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仅24岁的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死(也有出家五台为僧的传说),遗诏8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又留遗命令内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为托孤之臣,辅佐幼帝打理朝政。四大顾命辅臣中除苏克萨哈隶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外,其余三人均为上三旗中的两黄旗,系顺治帝心腹。
鳌拜是镶黄旗人,是清朝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儿。显赫的门第和卓著的战功使他青云直上,满清入关后被封公爵。鳌拜手握军权,一贯野心勃勃且手段戾狠凶残,人多畏之。身为四朝元老的首辅索尼尽管声誉卓著,但已年老体衰,有些力不从心了。遏必隆为人怯懦,没有自己的主见,又与鳌拜同属一旗,只能跟着摇旗呐喊,随声附和他。苏克萨哈在四辅臣中地位仅次于索尼,性格为人也较为正直,奈何他资望尚浅,又与索尼有矛盾,与姻亲鳌拜也不对付,经常反目,因此在四臣中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鳌拜大权独揽,广植党羽,排斥异己,致使朝堂内外的文武百官唯其马首是瞻,这些人也基本上都出自他的门下。鳌拜位高权重,势大力沉,逐渐开始横行枉法,甚至多次矫诏称旨,在年幼的康熙帝玄烨面前发号施令,威慑震众,根本不把小皇帝看在眼里。
就这样,协商辅政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朝野大事基本由鳌拜一人说了算。他任人唯亲,到处安插亲信,不断夯实并扩大自己的地位。清史记载,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葛褚哈、工部尚书济世等要员都是他的死党。遇到政事,他们常常私自商议,先定好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甚至拦截奏章,阻塞言路,以便把持朝政,架空小皇帝。
康熙六年(1667年),鳌拜包庇自己的正白旗,执意强圈已耕作了几十年的他旗之地,致土地荒芜并引民怨沸腾 。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山西巡抚王登联名上书反对 ,鳌拜恼羞成怒,硬逼康熙处死三人,未获允许,他竟假颁圣旨将三人绞杀。
同年7月,刚满14岁的玄烨开始亲政。此前,首辅索尼已病死,鳌拜的野心更加膨胀,想凌驾于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之上,占据索尼的尊位,进而成为宰相(后雍正撤相权,改军机处),窃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于是,他极力拉拢亲家苏克萨哈,撺掇他举荐自己,不料遭其一口回绝。鳌拜怒极,新仇旧怨一起涌上心头,他决意不择手段、一举除掉不识抬举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知道鳌拜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势单力薄,斗不过鳌拜团伙,为避免杀身之祸,他想来个激流勇退以求自保, 遂上书辞去顾命大臣一职去守先帝陵寝。刚亲政的康熙不解苏克萨哈的举措,一面派人去询问,一面请议政王大臣召集会议商榷议处。鳌拜害怕苏克萨哈的请辞一旦获准,自己也要效仿他交出辅政大权,便给苏罗织了心怀不满、常常怨愤等24条罪状,建议对他处以极刑。议政王大臣会议一贯被鳌拜操纵,草草走了个过场后,便奏请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
康熙接到奏章后,既惊又怒。他认为苏克萨哈是前朝重臣,且为人老成持重,又兢兢业业的辅佐了自己7年,理应厚赏,又何罪之有?他当即召见鳌拜、遏必隆和议政王杰书,指出复奏严重有误。鳌拜强词夺理道:“我和苏克萨哈本无私怨,只是他欺君罔上,我才秉公而断,治他重罪。否则,再有人学他就难以收拾了” 。
康熙曰:“欺君的人并非没有,苏克萨哈公忠体国,一向规规矩矩,绝不是那样的人”。话毕遂拂袖而去。康熙拒绝了鳌拜所请,使他非常恼怒,一连几日在朝堂上强奏,大有不杀苏克萨哈决不罢休的架势,他的党羽们也紧随其后、为虎作伥,纷纷联名上书,要求处死“大逆不道”的“罪臣”苏克萨哈。
少年康熙受此威逼,万般不愿地违心下达了对苏克萨哈执行绞刑的命令。一代托孤重臣,最终遭奸佞诬陷,瞬间化为南柯一梦。面对咄咄逼人的鳌拜,康熙已退到墙根,再也退无可退、忍无可忍了。尾大不掉的鳌拜已成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他必须清除的首要目标。
插图源自网络
同为顾命大臣,为什么鳌拜能杀死苏克萨哈?实际上鳌拜和苏克萨哈是姻亲关系,两个人之间的殊死较量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因为两黄旗和两白旗长期为了地位、利益斗争的结果,最后苏克萨哈死主要是因为四大顾命大臣出身失衡。
1、索尼,赫舍里氏;遏必隆,纽祐禄氏;鳌拜,瓜尔佳氏,都是当年跟着努尔哈赤起兵的满族八大姓之一。而苏克萨哈是苏纳的儿子,出身于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被太祖打败的,先天和其他氏族就有隔阂。
2、索尼、遏必隆、鳌拜都有大战功在身,当年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南征北战,从关外打到关内,可以说都是清朝开国功臣,显赫的权势来自于战功。而苏克萨哈的地位来自于祖宗荫庇和拍孝庄皇太后马屁。苏克萨哈的父亲是额驸苏纳,属于皇亲,另外因告发多尔衮有功才得了孝庄皇太后的欢心。这样一个人根本得不到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人的尊重。
3、索尼是正黄旗,遏必隆、鳌拜是镶黄旗,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从皇太极时代开始两黄旗就是一体同心的,在顺治登基,对抗多尔衮的过程中并肩作战。而苏克萨哈原来是多尔衮的奴才,先天和两黄旗就有仇,为了各种利益明里暗里斗了多少年了。所以看似是鳌拜杀苏克萨哈,实际上是索尼、遏必隆、鳌拜联手干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