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丑校服第一名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东北师大附中、东师附中,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重点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其前身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长春市第三中学和松北五省联中。初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易名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市第66中等,1980年7月正式恢复校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截至2021年,学校有自由、青华、明珠、净月、新城、北京朝阳、深圳七个校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艺术部等多个学部,总占地面积44余万平方米。全校有一线教职工1600余人,在校学生16000余名 。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长春市第三中学和松北五省联中。1950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筹建其附属中学,筹委会成员有著名学者公木、吴伯箫、陈元晖等。
毕业季——那些年我们嫌弃过的校服
如果说校服是一所学校学生风貌的外在体现,那么从本人多年求学经历来看:娃娃们青春阳光积极向上的活泼形象硬生生被所谓校服笼上了一层呆滞死板的黑色阴影。只要穿上校服,顿时就能体会到自身处在茫茫人海的渺小普通。校服总是能最大限度地突出身体上的不完美,让自己感到毫无特色可言。总之一句话:穿上校服,没有最丑、只有更丑。( 主要看颜值 )
咳咳,以上本人所陈述的只是绝大部分深受校服“荼毒”的孩纸以及本人至初中毕业为止对校服的主观看法。换言之,我现在所要讲的,是并不能代表全中国也能代表大多数地区的某某高中(手动马赛克)校服的“伟大”优点。
从宏观上来讲,校服作为服饰一类庞大的分支,在起到遮蔽身体这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学校赚了些许利润。虽然冬季校服总是不保暖,夏季校服总是太闷热,但是它减少了童鞋们上学纠结穿什么衣服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家庭开支,并且对外展现出在校学生整洁的精神面貌(此处省略N万字,请大家自行胡诌)......
从我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讲,真正使我对校服改观是从高一开始。当我第一眼看到新生校服时,我就深深地......唾弃了它!但当我想起小学类似雨衣的塑料校服以及初中形似清洁大妈工作服般的橙黄校服(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 伤害 满足),眼前洁白衣身、鲜红衣领的校服多少还是博得了我一丝丝的好感。更出人意料的是,穿上它竟不似以往夏季校服一般感到闷热(实际是因为面料太透了)。
由于高中时的我是一个留着超短发的女生,总有些人眼拙辨不清楚本人性别。有一次与同伴去初中部发放调查问卷,只听见一伙小孩子在后面窃窃私语:
“诶,你说那人男的女的?”
“呃,我也不知道额,好像是男的吧。”
“怎么会是男的呢!你们没看见她穿女生校服么!”
“噢噢噢,是哦是哦。”
于是乎,宽大的校服成为我青春期里“我是女生”的最为明显的外在标志。穿自己的衣服跟人撞衫,心里多少会有点疙瘩,再喜欢的衣服也不愿再穿。(这种别扭的心理应该不是我一个人才有吧……)
时隔三年再回母校,发现不论是之前就读的小学还是后来的中学,校服风格都大为改观。虽然上衣还是一成不变的款式,但破天荒看见了女生校服是蔚蓝色的小短裙,不由感慨自己没有碰上校服革新换代的好时候。但还是想默默吐槽一下,这两所学校的校服除了校徽之外完全相同,真的不是为了节省成本由同一家厂家生产的吗……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有人正年轻着。 校服就像是那些年的缩影,哪怕吐槽过无数次它的乏味单调,在记忆中熠熠生辉的酸甜苦辣总能赋予它难以磨灭的张扬色彩,明媚了无数人的青春。
吐槽校服大概是每个年轻娃娃都干过的事情,在我还穿校服的年纪里我还不知道有一种校服叫水手服,还以为全世界的校服风格都同生产厂批发的制服一般丑陋乏味。
现在的我看着那些上下学路上身着校服来去匆匆的年轻面庞,心里生出一丝羡慕, 曾经属于自己的校服不知在哪个角落里蒙尘,曾经无比想逃脱的高压生活早已成为记忆里模糊的斑点。
六月,是分别的季节,昨天参加了学长学姐的毕业典礼,不敢想明年今日面临的又将是一场怎样的别离。谨以此文献给毕业季的你们,不求永不散场,只愿欢声笑语永驻耳畔。祝毕业快乐,勇敢前行!
校服最丑的国家
校服最丑的国家,具体如下:
1、中国的校服基本上都是标准的运动服设计,并且大多都是白蓝搭配。因此也显示十分单调,毫无美观。而且衣服整体看上去也是十分宽大,会让人显得胖胖的。
2、英国的绅士装和韩国的淑女装可以说是毫无比较可言,因此也有很多人吐槽中国的校服实在是太丑了,毕竟每个人都想穿上好看的衣服去上学。英式校服以制服为主,多为深色西装、西裤和皮鞋,配白衬衫与斜条纹领带,看起来非常绅士养眼。
3、韩国的校服充满制服感,男生大多是无领中山装或西装。配白衬衫、西裤和领带,女生通常是白衬衫加百褶裙还有蝴蝶结,多钟情于花格子的。
挑选校服的方法:
收到衣服闻一闻感觉一下是否有刺鼻异味,如有异味,那有可能甲醛等含量超标。有些厂家为降低成本,制作校服使用低档面料,为防止成品校服起皱、缩水和褪色。在面料中加入甲醛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此类校服穿在身上,会对自己有影响。
摸一下校服感受布料的质量,若手感粗糙或邦邦硬,其穿着舒适度就不好。对皮肤会产生一些影响,或运动时会产生安全问题。相比化学纤维,天然植物纤维或动物纤维手感相对舒适透气,每一种纤维都有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的舒适度也会较好。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丑出了境界?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丑出了境界?惯用的答案是,杜绝攀比和早恋。大概是觉得众人都穿上千篇一律、绝不合体的校服,哪怕在人群中多看你一千眼,也记不清你的容颜。
我读初中那会儿,学校甚至对男女生的发行有严格要求,男生必须板寸,女生短发不过耳。老师们谆谆教诲:把一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不要花那些歪心思去臭美。
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更美好的自我形象有了要求,对异性也有了本心的好奇。为了避免这一群小羊走上迷途,牧羊人选择了集体圈养,砍断所有出路,一了百了干净利落。
以拦腰折断取代循循善诱的校园教育,与耍流氓何异?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丑出了境界?
校服,真是一个纯洁的字眼。不由得令人想起那年17岁的初恋......
林青霞校服旧照
当然,这一切在中国大陆都没戏。伦敦VA博物馆收藏了一些能代表中国过去的物品,增强国际信任的好事儿,他们收到了二十多种推荐物品,其中还包括校服!
没错,你没有看错,是中国的校服,结结实实的中国的校服!
好吧,问题是展览对校服的注解的这样的:很实用,而且非常舒服,所以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还会继续穿。校服已经成为了中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连漫画里都会出现。
当火影角色穿上中国校服之后
中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流行倒是流行,但你确定这是文化?)......这绝对是英国帝国主义的阴谋!
说起校服,绝对是一部有血有泪的血泪史,当然,它可能是中国教育事业唯一实现公平的一项了。
记忆里,我们的校服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想看更多,大家回去翻翻以前的校服......当然你会说,有人穿成这样啊:
赶快醒醒吧,别傻了!那都是模特的写真!
既然说到这儿,索性就横向地看看各国的校服。
日本:日本的校服大多是统一的,学生经常成群穿校服外出。日本的校服一般是校方委托制作的,一旦定形了,就多年不改变。
澳大利亚:不论男生女生,都必须穿校服,黑皮鞋黑袜子,只有上体育课才能换运动服。(如果中国校服是这样,我也愿意穿啊)
英国:英国校服往往能从细节处显示出英国皇室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韩国:韩国男生校服大多是白衬衫西装裤,女生大多为白衬衫加花格子百褶裙,青春而又不乏时尚。
美国:除了教会学校和部分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不要求学生穿校服。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为了毕业照,学校会要求穿统一的校服。
其他国家就不一一说了,只列个图好了:
印度
缅甸
老挝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不丹
古巴
哥伦比亚
朝鲜(真的是朝鲜,唉......)
怎么看都是中国的最丑,是审美观出了问题么......
其实中国也有过好看的校服。翻中国的校服史,民国时的新潮文艺女们似乎都曾有一张让人难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见不是没有过好时光,只是时代转变让有些美一度销声匿迹。
1916年,北京培华女中校服,当时教会的贵族学校,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时髦清丽,右一是12岁的林徽因,摄于1916年
1930年10月参加国货时装展览会表演的务本女中学生
四十年代郊游的护校女生
近些年来,随着开放程度加大以及外来文化影响,中国也开始了一些校服改革。比如河南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的校服就开放了许多。
虽然怎么看都是copy日韩系的,不过确实好看。(关键还是人好看......)
其实这些年来,一直有人觉得应该模仿日韩系的校服,而且呼声颇高。
但另一些学校虽然也换了这样的校服,可看上去却很别扭,有板有眼整齐划一似乎少了学生应有的活力。
另外有一些人觉得应该有我们自己文化底蕴的校服,比如汉服。
事实上,已经有中学拿汉服做校服了,虽然颇具争议,但打破成规毕竟是好事。
武汉女大学生穿汉服出游图
可事实上汉服对于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了。复兴汉服是一件好事,但追问其起成功率有多大就不禁会让人感到失望与遗憾。
相传清朝统治中国后推行“十从十不从”,汉人必须穿满服。
有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校服的出现是源于战争后,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穿着产生自卑感,也防止富裕家庭的学生炫耀,因此统一着装。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校服兴起。
1960年代在日朝鲜人学校的校服
这种说法也成立,统一着装也可以,但问题有两个:
1、统一着装可以男生统一、女生统一,为何大多数学校要男女同款?
2、既然都是一样的着装,为什么不能弄得漂亮一点?毕竟穿校服的都是正追求美的年纪的学生。
有人说,中国的校服不利于审美观的培养。
有人回答这两个问题:男女同款、千篇一律不好看的校服,省了攀比也“去了性别”,“可以防早恋”。(是说穿上同样的校服后,哪怕在人群中多看你一千眼,也记不清你容颜吗?)
换个校服就能预防早恋未免太想当然了。相反,这种做法,不能正确展现男女成长中性别特点的衣服,不利于青春期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别意识,也不利于性别自信的建立,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不能坦然面对。
学生们并没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同时,应试教育的改革也应该加速,如果学生只是考试的工具,教育机构与学校不注重个人的内在发展,即使校服再好看,却也显示不了任何的朝气与校服该有的风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