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淮南坐落在淮河南岸边,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淮南有很多遗留千古的文化,故事与古迹,可要数这最久远的,莫过于这南朝年间便出名的——寿州窑。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 兴盛于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
寿州窑生产的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特色鲜明,独放异彩。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书中把寿州窑列为当时全国六大名窑之一,并指出“寿州窑、茶色紫”。中国自古崇尚饮茶,瓷茶具是茶文化要素之一。寿州窑生产的茶碗是当时饮茶者争相购买的器皿。
寿州窑瓷器的胎体比较厚重,体现了北方凝重的文化风格。器皿有碗、盏、杯、钵、注子、盘、枕、盂、罐、瓶等。另外,资玩具也是其重要品类之一。釉色以黄釉包括蜡黄、鳝鱼黄、黄绿等为主,另外,还有青釉、酱色釉、黑釉等。装饰方法及装饰图案也有许多。前者为印花、贴花、刻花、画花,后者为圆形纹,几何形纹,波浪纹、弦纹等。
说到我国著名的窑址,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唐代河北的邢窑、四川的邛窑、宋代浙江的越窑以及金元时期河南钧窑等。但在淮南,却有唐代七大瓷窑之一的寿州窑。寿州窑还是我市发现最早的窑址,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皖北盛产煤矿的淮南,为何也有过瓷窑,还曾经十分辉煌?
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西北1.5公里处,“这里是松树林窑址,是寿州窑遗址现存中保存最好的一处窑址。”在指引下,发现了这块刻写着“寿州窑窑址”字样的石碑,而石碑周围已经被一些居民的房屋所环绕。
寿州窑在历史上是从南朝开始就有了烧制瓷器的历史,一直绵延不断,直到唐末,渐渐停止了烧制。“这里分布的都是一些民窑,烧制出来的瓷器,精品并不多,主要面向普通居民使用。”
踏着田间疯长的蔓草,在一处田埂上,堆积着一垄垄碎瓷和到处散落的窑具,拨弄一些发现,这里已没有一块成型的瓷器,几乎都是碎片,
这些都是附近农民犁田时翻出来堆弃到这里的。寿州窑1960年发现后,经过多次调查,判断这里出土的大部分瓷器及碎片均为当初烧制时的废品,所以也很难找到比较成型的正品瓷器。
据了解,当时北方以白瓷,南方以青瓷著名,位居我国南北方窑系之间的寿州窑虽属青瓷系统,但寿州窑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其在烧制技术、瓷器造型、釉色等方面兼具南北方特点,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釉系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以其喜人的黄釉称誉天下。
“可别小看了寿州窑的产品,它可是南北方陶瓷文化兼容的代表,对当时江淮地区的窑口,甚至河北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以及安徽繁昌窑都有较大影响。这可能也是补批准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主要原因。”
寿州窑有如此的地位和辉煌,是唐代著名的窑口,同时也是我省发现最早的窑址。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
寿州瓷窑的产品大致分为六期。以隋开皇三年(583年)例证,临泉寺窑烧造的淡青灰釉产品属第一期,时代约在南北朝陈至隋;以隋开皇六年为例,临泉寺窑烧造的青绿釉产品,以及管嘴孜、上刘庄出土青釉器属第二期,晚者属第三期,时代约在隋。以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大刘庄和余家沟瓷址出土的残瓷器标本青釉属第三期,黄釉器属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属第六期,时代约从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时对保存较好的窑址,划分成五个保护区,即管嘴孜窑址、高窑窑址、柏树林东小湾窑址、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余家沟窑址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周围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窑镇兴建“寿州窑陶瓷博物馆”,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