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白

时间:2023-12-03 08:02:21编辑:奇闻君

公元1973年,一个名叫张铁生的人爆红,被称为“白卷英雄”。

再往前1230年,公元743年,一个名叫张奭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爆红,古代对“白卷”的说法很是文雅,叫做“曳白”。

张铁生因为被毛远新看中而闻名遐迩,张奭则是因为被唐玄宗当面揭穿而名声扫地。

要知道,皇帝的面试是额外加出来的,原本张奭高居第一,是个状元。(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状元的说法)。

而把张奭选为状元的家伙,后来还当上了宰相。

这个人就是唐朝宰相苗晋卿。

苗晋卿是个“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他出身儒学世家,家学渊源,年轻时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

苗晋卿通过考试选拨进入公务员行列后,一步一个脚印,从县公安局长(县尉)做起,一直做到中组部副部长(吏部侍郎),算是从科级一直爬到了副部级。

而炮制“白卷状元”的事情就发生在苗晋卿担任吏部侍郎的任上。

说实话,苗晋卿做吏部侍郎这个职位并不合适。

因为老苗是个好脾气,耳根子也比较软,更重要的是,为人不怎么正。

早在“白卷状元”事件前五年,苗晋卿开始主持干部选拨工作之后,在老苗的纵容下,各种说情,各种贿赂,就层出不穷,有扯虎皮当大旗的,有软磨硬泡的,只为了求一个好帽子。

吏部尚书是宰相李林甫兼任的,李林甫知道这个官不好当,狼多肉少,干脆把吏部这摊子事都交给了老苗,自己在更高层面争权夺利,所以苗晋卿事实上是主持工作的副部长。

苗晋卿自己才50岁出头,当然也想进步。

公元743年,也就是天宝二年,一个名叫张奭的纨绔子弟来到组织部等候干部选拨,苗晋卿觉得,自己升迁的机会来了。

原因很简单,张奭的爸爸是时任御史中丞张倚,而张倚很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

苗晋卿认为,自己只好把张奭的事情处理好了,就能攀上张倚这棵大树,再进一步指日可待。

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刚刚开始,还不完善,诸如糊名、誊卷之类的措施还没有(那是宋朝发明的)。在这个时期,科举并不是进军公务员行列的唯一途径,其他形式的干部选拨也大量存在,这些形式人为因素很大,所以,其中的猫腻很多,水很深。

如果,苗晋卿只是把张奭列入选拔名单,这事情可能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老苗操之过急,把事情做过了头。

当时,干部选拔的名额一共有64个,老苗本着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想法,直接把张奭张公子列在了第一位。

众所周知,张奭是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从不读书,他能当上第一,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

俗话说,凡事过犹不及,苗晋卿的麻烦来了。

《旧唐书》说,一个名叫苏孝韫的人把其中的猫腻告诉了安禄山,当时炙手可热的安胖子跑到皇帝面前打小报告。

《新唐书》说,安禄山气愤难平,在皇帝面前抱怨。

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白卷事件”的举报人。

唐玄宗听到了安禄山的举报,很生气,于是决定加试一场,自己亲自担任主考。

这一考,不单是张奭,64人中露馅的多达四、五十人。人家张铁生好歹也在卷子背面洋洋洒洒了一番,张奭倒是光棍,干脆一个字没写,直接交卷,时称“曳白”,和当时流行的书法“飞白”听上去有点系出同门的意思。

这就是你们给我选的干部?唐玄宗的怒气完全可以想象。

张奭的下场史书上没有交代,估计是除名永不录用,再加上点肉体或者物质惩罚。

始作俑者苗晋卿被降职成了地方上的局级干部(安康太守),张奭的老子张倚也被贬官。

老苗没能攀上高枝,反而把人家也拉下水了。

苗晋卿到了地方上,为官倒是兢兢业业,积攒了很多口碑。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宰相杨国忠排挤苗晋卿,让他去已经沦为敌占区的陕郡收拾残局,苗晋卿当然不肯自投死路,结果被强令退休。

不久,长安失陷,苗晋卿从小路逃之夭夭,没有落入叛军手中。

唐肃宗李亨竖起平叛大旗,苗晋卿被封为宰相,为平定乱局出谋划策。

之后,皇帝变成了唐代宗,苗晋卿虽然在职务上有所增减,也没有什么很耀眼的政绩,但一直在中枢的位置上,一直到病故。

作为宰相,苗晋卿还开创了一个先例。

当时,苗晋卿已经快八十岁了,走路都很艰难,唐代宗为了方便苗晋卿,特意在走动距离较少的延英殿和老苗商讨国事,后来,宰相奏对延英殿就成了惯例。

总体来看,苗晋卿还是个不错的官,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

但是,当年舞弊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一个永远也抹不去的污点。

因为,很多时候,只要一提起苗晋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曳白”。

行错一步,覆水难收。

上一篇:什么是冰恋

下一篇:指指点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