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踪后,其宝藏下落何处?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宝藏,据说中国境内就有多达上百个至今仍未寻找得到的,而李自成的宝藏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宝藏有的留下了藏宝图;有的将宝藏的线索化作琅琅上口的歌谣。
李自成藏宝的目的,是为了留作日后东山再起之用,虽然历史上没有一个准确的估算,但至少也会是个天文数字。要拉起一支队伍,除了要分发军饷,还得购置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么大笔的钱财也必然不会只藏于一个地方,万一藏宝地点被发现,无疑将前功尽弃。 只存放于一个地点既不保险,也势必在运输及选择存放地点上容易造成目标过大。因此,李自成的藏宝之处肯定不止一处,这与各地都传说有李自成藏宝的说法不谋而合。
李自成自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查抄福王府时起,到后来进入紫禁城,掠夺了无数的钱财。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 “ 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
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中午进京,到同年4月26日仓促逃离京师到了西安,前后只有一个多月。1645年的正月,节节败退遭受重创的李自成放弃西安,又退入襄阳一带。前后加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批掠夺而来的钱财根本没有时间花出去。
既然来不及花掉,那么很大一部分自然会被李自成秘密藏了起来。 而且藏宝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属于高度机密,不仅所知的人不多,恐怕连运输的士兵也未必会知道所运所藏的是什么?又或许在藏宝后就已遭灭口。
历史上对于这批价值不菲的财产并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只是在某些文献或地方志上稍作猜测。而李自成的藏宝地而据说竟多达七处之多,而最有可能的均在湖南境内。?
历史上有哪些钱财(宝藏)下路不明?
虽然我国有明文规定地下一切文物宝藏归国家所有,这样做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让我们可以准确的知道一些史实。虽然我们都知道地下宝藏是国家所有,但是地下宝藏的神秘感依然让我们乐此不疲的去讨论。那么历史上还有那些宝藏下落不明呢?太平天国的宝藏太平天国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洪秀全等拜上帝教的名义发动起义,经过几年的时间太平军攻下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定都于此,改成天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生活奢侈也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加上内部争权夺利严重,不到几年天京就被湘军攻陷,天平天国灭亡。
随着天平天国的消亡,也有很多宝藏也随之消失,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后来曾国潘擒获李秀成,在几度威逼利诱之下,李秀成始终没有说出宝藏所在之处。传说甚至有人把天王府的挖地三尺依然没有找到宝藏,至此太平天国的宝藏成了历史一大谜团。李自成的宝藏之谜李自成相比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末年天灾人祸致使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明朝的贪官害怕自己被杀,纷纷献出自己的宝物以求保全性命。在加上李自成有意让其部下在京城大肆搜刮财物,多种途径得来金银珠宝的数量合在一起,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宝藏可想而知。可是在李自成兵败之后,这批宝藏也神秘消失了。传说当时李自成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把所搜刮而来的珠宝藏起来,以图自己利用这些珠宝东山再起。这些宝藏具体藏在那已经无人知道了,根据历史推断我认为李自成的宝藏应该藏在张家界附近。
张献忠宝藏虽是谜团已被破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看到这首民谣已经知道这笔宝藏的价值已经达到不敢想象的地步。这笔宝藏已经被不法分子找到不能算下落不明,我也大概说个一二。人们在听到这首民谣之时可能当作普通的传说听听也就罢了。可是在一些不法之徒心中却看到了利益所在,当时有个人就对此民谣上了心。经过不法分子观地势,以古人的天文推断还真让找到了,不法分子不牺用几年时间学习潜水技术从而盗宝。俗话说伸手必被捉,这批不法分子在盗宝之时不小心把一锭银子掉落,从而引出一个超级盗宝案。
这个案子不在细说,这些宝藏是确实存在的,这笔宝藏的藏匿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张献忠。据《蜀碧》记载:“献忠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看到记载就知道这笔宝藏具体有多少,买下成都府所言不虚。随着张献忠沉船宝藏被找到,我想其他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宝藏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让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的繁荣。不知道小伙伴你还知道历史上还有那些宝藏没有被发现呢?
张家界发现一山洞,挖出李自成宝藏,其价值大约多少?
中国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宝藏,大部分宝藏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下落不明,找寻不到痕迹。但千百年来,仍有很多人在暗中找寻这些宝藏。说起这些下落不明的宝藏,相信千百年来,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便是李闯王宝藏无疑。
据传,其财富价值之大,甚至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其实这被惦记已久的宝藏已经被找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今天的故事吧!
张家界在成为著名景点之前,人迹罕至,经济十分落后。当时村支书李慈祥看到张家界风景秀丽,而且有观音山这一现成的资源,就想开发张家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他当时多次带人进山查看,2001年8月,他在第二次进山查探时,先是发现了一把古代士兵的武器,又在后来的几天的探查中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山洞。经过几个月查看,他们确定这个山洞是被人为封上的,而且看情况,这个山洞被封的时间应该比较久远。
为了一探究竟,李慈祥决定带队挖开山洞,但是山洞异常坚硬,根本挖不动,最后只能选择炸开,他们边炸边挖,挖了三天,才挖了两三米深,就在大家泄气之时,发现里面空的耳洞上面有一个石孔,在微弱的光线下,竟发现里面有东西金光闪闪。他们一鼓作气,挖开洞穴之后,发现里面散落着金钗、金簪、金箍,这些金饰共计14件。
虽然“财帛动人心”,但大家还是直接将金银珠宝送去省文物局,经专家研究后,这些都是元朝后宫妃子佩戴的首饰,距今几百年的时间。其中还有两件文物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这14件金饰价值超过7000万元左右。
关于弄清这批金饰的来历,相关专家在研究分析这些金饰和查阅了地方志后,发现这批宝藏有可能跟李志成有关。其实,关于天门山藏有闯王宝藏的传言流传已久,当地一直有““野拂藏宝”的故事。野拂是李自成侄子李过出家为僧的法号,李自成战败后,大顺军在李过带领下在湘桂一带抗击清军。兵败之后,李过将财宝秘密运到天门山,将它们藏于天门山,而他自己也在天门山出家为僧。
拥有很多宝藏的李自成,失踪后把宝藏藏到哪里了?
大文豪苏轼在《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中写道:“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此言原是苏轼用来形容学问增长,后来多用于形容人一夜暴富。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这种机会也不是没有,只是甚为稀少。而通过得到宝藏,一夜暴富,更是各种传奇故事里的经典桥段。说起关于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藏,就不得不提起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被部下奉为“闯王”。此人自陕西起兵后,领兵攻下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至此,李自成从一个普通的乡间农民出身,变成了执掌大权的大顺皇帝。不过李自成并未将已经到手的江山守住,吴三桂投降满清后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不敌,退出西安,后至河南陕西继续抗击清军。清顺治五年(1648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神秘失踪,至此下落不明。
李自成剧照
01
关于李自成的下落,在民间有各种传言。这固然是由于他的一生颇具传奇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宝藏。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仅此一项,便可以想象李自成获取的财富之丰厚。
那么,李自成兵败之后的神秘失踪,跟这些财富有没有什么关联呢?这么一大批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到底下落何处?甚至,李自成真的像传言一样留下了巨额宝藏吗?关于这些,正史野史各有说法,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
宝藏照片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顺着李自成的败亡路线来做一番探查。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向西撤退,意图退至潼关后据险地而守。可是出乎他的意料,由于军心涣散,大军一旦溃败便再难聚集,正如清朝的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所言:“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还没有到达潼关,李自成的部下就已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了。李自成眼看大势已去,东山再起的希望渺茫,便将自己征战多年搜刮来的巨额财富藏在了河南灵宝。
02
刘中廉本是山西人,当时在灵宝行商。他从小本生意做起,后来在灵宝开了几家门面,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生意,但是他依然非常勤恳,每天一大早就起身打理店铺。
清代商铺旧照
彼时刘中廉身处乱世,生意难为,不但收入菲薄,还常常担惊受怕,生怕飞来横祸令自己无端丧命。某日一早,店里来了两个客人,他们的举止行为颇似行伍之人。刘中廉不是没见过世面,倒也应对自如。这两位客人刚打照面,就提出租借仓库暂存货物,刘中廉正巧有空置的库房,便一口答应了这桩生意。两位客人没有再多言语,将货物搬进库房之后支付给了刘中廉一笔丰厚的租金,此后便迅速离去。此时的刘中廉万万没有想到,几年后这批货物让他彻底改变了命运。
03
这两位客人离开之后,再也没有来过。因为忙于其他事务,刘中廉很快就将此事抛诸脑后。直到好几年以后,刘中廉的库房因为年久失修而垮塌,在维修库房的时候,他发现了那两位客人的货物依然放在原地。刘中廉揣测着,客人大约是遭遇了什么不测,应该不会再来了,于是他揭开封条,将箱子打开。
宝藏照片
万万没想到,这几个箱子里竟装满了金银珠宝。刘中廉一下就联想到之前的李自成宝藏传言,当时那两人很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的部下,可能是因为逃亡时不方便携带,所以奉命将钱财暂存商铺。发现了这笔钱后,刘中廉顿生贪念,立刻带着这笔钱远走他乡。此后,刘中廉便凭借这笔财富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晋商。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大明朝积累300多年的库房被他搜刮得一干二净,肯定不会只有这点财富留在人世。从山西到广东,几乎全国各地都在传说着李自成的宝藏。曾经有日本学者研究后表示,晋商的第一桶金很有可能就是来源于李自成留下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