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在接连大肆侵华的同时,对苏战争也始终是其军事计划与行动的基本部分之一。在诺门坎战役之前,日军还挑起了张鼓峰事件,结果日军第十九师团各部队在张鼓峰战役中,死伤近1500人,处于第一线的第七十五联队死伤过半。但是,群兵黩武主义的日本军阀并未从张鼓峰事件中汲取教训一年后,侵略成性的关东军又在伪满西部边境发动一场规模更大、失败更加惨重的侵略战争。
一、诺门坎战役的背景——诺门坎事件
诺门坎地区位于海拉尔以南约200余公里,亦即汗达盖——将军庙—阿穆古朗一线至哈拉哈河地区在那里,围绕以哈拉哈河为边境线的问题,日伪与外蒙之间存有争议并且在包括诺门坎地区在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边境线上,局部性边境军事冲突,屡有发生,但都未演成大的战争诺门坎战争的爆发,与张鼓峰事件后的关东军侵略政策直接相关。
1939年4月25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向全军下达火药味极浓的《满苏国境纠纷处理要纲》,其基调就是不惜以武力解决边境纠纷。稍加具体言之即:发生边境冲突时,须不失时机地“严惩”对方,可越境追击;边境不明地区,防卫司令官可“按自己的判断划定边境线”,并明确通知所辖部队;前线部队可以“果断的行动”。
对待一旦发生的纠纷,不必顾虑事态发展和善后处理问题这不啻于发动玫击时的动员令。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已陷入胶着状态;国际上,欧洲局势急剧恶化和《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势将废除,都预示了日本的暗淡前景。关东军气焰嚣张,恐怕也是反映了日本军阀不甘认输的气极败坏、不计后果的变态心理。
加之,关东军一贯骄横,不可一世,认为自己比吃败仗的朝鲜军高出一筹,有恃无恐。
在这种氛围下,司令部设在海拉尔的关东军第二十三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一面传达关东军司令官的决定,一面根据所谓外蒙军数百人越过哈拉哈河的情报,命令东八百藏中佐率骑兵联队出击了。此为发生在1939年5月13日之事5月17日,该部队主力撤回后,又说有外蒙军进人哈拉哈河东岸。
小松原师团长便又命令增派由步、炮兵1000人组成的支队,会同原先派出的东支队,进击外蒙军。不料,就在渡江点的战斗中,东支队骑兵几乎全军覆灭。此即所谓的第一次诺门坎事件日军本来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小松原师团长却向关东军谎报军情称,空战绝对有利,在日军无损失的情况下,击落苏军飞机59架。
二、更大规模的诺门坎战役
关东军自然不会罢休。根据小松原师团长的申请,关东军幕僚会议决定,除投入第二十三师团的主力外,还增派特新组成的安冈正臣中将指挥的支队。该支队拥有轻型坦克两个联队、机动炮1个联队,和第七师团的1个步兵联队,以及仪峨彻二指挥的第二飞行集团。即总计以步兵13个大队、反坦克炮12门、坦克70辆,汽车400台、飞机180架,共15000人的兵力,投入反攻。
1939年7月1日进开始。行动前,关东军用130多架飞机轰炸了苏军塔木斯克空军基地,数以百计的苏军飞机被毁。关东军妄图发起进攻时掌握制空权。第二十三师团和安冈支队,首先在哈拉哈河架桥,以期深入左岸苏军阵地后方。7月2日,确已渡及左岸并沿河南下,但是主力部队遭受苏军数百辆坦克的强大攻击。
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坦克阵,关东军反坦克炮拼命射击,单兵冒死投掷汽油瓶,均无济于事。7月8日午后更加不利,傍晚不得不退回右岸。在哈拉哈河与另一河流会合处进击苏军的安冈支队,亦因40辆坦克被击毁而撤退。7月5日,第二十三师团和安冈支队妄图再逞,结果在苏军强大炮火反击下,裹足不前。于是战线呈胶着状态。
此时关东军深感炮火不足,自7月23日起,增加重炮部队,用86门重炮,每天以15000发的密度攻击苏方,但因苏军拥有更多更强大的炮火威力,关东军无法扭转劣势的不利地位。前此,7月16日富拉尔基江桥还被轰炸,关东军深感晨撼但是,关东军并未增派部队,只将前线部队编为第六军,由洲立兵中将任司令官,拟与苏军进行持久战。
但苏军方面却对第一、二线全都增加了兵力,准备尽快决战同时,由于天气原因关东军没有侦察清楚苏蒙军增援情况,继续犯了低估对方的错误。
8月20日,苏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展开猛攻。23日,苏军数不尽的坦克群阵和大量兵团,包围了日军。第二十三师团和第七师团的森田旅团虽曾还击,但在苏军强烈轰击下,几乎全军覆灭。关东军黔驴技穷,孤注一掷了,它把所辖的第七、第二、第四、第八师团,全部编入第六军,与苏军决战。
然而,在诺门坎的战场上,双方对抗的,不只是精神和“武士道”,还有装备和技术。由于苏军把大批新式坦克和飞机投入战场,始终掌握地面优势和天上的制空权。面对注定的失败,日本大本营不得不于8月末,悖然下令停战谋和。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们都受一种规律支配: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不计后果发动进攻而结果却以惨败而告终。
关东军给日本陆军造成创伤诺门坎战争是日本军事史上可耻的一页。投入兵力56000余人,而死伤高达17000余人(战死8440人,负伤8766人)。尤其第二十三师团,伤亡率达73%为此,战后关东军司令官、参谋长、副参谋长等均被撤职并打入预备役,参谋本部也进行了人事调整,以安军心。
在诺门坎战场上,一败涂地的还有伪军。此次是伪军空前大规模被用于外侵。前后两个阶段的诺门坎战争,伪军都是参与者。
第一阶段被谓参加的部队,是1937年春被编为“国防军”的兴安师,先是兴安骑兵第八团,后又增派第一团他们主要充当关东军耳目,侦察、带路和收容残兵败将。在关键的第二阶段,伪军被总动员,伪治安部还应急设立了以朱榕为司令官的前敌司令部。参加的部队有:野村登龟的兴安第二师,即以兴安骑兵第四、五、六、十二团为中心编成的兴安支队还有以第三教导队为主力的石兰支队;以及铃木支队、汽车队、高炮队、兵站部等。伪军原来被当成日军的后援部队,后来也担任一翼的独立作战。
问题在于,号称“精锐”的关东军都丢盔卸甲,一败涂地,伪军更不堪一击了。只伪兴安师即死伤2800余人,伪军实际是临阵散,还有数百人起义,进入苏蒙,关东军为发泄其恼恨,集体屠杀了伪兴安师的逃兵。
三、诺门坎战役的善后及日军的狼子野心
1、诺门坎战役的善后
日本在诺门坎战争中紧急刹车,停战求和,固因战局极端不利,同时也与世界形势变有关。正当关东军决定举全力与苏军决以雌雄,而日本参谋本部大伤其脑筋的时刻,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开始进军波兰。
前此1周,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此后3天,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远东的中国战场,以武汉会战为契机,转入长期化,对汪精卫的谋略工作也处于微妙阶形势剧变,变幻莫测。正是此种形势,促使日方立即停止日苏冲突。
苏联也有两面作战问题,故在打击关东军的军事行动上,始终保持一定的节制,未因追击而更多地突破边境苏联之所以痛快地响应日方的停战要求,也是为了便于集中力量应付瞬息万变的西欧复杂局势。
由于世界大战业已爆发,尽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存在,也不能不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进行防御,只因有条约的束缚,不能直接诉诸武力,但对极端颠狂、妄想以闪电战术迅速侵夺全欧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的进攻,苏联是片刻难安的。就在此种形势下,1940年7月18日,日苏就诺门坎战争而激化的边境纠纷达成协议。那段边界基本上是按苏方主张划定的。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浸华战争以来因为日益侵害了美英在华利益,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美英方面不能不从对日的两面政策,转向抵制、封锁,以至最后全力支持中国而德国在西欧,正肆无忌惮地进行横扫,到1940年6月,不但占领了挪威、丹麦,侵入比利时、荷兰,而且夺得了法国巴黎。对此,4年前已与希特勒德国签定“防共协定”的日本,不能不着急眼红,而加快“东亚新秩序的建设”步伐。
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同盟条约”签定,从而正式建立了国际法西斯军事集团。不过,欲从亚洲排除美英势力,至少还必须继续调整同苏联的关系,暂解后顾之忧。苏联为因应西欧局势,警惕德国进犯,自然也愿意响应日本之要求。于是,在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订了“中立条约”。
2、日本的狼子野心
然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同苏联签约,都不过是暂时的缓兵之计,一旦时机到来,必定背信弃义。果然,日苏签约两个月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袭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倾巢出动,倾注全部主力,妄图以闪电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苏联,打下莫斯科。苏军暂时节节败退。就在此时,日本法西斯野心发作,妄图趁火打劫撕毁条约,呼应德军,夹攻苏联,置苏联于死地。
1941年7月2日,苏德战争爆发仅仅10天,日本政府就赶忙炮制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决定对苏联“要秘密准备采取武力”,“在德苏交战的进程对帝国有利时,则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上述国策是根据御前会议精神做出的日本陆军立即于7月7日和7月16日,分两次下达了动员,积极进行对苏战争准备,即以所谓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简称“关特演”为名的军事侵略行动。而伪满洲国也就随之沦为这种侵略行动的直接军事基地了。
“七七”事变前,关东军保持在拥有三四个师团和若干独立守备队与独立混成旅团的水平。例如,1936年末,关东军序列包括:第一、第九、第十二师团和独立守备队;1937年5月则为第一、第二、第四、第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团,第一至第五独立守备队。“七七”事变后,日本大本营两次强化关东军。一次是准备进攻武汉期间,因日军兵力进行大调整,为加强对苏戒备,关东军大幅度增加了兵力。
1938年6、7月间,除新编的第二十三师团和第一四师团编入关东军外,新编以第一师团为基干的第四军,第二师团则编入“七七”事变后不久新编的第三军;到1938年7月,关东军已拥有两个军(第三、第四)、8个师团(第、第二、第三、第七、第八、第十二、第二十三、第一四)、第一独立混成旅团,以及独立守备队。第二次加强关东军是在诺门坎战争期间。
战争爆发前夕,1939年5月19日,编成以土肥原贤二为司令官的第五军战争爆发后,1939年8月4日,成立第六军。同时还从华北华中调入9个独立高炮中队,并将新编的第二十四师团编入关东军。以“关特演”为名的关东军兵力扩大,是第三次大膨胀,也是日本“陆军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兵力动员与集中”。
实际上,日本陆军的这场大调动,早在1941年6月26日参谋本部即开始策划。他们估计,到8月上、中旬,由于德苏战争,苏军西调远东苏军地面部队可望减少一半,空军和其他军直部队亦可能削减三分之一。这样,苏德战争前所估计的远东苏联兵力,其30个狙击师将减至15个,数以千计的坦克与飞机也将锐减。
这是开始进攻的最好时机日本军部还认为,远东苏军战斗力水平只相当于日军的75%,因而动员20个师团,即可保持对苏军的两倍优势。可是,动员如此庞大的兵力,将给军运和后勤带来不堪设想的压力。而军部的如意算盘是:8月末打响,10月中旬结束战争。当时,关东军计划以其拥有的12个师团和两个飞行集团为骨干,编成4个军和1个航空兵团,并把师团编制扩大到战时最大限度此外,驻朝的两个师团,日本国内第五十一、第五十七师和多达200个直属部队,都编入关东军。
还计议从华北、华中调入若干师团。于是,关东军顿时膨胀到70万人,军马14万匹。为此,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特命令伪满洲国政府全力介入战备。结果,为关东军搜的各种战争所需物资,总值达5亿元,同时强征千千万万劳工,在艰苦条件下,紧急赶修铁路、公路和各种军事设施。与此同时,“,战时统治也骤然加剧。就在“关特演”期间,关东军以其5个独立守备队,设立了关东防卫军,它是专门“讨伐”抗日军和镇压战时人民起义的武装集团。
正当“关特演”紧锣密鼓大规模进行之际,日军发现,苏军西调情况,非如预计,为数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关东军一味增兵备战,恐将引火烧身。于是,日本军部决策者间,对“关特演”产生分歧;陆军与海军之间固有的北进、南进之争,也重趋激化。最终陆军方面妥协,它放弃了对苏莽撞挑战的主张。
1941年8月9日,日本参谋本部通过的《帝国陆军作战要纲》内载:
“一、在满洲和朝鲜以十六个师团,对苏联实行严重警戒。二、对中国继续执行既定的作战方针。三、对南方以十一月末为目标,完成对英美的战备。”
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的主攻目标,如此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也并“关特演”期间形势转化之所致,如下的时间表表明,它也是日本与美英矛盾积累与加剧的必然结果:1940年1月《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因美国不同意而失效;1940年9月23日,日军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随即对日本实行废铁禁运;1941年3月,日美谈判破裂。同年7月又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英荷等国立即冻结日本财产,停止供应石油等战略物资。
这一切不仅导致上述参谋本部8月9日“陆军作战要纲”的出台,也决定了9月6日的御前会议势将通过准备与美英开战的《帝国国策遂行要纲》。
(正文完)
因为,解答过类似提问本不想再掺乎。但发现一堆的错误问答,实属“叔可忍,婶~”。以下逐个辨析。一是提问有误。明明日苏开战,怎么冒出个“日俄~”?时光穿越?而且,准确应是四国之间的战争,苏联这边带上了蒙古军,鬼子也拉上了满洲国这个傀儡。毕竟当时的诺门坎(罕)位于满蒙边界。法理上与日苏没关系。因此,应是苏蒙军对日满军。二则当年鬼子敢主动出击,是关东军一贯的“北进”战略,基于日俄战争大胜的轻狂,以及当年苏联大清洗后,叛逃者提供苏军虚弱无战力的情报(最出名的就是苏联远东内务部长、特务头目柳希柯夫大将),当然,也因为关东军属鬼子陆军的顶尖,看着友邻部队迟迟搞不定中国抗日战场,想争功露脸。于是,出手一搏。三是,诺门罕战役后苏胜日败肯定无疑,也成为了朱可夫二战之前的成名作,但战后双方都讳败称胜,公布的所谓伤亡损失都是吹嘘压缩版,上世纪末,苏联解体前后才相对准确。苏军伤亡及失踪人数超过2万五千(包括蒙古军),鬼子损失总数近两万,少于红军。参战的关东军还不是头号主力第七师团(抽调一个联队配属参战),是新编的23师团,还有当时鬼子全军唯一一个能投入战斗的坦克旅团—安冈正臣中将的第二旅团(第一坦克旅团还在本土整编),不是什么安冈坦克支队或联队。而鬼子基层官兵当时强悍的战斗力,连朱可夫都承认超过红军。让我们庆幸的是,二战中的鬼子属典型的“三流将帅,二流军官,一流士兵”组成的军队。与抗日战争中的国军极其相似,否则当年二战局势不会像真实历史这般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