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唐刘方平

时间:2023-11-16 06:25:29编辑:奇闻君

刘方平,唐天宝年间诗人,其诗作多为描景写物,擅长绝句。七绝《月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月夜》全诗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的大意是:

夜色弥漫,蟾光照亮半边院落。南北斗星,清影横斜地点缀于苍穹。

今夜方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啾唧的虫鸣声第一次穿透绿意盎然的窗纱。

词意赏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更”是古时对夜晚每个时辰的叫法,一夜有五个时辰,因此一夜也被称作五更。“更深”说明夜色已深,正值深夜时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亮了村落房屋的一半,另一半仍由黑暗覆盖。月光的照耀下房屋一半呈银色,一半呈暗色,一明一暗,两相对比,很容易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一幅月夜流光的景象。但如果把“月色半人家”认作是,打个比方,村里有100户人家,其中的50所房屋集月光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其余的50户人家则处在黑暗中,如果是这样的理解,一来不符合月球的散射原理,二来诗意的美感也将会大打折扣。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指北斗星,“南斗”指南斗星,“阑干”是横斜之意,这一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北斗星和南斗星移动至横斜方位,说明夜晚进一步朝前推移,时间慢慢流逝至深夜。

“今夜偏知春气暖”,“偏”是才之意,今夜才感知到暖意的初春气息,表现了诗人的惊讶,始料未及,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欢愉心情。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是首次,第一次之意,清脆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的窗纱。“新透”表示之前没有过,稍微有一点动静,诗人便会感知到,可见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绿窗纱”,夜半时分,周围一片漆黑,怎会有绿色的窗纱呢?“绿”字源于诗人的心中,因为绿色是春天的一大特征,春意盎然的季节,绿色从未缺席。

诗中诗人用视觉和听觉感知春天的到来,既给人以清新之感,又能感受到诗人面对春暖花开时的喜悦之情。诗人未用代表春天的杨柳花木等描写春季的到来,反而以虫鸣声这一物候来暗示春天的来临,其构思颇具新巧的意味。

刘方平,唐朝诗人,大概生活于天宝年间,个人资料不是太详细,只知道是河南洛阳人,且是匈奴族。野史中有些传奇故事,说是颜值极高,风流倜傥;隐居山水,终生未仕。

据载,刘方平不但工诗,且善山水画,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等为诗友。不知何故,其史料不多,留传诗作也不多,但留下来的大多是好作品,《月夜》就是其中一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大意是:夜深人静月光照亮了房屋的半边,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倾斜了;今晚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唧唧的虫鸣正透过那碧绿的窗纱传到屋子里来了。

个人认为,这首诗非常好!可以用“静雅”二字形容。题标月夜,实际上并未过多描绘月色,而是借月夜传达春的气息。可以说,借助夜色和月色,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和谐的春之旋律。

细析诗句,“更深”二字,为景色的描绘定调,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而“月色半人家”是“更深”的具体化, “北斗南斗”,是“更深”时夜空的形象;前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谧,意境深邃;同时,月轮西斜才会月光半照,星斗倾斜,两句也基本给出具体的时间——后半夜。

而正是在这样恬静的夜晚,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的生息的变化:因为“虫声新透绿窗纱”,故“今夜偏知春气暖”。虫介虽微,却知寒暖。尤其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就知道,立春后“蛰虫始振”,在乡下会更加明显。诗中说“虫声新透”,不过是诗意的需要,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用“新透”,体现出诗人是有心人,更有一颗诗心。“新”字,不仅表明虫声新,也有诗人欣悦之意。

个人也学写过有关月夜的诗,贴一首请方家指点!

疏疏小院风来晚,梦断西楼夜已残。

却问飞花何处去,一庭明月照斜阑。

上一篇:查尔斯哈奈尔

下一篇:男孩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