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但我们两广人(广西和广东)过“鬼节”不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而是在农历七月十四。两广地区注重七月十四鬼节,还反映在文化上面,曾经有香港电影《七月十四之不见不散》《七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等等,歌曲《七月十四》等等。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什么要提前一天到七月十四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以前两广的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末年,南方战乱,两广的老百姓正准备过中元节,听闻元军大举进攻岭南,为避战乱,只好提前一天过节了。后来便一直延续下来。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其实吧,哪有那么多事,所谓鬼节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大餐那么简单!中元节买些贡品烧,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老小也可以趁过节的机会吃顿团圆饭,这在平时是很难得的。两广注重七月十四叫鬼节,其实是对祖先的器重和崇拜,这里的人们都认为埋葬祖先后,祖先每年从谷雨至白露都出来走亲戚,特别是从七月十二至七月十六这几天都会回家,故在这几天人们都会杀鸭(有些地方也会杀鸡宰羊)等拜祀祖先,并送它们衣物钱财等,意思是给祖先在阴间过上好生活,只有它们过得好了才会保佑阳间的亲人,故这里人们特别重视这节日!
中元节。
在手机日历上,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但是在民间,具体地方因为习俗文化差异,并不都是统一在一天。
一般来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到农历七月十五这三天,都有人过中元节。我老家是贵州毕节一个县城,我们这里过的中元节是在每一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也叫过七月半,就是祭奠逝去的亲人。
即使在贵州一些其他地方,也有人在七月十四这一天过中元节,有人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过中元节。
所以广西过七月十四也是因了这种差异,也就是过的中元节。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后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我们老家,中元节的传统也有特色。
每年中元节前三天,农历七月初十,家人就会把写有逝去亲人祖先的牌位拿出来供奉起。会摘来新鲜的玉米、茄子、辣椒、桃子等各种农作物,供奉于排位前。
在祖先牌位前烧香,每次烧三根香,插在盆装的玉米或者其他可以固定香的农作物里。一直延续,香快没了就接着烧香换上。每换一次香还要对着牌位拜三拜,表示敬重。
从供奉牌位开始,每顿饭之前都要先供饭。一般五个碗装饭,一个碗装当顿吃的各种菜,一个碗装酒。抬到牌位面前,点香烧纸,再拜三拜。嘴里还念着:“老人些,来这里吃饭了”。这样持续到七月十三晚上。
到七月十三晚上,吃完饭后,一家人坐下来,到了烧纸给逝去的亲人的时候,烧纸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说着你的祈祷和愿望。
烧的纸可以是买的散装的,到时候喊着老人的名字直接说给多少。也可以提前几天买包纸来包好,纸包上面写上老人的名字和称呼,多少钱,谁给的。
这些都是我家乡中元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在我印象中,每一年家里人都会很重视这个节日,即使在外面打工,有些人也会因为这个节日特意请假回家来。
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一些差异,但是对于这个节日的主旨,我相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尊敬,从古至今,中古血脉传承被看得很重要,中元节其实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中元节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需要在我们年轻一辈的认知和了解基础上发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