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即“帕提亚王国”。西亚古国。帕提亚(Parthia)地处伊朗高原东北部,原为波斯帝国属地。公元前4世纪曾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后属塞琉西王国。前三世纪中期独立,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 Ⅰ)称王,建阿萨息斯王朝(中国史籍译称“安息”)。米特拉达悌一世(Mithradates Ⅰ,前171—前138年在位)对外扩张,领有整个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一跃而为西亚大国。初都尼萨,后西迁至赫卡顿比勒(Hecatompylos,在里海东南方)和忒息丰。为丝绸之路所必经;公元97年汉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罗马),行抵安息西境。国势强盛时,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抗衡,2世纪末转衰。226年为萨珊波斯所取代。
安息,古代中东的地名和国名,又作“帕提亚”(英文作Parthia,国家名),帕提亚为取英语Parthia之名的现代汉语音译,而Parthia之名源自波斯游牧民族——帕尔尼部落(Parni)之名,帕提亚人属于白匈奴的一支;汉朝则取其开国者Arsacids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与汉朝关系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民族以安息回马箭而著称。 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作为地名,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作为国名,指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帕提亚(Parthia)帝国。
兴起
帕提亚原为古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治下的一个郡。该郡居民主要是巴塔哇人(Parthava,此族名见于约公元前520年大流士一世的Bihistūn摩崖碑)。公元前250~前248或前247年,郡中一部落酋长阿赛西(Arsaces)兄弟起义,宣告独立。波斯史家多称安息的创建者为Arsak,汉人遂因其王名称其国为安息。安息的早期都城希腊名为Hecatompylos,义为“百门之城”;《汉书》中称为番兜,《后汉书》称为和椟。一说番兜即Parthia或Parthava之音译,和椟系番兜之音讹。
安息至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 I,前171~前138或前137)时期,才大大强盛起来。他即位后几年间,击败东邻大夏和西边塞琉古治下的叙利亚,在中东建立了东自大夏、身毒,西至两河流域,北自里海,南至波斯湾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 Ⅱ,前138或前137~前128或前127)统治时期是安息最繁荣强盛时期。
衰落
汉使张骞于公元前129或前128年到达大月氏(即月氏)、大夏时,正当弗拉特二世末年。张骞虽未亲到安息,但听到了一些安息的情况。张骞归国后不久,可能由于大月氏南下的压力,中亚好几支塞人(Sakas)主要是萨卡拉瓦克人 (Sacaraucae)、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和帕喜人(Parsii)等部南下侵入安息北部,从木鹿(Merv),经赫拉特(Herat),直到锡斯坦(Seistan)。
经几年的骚乱,直至密司立对提二世(MithradatesⅡ,前124~前87)继位后,安息才派贵族苏林(Suren)率大军赴东部镇压入侵的塞人,费时十年始得东部平静。于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塞人从阿拉科西亚(Arachosia)东徙,越过苏莱曼山进入南亚次大陆。公元前120~前80年间,一支塞人南下占据了西海岸,直到卡提阿瓦(Kattiawar),建立了几个塞种小国,西方记载称之为 “天竺-塞种”(Indo-Scythia)。另一支自公元前80年始,沿印度河北上,拓地经旁遮普直抵喀布尔河流域,进入罽宾。
密司立对提二世死后,安息渐衰。这时,西方有新兴的罗马势力,东方有已吞并了大夏的大月氏及其后继者贵霜王朝,在两强压力下,安息处境日益困难。
灭亡
公元1~2世纪,它和罗马为争夺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进行了长期战争,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蒙受重大损失。它后期的都城斯宾(Ktesiphon),曾三次遭到罗马军队的洗劫,宫殿多被烧毁。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来商业就十分兴盛的中东贸易中心斯罗城(Seleuceia)也在公元164年完全被破坏。其末代君主阿尔塔邦五世(ArtabanusV,213~227),终于在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I)连年攻击下,兵败被杀,国亡。
经济
安息帝国在中东存在四百七十余年,它由很多小地区、小部落组成,很不稳定,不是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因它在地理上居欧亚贸易要道,而在经济上得以繁荣。古代“丝绸之路”和几条重要支路都要穿过安息。若从帕米尔以西取道索格底亚那,西南行经号为“小安息”的重要商业城市木鹿、旧都和椟、阿蛮(Acbatana,今伊朗哈马丹)、冬宫斯宾,即达斯罗。
斯罗是中东贸易枢纽,据说有六十万人口。自斯罗沿底格里斯河南下可达于罗(Uruk)和条支(Antiochea,即Charax-Spasinu),西行可达安条克、帕尔米拉(Palmyra)、大马士革,乃至犁靬(埃及亚历山大城)。若另从皮山启程,越悬度,经创宾、乌弋山离,再经喀尔马尼亚、波斯,也到达波斯湾头的条支。若走更北的道路,即自天山以北经乌孙、大宛以西河中地区,亦须通过安息的东方门户木鹿。若走海路,自南亚次大陆西岸诸港西航,经波斯湾至条支的海路,则比渡阿拉伯海、红海至大秦的海路要近得多。安息从处于垄断东西贸易路线的中继地位而获得的利益,是它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
安息国简介:西亚古国安息位于现在什么地方?安息,即“帕提亚王国”。西亚古国。帕提亚(Parthia)地处伊朗高原东北部,原为波斯帝国属地。
公元前4世纪曾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后属塞琉西王国。前三世纪中期独立,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 Ⅰ)称王,建阿萨息斯王朝(中国史籍译称“安息”)。
米特拉达悌一世(Mithradates Ⅰ,前171—前138年在位)对外扩张,领有整个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一跃而为西亚大国。初都尼萨,后西迁至赫卡顿比勒(Hecatompylos,在里海东南方)和忒息丰。为丝绸之路所必经。
公元97年汉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罗马),行抵安息西境。
国势强盛时,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抗衡,2世纪末转衰。226年为萨珊波斯所取代。
安息国的政治形式:安息国是如何统治其国土的?与较早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比较,安息帝国政府以权力分散见称。当地的历史文献指出中央政府监管地区的形式与塞琉古帝国相似,两者都对地区官员实施三重划分,安息帝国将之划分为马兹班、萨特拉庇及迪兹帕特,相当于塞琉古帝国的总督、郡级单位。
老普林尼在《自然史》第六章中记载安息帝国有18个附属王国,其中11个为高地王国、7个为低地王国。包含多个次级的半自治王国,包括高加索伊比利亚王国、亚美尼亚、阿特罗帕特尼王国、科尔多内(Corduene)、阿迪亚波纳、埃泽萨、哈特拉、查拉塞尼王国、埃利迈斯王国及波西斯。这些地区的君王各自管理他们的领土,他们铸造的硬币与皇室铸造的硬币不同。根据布罗修斯所述,安息帝国的城邦与阿契美尼德王朝相似,地处偏远的总督享有自治地位,但他们“承认安息帝王的主权,并向中央缴纳贡金及提供军事援助”。不过,安息帝国时期的总督所管辖的地区较少,其声望和影响力都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总督,而在塞琉古帝国时期的半自治地区或王朝违抗中央政府已成司空见惯,这种情形在安息帝国晚期也时有发生。、
因此,由帕提亚国王兼任的帕提亚帝国元首虽然称号也是“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但其本质比较像是邦联的元首,他不能无视于其他贵族、国王或领主的意见而一意孤行。帕提亚帝国有其特有的皇族议会,新任帝国元首要经由皇族议会成员开会一致同意后,再由帝国内部势力最庞大的苏瑞恩~巴勒弗(Suren~Pahlav)家族族长为新元首加冕。
所以,如果帕提亚国王的能力与威望不足以服众,那么就可能有贵族起来造反,这让帕提亚帝国内政不是很稳定。安息的统一状况不如波斯,安息则不设行省,有些小国只要称臣纳贡就可以继续作为属国存在,当中某些贵族势力强大,对国王实质上也保有某些独立性,例如在公元前53年击退罗马侵略杀死克拉苏的苏勒那,就是安息几大贵族之一,据普罗塔克记载,他出门办事,也携骆驼千头,妻妾二百车,重骑一千,轻骑无数,奴隶一万,权力几乎等于一个诸侯。
安息虽然政治结构较松散,然抵御外敌时,比波斯坚强有力,这是因为波斯国大,民族矛盾亦比安息多,在安息中,只有两河流域的民族与安息比较疏远,可是两河流域人民对罗马的反抗比对安息更甚,所以在罗马入侵下,安息帝国内部民族可团结外御,正因如此,罗马虽强于安息,却不能在双方斗争中大占优势。
贵族
安息帝国政府由万王之王(安息君王)领导,万王之王维持多配偶制,长子通常会成为继承人。安息帝国的君王会迎娶他们的侄女,甚至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姐妹,这一点与埃及的托勒密王国相似。穆萨皇后下嫁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布罗修斯节录了一封阿尔达班二世在公元21年写于希腊的信件,收件人是苏萨的管治者,信件中提及到护卫、司库等具体的官职,也证明“君王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干预地区的裁决及高官的任命,并可以检视个案。
如果他认为这是恰当,他可以更改地方作出的裁决”。
萨珊王朝第一位君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统治时采用的贵族世袭职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安息帝国时期已采用这些职衔。安息贵族区分为三等,最高级的贵族是各地的君王,地位仅次于安息君王。第二等贵族是万王之王的姻亲,而最低等的贵族是地区部落的首领。
到公元一世纪,安息贵族对于王位继承和废黜的事务上发挥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当中一些贵族作为君王的顾问和祭司。在萨珊王朝初期的各个安息贵族部落当中,只有两个家族被明确地记载在安息的文献里,他们是苏伦家族和克伦家族。史学家普卢塔克称每当新王加冕之时,苏伦家族的成员被赋予特权为新王加冕。
安息国的军事:安息国凭什么和古罗马相持多年?安息帝国没有常备军,但帝国在面对地区性的危机时可以快速召集兵力。君王个人拥有一支由贵族、农奴及雇佣兵组成的常备卫队,但其规模不大,驻军也是常驻在边境的要塞里。一些安息铭文显示这些驻军的指挥官被授予军衔。军队也被用作表示外交姿态,例如《史记》记载中国使节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到访安息帝国,20,000名安息骑兵被派往东面边境为使节开路,骑兵的数量可能被夸大了。
安息帝国军队的主力是铁甲骑兵,铁甲骑兵的人马都身披锁子甲,配备长矛的铁甲骑兵用以冲击敌人的阵线,另外还配备弓箭。铁甲骑兵的装备价值不菲,他们来自贵族阶级,以换取他们在地方上的自治权。轻装骑兵是从平民当中招募,充当弓骑兵,他们穿着普通的外衣和裤子作战,弓骑兵使用复合弓,可以在面对和背对敌人的情况下射击,这就是著名的“安息回马箭”。重装和轻装骑兵的配合作战在卡雷战役里起著决定性的作用,安息人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下击败了克拉苏的军队。
在骑兵冲锋过后,由征兵和雇佣兵组成的轻装步兵负责支解敌军。安息帝国的总人口和军队数量都无从得知,但是从一些以往是安息帝国城区发现的考古证据发现这些聚居地可以承担大量人口,因此估计安息帝国的人力资源丰富,巴比伦尼亚等大量人口聚居的地区对罗马人很有吸引力。
后世学者认为帕提亚陆军分为重骑兵、轻骑兵与徒步弓兵,其中骑兵占了绝大部分。重骑兵全部都由贵族子弟担任,人数最少。而这些贵族的部下及部下的族人充当轻骑兵,是帕提亚陆军最典型军种,人数最多。贵族领地内的自由民征发部分为徒步弓箭兵,数量不明。重骑兵人数很少,全部由贵族组成,贵族骑士与战马均批上铜制或铁制的铠甲,比较花得起钱的贵族,人马所使用的装备就比较齐全,有钱的骑士可能除了一般胸甲与头盔外,还可再加上额外的铁手套、铁护腿或头饰,所骑乘的战马可能会增配铁面帘与护颈。至于位阶比较低或比较缺钱的贵族则人马受铠甲保护的部位会比较少。
所有重骑兵的主要武装是一支大约四公尺长的骑枪(Kontos),使用时须双手握持,这时骑士以双膝控制战马的行进方向。副武装则有长剑、战斧或弓矢。战斗时,帕提亚重骑兵以密集队形冲向敌军侧翼或后背,执行震撼冲锋。数量众多的帕提亚轻骑兵构成帕提亚陆军的主要部分,他们极少穿戴盔甲以提高战马的速度。轻骑兵使用复合弓为主要武器,帕提亚复合弓弓身由木材、兽骨与皮革胶合而成,依照普鲁塔克与迪奥的描述,帕提亚复合弓的威力可能比地中海世界使用的复合弓还大。帕提亚轻骑兵采行中亚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打带跑骑射战术,普鲁塔克也说,帕提亚轻骑兵会诈败佯退,趁着敌人追来之际,在马背上扭腰转身张弓回射追兵,这就是在卡雷会战出名的帕提亚回马射(Parthian Shot),亦可译为帕提亚战术。
安息国的文化:安息国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公元1世纪初,帕提亚进入所谓“反希腊化”时期。在此以前,帕提亚的统治阶级追求古典希腊方式的享受,使用希腊语,欣赏希腊戏剧,崇尚希腊风习;但被征服的地区绝大部分并未被希腊文化所渗透,一直保持古来的伊朗文化传统。当帕提亚王权衰落,各省总督和部落首领纷纷独立时(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有18个小王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主流。同时,帕提亚人接受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拜火教)。
衣着服饰
在埃利迈斯沙米发现的著名安息贵族铜像可以作为例子说明安息人的骑马装束。那个高1.9米的石像身穿V形上衣、以腰带束紧的V形束腰外衣、以吊袜带固定的宽松折叠裤子,在整理过的短发上戴上王冕或头箍。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安息硬币上的雕刻常见这种装束。伊拉克西北哈拉特挖掘出来的雕刻品是受到安息衣着服饰激发的例子,竖立的雕像展示出典型的安息衬衫、裤子及饰物。哈拉特的贵族人物也接纳了安息宫廷贵族的短发、头巾及束腰外衣的装束。硬币上的图像显示安息君王也会穿着裤套装,安息帝国的裤套装与安息正面肖像的艺术一同授到巴尔米拉和叙利亚。安息帝国的雕刻品描述富有的女子在穿着的裙子上盖上长袖长袍,戴上颈项、耳饰及以珠宝修饰的头巾,折叠裙子由单肩上的饰针固定,她们的面纱垂挂在头巾后面。
从安息帝国的硬币上可见,安息君王穿戴的头巾会随着时间而转变。最早的安息帝国硬币显示统治者头戴拉下了帽边的软帽子,称为风帽连防寒头巾,这可能是从阿契美尼德王朝总督所戴的头巾及贝希斯敦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展示的尖帽演变而成的。米特里达梯一世最早的硬币显示他头戴软帽子,但是后来的硬币却见他戴上了希腊的王冕。米特里达梯二世是第一位在硬币上展示头戴饰有珠宝和珍珠的安息三重冕的君王,他所穿戴的头巾受到安息帝国晚期和萨珊王朝君王的欢迎。
陶器
帕提亚王朝时期的陶器,以生产釉陶为主,特别是绿釉陶器的制作颇为盛行。考古家在都拉.尤罗霍斯遗址发现了当时陶工艺的作坊和大量釉陶制品。其中以双耳壶、大口壶、三耳壶、双耳水罐、小水灌等形制居多。这些壶看上去口缘部分翻卷,把手是徒手捏造,而且垂直按接在壶的腹部,并装饰有丁痕一样的泥点,整个造型具有金属器皿的特征。
文学
在帕提亚帝国统治时期,宫廷的吟游诗人伴随着音乐朗诵诗词式的口承文学,但是这些诗词并没有流传到萨珊王朝。事实上,在经历了多个世纪以来,现今没有任何安息语的文学原作存在。虽然时代相去甚远,但是凯扬王朝的爱情故事《维斯与朗明》(Vis and Rāmin)和史诗相信是安息帝国时代口承文学文集的一部分。虽然安息文学没有在书面上体现出来,但有证据显示安息人认可和重视成文的希腊文学。
宗教
帕提亚帝国由不同成分的政治和文化所组成。帕提亚君王与塞琉古帝国的统治者一样自视为神,
安息人对祆教的崇拜程度仍是现代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血祭伊朗神祇对于帕提亚帝国的祆教信奉者大概是不可接受的。
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在公元229年之前都没有透露他的宗教神示,但是比瓦尔认为他的新宗教信仰包含“曼达教信仰的元素、伊朗的宇宙演化论甚至是基督教的回响……这反映出安息帝国晚期宗教信条的结合,
萨珊人的正统祆教很快便把它们扫地出门”。
现时缺乏考古证据证明佛教由贵霜帝国传入伊朗,但是一些中国的来源表示一名叫安世高的帕提亚贵族及僧人远赴中国汉朝的洛阳,将多部佛经翻译成中文。
安息国的经济发展:安息国是如何与中国联系的?经济
安息领土基本上都在以前的波斯帝国范围之内,虽然版图比波斯小,但在民族语言及文化上来说,安息可算是波斯帝国的后继者。安息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比较发达,而伊朗山区及里海沿岸进行的是狩猎及游牧,差别悬殊。
在希腊化时代,塞琉古人的希腊文化已广受近东民众接纳,而安息帝国时期却见证了宗教、艺术甚至服饰上的伊朗文化复兴。安息君王们意识到他们的祖先与希腊人和波斯人相关,他们坚称自己是“亲希腊”(Philhellenism)。到阿尔达班二世统治时期为止,安息帝国的硬币上都印有“亲希腊”一词,而不再使用这个词汇也意味着伊朗文化已在波斯复兴。沃洛吉斯一世是第一位在铸币上添加安息字母和语言的君王,这些字母和语言还伴随着如今已难以辨认的希腊文字一起出现。不过,伊朗文化复兴并没有影响硬币上的希腊字母,这些字母一直延续使用到帝国衰亡。
希腊的文化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安息帝国,有证据显示安息人喜爱古希腊戏剧。当克拉苏的首级被送到奥罗德斯一世面前的时候,他与亚美尼亚国王阿尔塔瓦斯德斯二世正在欣赏欧里庇得斯的剧作《酒神的女祭司们》(The Bacchae),演出人决定使用克拉苏严重损伤的头颅替代彭透斯(Pentheus)的道具头。
阿尔沙克一世的硬币上可见他身穿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总督相似的服饰。据沙赫巴齐所述,阿尔沙克一世的硬币“刻意背离塞琉古帝国的硬币,以强调他的民族主义及皇室志向,他自称为卡尔内,这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最高将军的称号,如小居鲁士”。安息人跟随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传统,把历任安息君王的石雕都刻在贝希斯敦山(Mount Behistun),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在位)也在该处刻上铭文。另外,安息人以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58年在位)家族后裔自居,以提升他们统治曾经是阿契美尼德王朝领土的合法性,成为古伊朗“光荣帝王们的合法继承人”。阿尔达班三名的一名儿子取名为大流士,以取得居鲁士二世的继承权。根据卢科宁所述,安息君王会为自己取上传统的祅教名字,有些名字是来自《波斯古经》里的英雄人物。安息人采用巴比伦尼亚历法,并借用阿契美尼德王朝伊朗历的名称,以取代塞琉古人所用的古马其顿历法。
对华交往
中国历史也对安息帝国历史有所记录,并且与希腊和罗马,中国史书描述安息帝国时保持更中立的观点。中国人所称呼的“安息”大抵是安息帝国城市梅尔夫的希腊语转译,也可能是帝国创建者阿尔沙克的音译。有记载安息帝国历史的著作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班超、班固和班昭的《汉书》及范晔的《后汉书》。
这些著作提供了游牧民族迁徙、萨克人入侵安息帝国及具有价值的政治和地理知识,例如《汉书》第123章叙述米特里达梯二世向汉朝派遣使节和送赠异国事物的情况,赠品包括帕提亚生长的农作物、葡萄酒。《汉书》又描述安息人“在皮革条子上平行书写”以作记录,那些皮革条子就是羊皮纸。帕提亚是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经济上因过境贸易而得到好处。为此帕提亚与大汉朝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公元前115年,汉朝遣使节至帕提亚,米特拉达梯二世令二万官兵迎接。公元87年,帕提亚王遣使来大汉朝献狮子、苻拔。148年,王子安清(字世高)来中国传布佛教,译经多种。
由于安息进行版图扩展时,在里海东南及木鹿地区建立了一些城市,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打通后,这条路上的城市就有着商业性的价值,减轻了安息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亦增加了一条国内东西运输的纽带。
安息国在史书中的历史记载:西域的头等大国《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当时人们对西域部分国家所做的评价,《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彊,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史记·大宛列传》在介绍当时的安息国时说: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关于汉朝与安息国的交流,《史记》与《汉书》也都有相似的记载: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表演杂技、变戏法的人)献于汉,天子大说。
可见“大”、“奇”、“弱”,是当时汉朝对西域部分国家风土人情和军事力量分析时对安息国作出的评价。
解密:西亚古国安息国是如何萨珊人所终结的?由于罗马帝国的军事资源变得短缺,继承图拉真的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不再入侵美索不达米亚,他重申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以幼发拉底河为边界。受到安息人反抗的帕尔塔马斯帕提斯被迫逃亡,罗马人策封他为奥斯若恩国王。奥斯罗埃斯一世在与沃洛吉斯三世斗争期间逝世,及后由沃洛吉斯四世(Vologases IV)继位,他的统治时期相对较和平和稳定。不过,他后来入侵亚美尼亚和叙利亚,重夺埃泽萨,使161年至166年罗马~安息战争爆发。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令他的共同统治者维鲁斯守卫叙利亚,另一方面使将军马库斯·斯塔提乌斯·普里斯库斯(Marcus Statius Priscus)在163年入侵亚美尼亚,另一位罗马将军阿维狄乌斯·卡修斯(Avidius Cassius)则在164年入侵美索不达米亚。
罗马人攻陷了塞琉西亚和泰西封,并把这两座城市焚毁,一些罗马士兵在这个时候染上致命疾病(可能是天花),罗马军队只好撤退,及后这种瘟疫在罗马帝国大为流行。他们在撤退后仍控制着杜拉~欧罗普斯。
197年,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193年—211年在位)入侵沃洛吉斯五世(191年—208年在位)统治的美索不达米亚,罗马人再次沿幼发拉底河攻占塞琉西亚和泰西封,塞维鲁在得到“最伟大的帕提亚征服者”的称号后便在198年末回师,他就像图拉真一样未能攻陷哈特拉。
沃洛吉斯六世(208年—222年在位)登上王位不久后的212年,他的弟弟阿尔达班四世发动叛乱,并占据了帝国大部分的领土。同时,罗马皇帝卡拉卡拉(211~217年在位)罢黜了奥斯若恩和亚美尼亚国王,在这两个地区建立行省,他又以能迎娶阿尔达班四世的女儿为借口,起兵攻打美索不达米亚,征服了底格里斯河以东的艾比尔。
卡拉卡拉在领军开赴卡雷途中遭部下剌杀,安息人与新任的罗马皇帝马克里努斯达成共识,罗马人向安息帝国支付超过200,000,000迪纳厄斯,并额外赠送一些礼品。
不过,内部斗争及长期与罗马的战事削弱了安息帝国,安息帝国很快便被萨珊王朝取代。波西斯(今伊朗法尔斯省)的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不接受安息帝国的统治,并征服周边地区。他在224年4月28日于伊斯法罕附近遭遇阿尔达班四世,阿尔达希尔一世击败了阿尔达班四世,并建立了萨珊王朝。不过,有证据显示在228年,沃洛吉斯六世仍在塞琉西亚铸造硬币。
萨珊人取代了安息人作为罗马的敌人,他们在霍斯劳二世(590年~628年在位)统治时期短暂征服了东罗马帝国的累范特、安那托利亚及埃及,尝试恢复阿契美尼德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但在阿拉伯人大举进犯之前,这些地区被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重新收复。
安息领土基本上都在以前的波斯帝国范围之内,虽然版图比波斯小,但在民族语言及文化上来说,安息可算是波斯帝国的后继者。安息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比较发达,而伊朗山区及里海沿岸进行的是狩猎及游牧,差别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