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今天的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重要的俄罗斯远东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海参崴,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前去旅游的著名景点。面对着衰落的俄罗斯,人们不知还是否记得:当年的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在苏联海军四大舰队中实力排名第二,拥有约12万人,仅各型潜艇就有112艘,其中战略导弹核潜艇30艘;77艘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其中包括两艘“基辅”级航空母舰;加上小型护卫舰以上水面舰只、导弹艇、扫布雷艇、登陆舰共335艘,1个海军步兵师,405架海军作战飞机,120架直升机。整个舰队拥有舰艇总计超过800艘,总吨位达150多万吨。舰队下辖两个分舰队,4个区舰队,2个大型海军基地及若干海军独立总队和支队,活动范围是整个太平洋地区。
曾经强大的苏联海军
从晚清的中国手中强占去的海参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苏联在1957-1966年对海参崴的港口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完全禁止外籍舰船入港,不惜将商港移到东南65公里处。对于其他国家,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是绝对的禁地,敢随意涉足下场即是被消灭。除了海参崴戒备森严,苏联太平洋舰队另一个重要基地萨哈林岛(即库页岛)更是西方的死亡禁区。
曾经强大的苏联海军
1983年9月1日凌晨,韩国大韩航空公司007次航班,在靠近萨哈林岛军事基地上空,被从萨哈林岛起飞的苏军一架苏15战机用导弹击落,机上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事件发生后,美国和韩国政府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苏联则坚称这是一架执行间谍侦察任务的伪装客机,美韩利用民航客机搞间谍活动自食其果。双方各执一词,美韩根本无法奈何苏联。
多年之后,当年驾机击落韩国客机的苏军中校吉纳迪·奥奇洛维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1983年8月31日晚,我在萨哈林岛的机场执勤,突然接到迅速登机的命令。当我升入夜空时,已经是9月1日的凌晨了。这时,我从雷达荧光屏上看到了那架28公里处的飞机,我便尾随着它飞行。我认为这架飞机好像是美军的RC130或RC135侦察机,是企图对萨哈林岛军事基地进行侦察。因为几个月前两艘美国航空母舰在靠近萨哈林岛的水域进行演习,所以我和地面基地的指挥员都认为,这架飞机的目的是试探我们萨哈林岛军事基地的防御系统。”
苏15战机与RC135侦察机
“几分钟后,这架一直沿着苏联国境飞行的飞机,突然转弯飞进了国境,进一步靠近萨哈林岛。我接到了以下命令:‘先别开火,按同一高度飞行,并连续闪动灯光以示警告。’我按下了灯光闪烁器,但是对方毫无反应。这时,地面指挥员下达命令:‘入侵者已侵入我国国境,立即消灭目标!’此时我们都已飞抵萨哈林岛西部沿岸上空。我按动了导弹发射钮,两枚导弹呼啸着飞出去。一声巨响,目标爆炸了。”
“事后,当我得知这架客机是一架民航客机,而且上面有269人,我简直好像遭到晴空霹雳,一下子惊呆了,至今我依然生活在可怕的阴影之中……”
曾经强大的苏联海军
此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的戒备之森严,更说明了苏联鼎盛时期的军事力量之强大,对西方立场之强硬。可惜,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对于我们,这既感到遗憾,却也是一种幸运吧。参考资料:军事基地大观
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系列文章。
从1860年沙俄逼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远东40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参崴就离开了中国的版图。
1871年沙俄开始在此处扩建军港,为了抹除中国的痕迹,他们驱赶、tusha中国人,修建富有自己国家风格的建筑。到了1955年,整个海参崴再也没有中国的痕迹了。
据有效资料显示,俄罗斯对占有海参崴这件事并不是一时兴趣。17世纪时,清朝国力尚且还算强盛时期,当时的沙俄便在远东那一片到处寻找出海图,就意图实施东侵计划,但是被当时的清朝政府给驳回了。没有实现野心的沙俄只能不甘愿地在《尼布楚条约》中签字,承认海参崴所在地区归属清朝政府管理。据悉,当时海参崴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出海口,被称为东北深水良港 。由此可见,此地的位置特殊,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沙俄对于得不到它而耿耿于怀。
《中俄北京条约》现场
直到20世纪初我国人民由于军阀内战,流离失所,无奈来到海参崴谋生,从此海参崴出现了大批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很快就在海参崴站稳了脚跟。他们在山谷烧砖,在山上伐木,在架桥造屋,在搞河上运输,在街上摆摊,给人挑水送菜,他们是人力车夫,给俄罗斯人当佣人,给俄军修建军事设施,没有他们不干的脏活、累活。
他们筚路蓝缕,忍饥挨饿,聚居在一起,过着俄罗斯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生活。海参崴城市管理当局总嫌他们不讲卫生,担心他们给城市带来传染病,多次讨论要把他们从城里驱逐出去,另辟偏远地方让他们居住。
但是,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逃回城里,就像大路上的野草一样,尽管屡遭路人踩踏,他们依然站起身来,擦去尘土,挺直身躯,顽强地生存下来。于是,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小铺,有了自己的啤酒厂,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剧院,自己的“百万庄”,中国人成为海参崴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1902 年,俄罗斯军事记者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到海参崴采访,描述了他对中国人的印象: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群群中国工人在僻静而遥远的街上步履蹒跚,在斯维特兰娜大街,则是买卖人、官员和军官。听得到夹杂着德语和英语的俄语,并被中国人的粗大嗓门所打断。
符拉迪沃斯托克所有的‘黑工’和‘百姓’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市场上做生意,中国人在火车站背东西,中国人是马车夫、船工、送水工、面包师、屠夫、厨师、裁缝、鞋匠、装订工、制帽师傅。只有载客马车夫是俄罗斯人。
符拉迪沃斯托克一位女士对我说:‘中国人在这里所做的最大的恶行就是他们一下子被政府赶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话。这比战争还要糟糕,我们会死去的。’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的确娇嫩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女士不得不下厨房,海关官员或其他人不得不自己提水桶、补靴子以及修补办公厅最需要修缮的地方。
正是由于在海参崴的俄罗斯人、中国人和朝鲜人等的辛勤劳动,海参崴逐渐繁荣起来,由要塞升级为城市,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镇。
中国人参与建设的许多建筑,诸如1912 年竣工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成为该城的名片,被命名为俄罗斯联邦级的建筑纪念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觉得海参崴是不是这个时期最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