将太湖南岸地区单列而出,成为后来我们习惯称呼的“三吴”中的吴兴郡,而吴兴郡的郡治则恰恰处在今天的湖州市内。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吴兴郡与位于苏州的吴郡并立于太湖南北,共同构建了南朝的经济命脉所在。
02.湖州今生
隋唐时代,在全国改郡为州的行政大变革时代,吴兴郡摇身一变,正式成为了湖州。当时的湖州紧邻太湖南岸,也可以通过太湖进入大运河水运体系。当时的湖州既有太湖的渔业资源,又是当时江南著名的丝绸纺织中心,可以说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综合发展的典范。唐朝时期,湖州的丝绸就已经成名誉全国,大量的丝绸通过太湖水道与大运河相连接,让大量的湖州特产快速流通全国。
然而,明朝之前的湖州与苏州因为长期属于同一个一级行政区划中(道、路与省),因而长期共享太湖的水资源,并没有对太湖归谁管做出明确的划分。这种模糊分界的状态一直与江浙两省在古代长期统一的情况相一致。
03.江浙分家过
南宋后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完成了南移过程。江浙一带又经过元朝一代的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整个南方最为富庶发达的区域,经济体量对于湖广、两广乃至巴蜀都是碾压式的存在。因此,明朝初年,由南京起家的朱元璋将这个巨大的经济区域一分为二,太湖以北的苏州、松江与常州等地与江南的徽州以及江北的两淮地区共同组成了拱卫南京的南直隶省,而湖州、嘉兴等省份则归属于南方的浙江行省。自此,太湖成为了两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分界。
于是,在南京作为帝都的时代,南直隶下辖的苏州府自然具有较大的话语。太湖中东部的湖心岛基本被划归苏州府下辖的吴江县所管辖,苏州也凭借这一陆地面积的优势占据了太湖的绝大部分水域,从而形成了今天江苏省管辖太湖的格局。
提起湖泊,大家首先不会想到江苏,但江苏的湖泊数量并不少,比如南京莫愁湖,扬州瘦西湖…其中太湖不但出名,而且面积大。
太湖来源讲法多样,有大江淤积,地壳运动致太湖平原下沉,古代太湖地区千年大暴雨致积水,还有刺激的火山喷发,科幻的陨石撞击…等等。
太湖总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约400公里,面积够大,中国第一县昆山总面积927平方公里,太湖约是2.5个昆山大。太湖地处江苏东南部,被苏州,无锡,常州与浙江湖州四市环绕,但有一奇怪现象,太湖南岸的湖州只有距离岸边50米距离的管辖权,太湖水产,旅游,甚至于水资源都与湖州无关,也就是说虽然太湖在浙江与江苏之间,但管辖权都属于江苏,这是为何呢?
春秋时期太湖北岸为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国,南岸为越国,后楚国崛起,太湖归属楚国。
秦两汉时,太湖南岸吴兴区出现。三国后期,东吴一统太湖,并对太湖进行了大规模开发,此时北苏州与南吴兴对太湖管辖权是平分秋色,并在整个南北朝时期得以延续。
隋朝时,吴兴名号被湖州替代。随着大运河的诞生,通过大运河北上,太湖水产及其它产品可运抵当时北方政治中心,使太湖周边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促进该地区桑蚕与纺织业飞速发展,明清时代湖丝得以畅销全球。
唐代太湖属于江南道,宋朝则划归两浙路,元朝为江浙行省。此三朝湖州与苏州上级单位均为同一省,两州对太湖管辖权仍在仲伯之间。
明代苏南与浙北被分割为江南行省与浙江行中书省,太湖成为浙江与江苏两省界湖,太湖南岸湖州获得湖岸10公里左右的湖区,其余归太湖北岸的苏州。
清朝基本沿续了明朝的行政区域及太湖的划分,民国时期也大概如此。
民国中期,浙江东海鱼群减少,浙江渔民不得以向着北方江苏嵊泗列岛区域进军捕鱼,于是浙江渔民同渔政部门一道与江苏税务部门发生了激烈冲突。解放后,为避免江苏与浙江两省在嵊泗列岛的争端再次上演,通过协调,将嵊泗列岛划归浙江,归舟山管理。与此同时,考虑太湖分属江,浙两省,不利于太湖统一开发,为方便管理,将太湖划归江苏,湖州只保留太湖沿岸50米的区域管理权。结果便是湖州告别了太湖,舟山获得了嵊泗列岛,或者说,江苏独得了太湖,但失去了嵊泗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