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黄承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诗圣杜甫以寥寥数语,总结了诸葛亮的生平功绩。
那么,“名成八阵图”出自哪个典故呢?
且看《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追击蜀主刘备的陆逊闯入八阵图中,而值此之际曹魏主力军正在虎视江东。一旦陆逊无法逃离八阵图,那么,江东必将遭到曹魏的颠覆。三分天下的格局被破坏后,曹魏将东西两路人马合二为一,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这要命的当口,八阵图里出现了一位改写三国命运的关键人物——黄承彦。此人的来头不小,乃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岳丈。黄承彦登场后,立即为迷失的陆逊指点迷津,指引他逃离可怕的石阵。此外,黄承彦还向这位东吴主帅阐明利害关系,一语惊醒梦中人。
陆逊感激涕零,发誓终生不再进犯蜀地。
陆逊思维上的转变,直接拯救了两个国家。陆逊及时撤回东吴,使江东有了防守之力,孙吴基业免于倾颓。刘备身后的追兵撤去,蜀国化解了灭顶之灾,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三国格局被保留下来,三方重新回到微妙的平衡中。
黄承彦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出现在八阵图里?
黄承彦的来路,在《三国志》略有表述: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这个其貌不扬的丑女,名曰黄氏。在袁阔成版本的评书里,黄氏有了名字,叫黄月英。民间传说中,黄月英继承了父亲的才智,论及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为蜀汉的运输业做出大贡献的木牛流马,据说就是黄月英的手笔。只不过因为黄月英身处男尊女卑的时代,所以这份功劳理所应当地被后人赋予她老公诸葛亮了。
这一段文字里我们能够看出,黄承彦对诸葛亮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诸葛亮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士言听计从,还娶了他家的丑姑娘当老婆。
为什么在诸葛亮心里黄承彦有如此分量呢?
想来,黄承彦身为三国时代不世出的隐士高人,他的水平与诸葛亮旗鼓相当,甚至比诸葛亮还要高深莫测。若非如此,又岂会出现传说中继承了父亲聪明才智的奇女子黄月英呢?
陆逊这样的人物,在八阵图中都险些丢了性命,但黄承彦这个老倌却能在凶险万分的阵图里闲庭信步,这也从侧面说明诸葛亮设下的迷阵对于黄承彦而言算不得什么。
另一方面,黄承彦在八阵图里放陆逊一条生路时,诸葛亮正在坐镇后方,对前线发生的一切都不知情。黄承彦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说明他目光如炬,深明天下大势。
倘若黄承彦与女婿角色对调,守阵的诸葛亮会不会释放陆逊呢?
决计不会。
陆逊是江东百年不遇的人才,在谋略方面此人堪称翘楚。刘备的主力军,被他以七百里火烧连营的大计瓦解。在此期间,蜀国无数精兵强将在烈焰中伤亡。对于蜀国的老百姓来说,陆逊就是灾星,每个人都恨不得用牙齿活活地咬下他的肉,吸他的血。如果诸葛亮在阵中,他势必会有所忌惮,不敢逆人心而为。
那么,黄承彦做出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他又为自己招致了怎样的结果呢?
书中并没有明说,只是在八十四回之后,黄承彦这个人物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此后的文字里再无只言片语提到黄承彦。于是便有人猜测,这起事件发生以后黄承彦被蜀汉高层秘密处决了,以此来平息举国上下的群情激愤。也正因如此,黄承彦死于非命后诸葛亮与几位荆州名士秘密埋葬了岳父,简单地办了一场丧事。
那么,事实真的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吗?
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发生在章武元年的夷陵之战,陆逊在火烧连营之后撤军是历史事实,黄承彦简葬亦是历史事实,但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刘备一意孤行,在称帝三个月后执意为兄弟关羽兴兵雪恨,命蜀汉精锐倾巢而出,结果,遭逢败战逃往白帝城。陆逊派兵追杀刘备,大军在江边遭遇由几堆乱石组成的八阵图,结果,陆逊险些命丧于此。
仔细想来,这处细节相当不合理。《三国志演义平话》里出现了许多近乎玄幻的描写,如飞沙走石、黑云压顶、狂风大作、伸手不见五指等。但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类似的道术。
既然这些玄幻的道法并不存在,诸葛亮凭什么可以挡住气势汹汹的陆逊?
关键就在黄承彦身上。
第八十四回提到,诸葛亮听说主公在夷陵之战失利,大失所望,当即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矣!”蜀汉明明还有成都,为何诸葛亮会这样说呢?因为,蜀汉进取的根据地——荆州已在此前的战争中失陷。
荆州的沦陷,使蜀汉失去了主动出击的优势,只能将重心放在防守上。刘备的失利,又让蜀国损兵折将,失去了守备力量。最要命的是,关羽、刘备的莽撞,使孙刘联盟被破坏,三分天下的格局即将粉碎。对于诸葛亮来说,此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孔明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
值此之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与东吴重修于好,不论是短期考虑还是从长远来看这都是最优解。与东吴讲和,就能让陆逊撤兵,避免蜀军出现更大的伤亡。孙刘联盟的巩固,亦可使两国共同抵制来自北方的曹魏,使蜀汉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事实摆在那里,诸葛亮唯一要做的选择就是挑选一名合适的人选说服陆逊。放在平时,最好的人选无疑是主公刘备。但此时的刘备不但死了兄弟,还折损了主力,他就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请他去与陆逊谈判,只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若诸葛亮自己去呢?
也不行。
此时蜀国全民皆仇视东吴,身为丞相的他若单方面主和,势必会让蜀汉民心尽失。
那么,究竟该派谁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促成孙刘联盟的三大推手,分别为诸葛亮、鲁肃和诸葛瑾。蜀吴战争爆发以后,鲁肃已经去世了。诸葛瑾畏首畏尾,难当大任。从身份上来看,诸葛瑾的地位远低于陆逊,几乎没有话语权。唯一能胜任的或许只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了。
黄承彦在家中赋闲,身上没有官职,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而且,黄承彦是荆州地区的名士,在蜀吴两国都颇有影响力。由他来与陆逊和谈,陆逊必然会慎重考虑。就这样,黄承彦带着女婿的寄望前往吴营,与陆逊进行交涉。
陆逊是个聪明人,明白螳螂捕蝉的道理。所以,他并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及时回到江东防御曹魏。
这样看来,黄承彦便是蜀汉的大功臣。有诸葛亮的保护,蜀汉高层没可能将其秘密处决。既是如此,黄承彦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书中呢?
从实际角度来看,黄承彦出使时,他是顶着莫大的压力出发的。黄承彦向来不理会凡俗之事,如今却要被卷入军阀的战争中来,肯定会担心自己晚节不保。更何况,黄承彦的所作所为,不会被蜀汉民众理解,所以他也担心国人对他的非议。
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出使孙吴时黄承彦年事已高,一番舟车劳顿之后,肯定会身心俱疲,于是,便不久于人世了。
巩固三分大势,这份功劳相当耀眼。既是如此,黄承彦死后为何没有风光大葬呢?
当时的蜀汉国难当头,主力军都交待在夷陵战场上,而刘备因此败战卧病在床。虽然有识之士都知道,黄承彦此举实为拯救蜀汉,但大多数人仍无法理解老爷子的苦心,所以诸葛亮根本无法将岳父治丧。古人向来讲究落叶归根的说法,黄承彦死后,作为女婿的诸葛亮应该将岳丈葬在故乡。
可是,关键就在于黄承彦的老家在襄樊,这里是曹魏的占领区。此时将岳父发送到襄樊,这不是在送死吗?所以,诸葛亮不得不找来几个靠得住的老朋友,委托他们将岳丈的灵柩送回家乡。不知道曹丕手下是否还保留着父亲创建的“摸金校尉”,为了防止这些盗墓贼挖老丈人的坟,诸葛亮只好嘱咐经办人尽量不显山不露水,秘密埋葬岳父。
平心而论,黄承彦真可谓三国中后期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倘若没有黄承彦,夷陵之战的结局必然是魏蜀吴三大集团的终极火并。在这场火并中,谁都不能保证结局为何。如果在这时三国就分出胜负的话,估计《三国演义》的篇幅要骤减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