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
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 ... 。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
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 ... ,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 ... ,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 诸侯五,卿大夫三。
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假贷无所得 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 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 厄:穷困。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诸公宾客多厌之 / 强弱之形易制 B。
今以法割削之 / 亲不以为子 C。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 ... D。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 ...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 ...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
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9。
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 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4分)。
2. 求高巍,辽州人,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高巍,是辽州人,有美好的节操,善于作文。母亲萧氏患有经久难愈的疾病,高巍亲自照顾母亲,一直到去世没有丝毫懈怠。母亲死后,高巍住在墓旁,吃素守孝三年。洪武年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以太学生身份被任用为前军都督府左段事。高巍上疏请求朝廷派人开垦河南、山东、北平一带的荒田,又上书朝廷分条陈说抑制商业、谨慎选举、适度奖赏等事。太祖赞许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因为处理政务不符合朝廷的意思,因罪受到惩罚,朝廷开恩免去死罪,流放戍守贵州关索岭,朝廷特赦准许他的兄弟子侄可以替他服役,并解释说:“是表彰孝子。”
到了惠帝登位,高巍上疏请求辞官回乡。没多久,辽州知州王钦奉旨征召高巍入朝做官。高巍于是奔赴吏部上奏讨论时政。当时掌权者正按照义律消减诸王的封地,只有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上书请求给诸王施恩。大体意思是“高皇帝封赏诸王,这是古代礼制,既然超出了标准,诸王大多又骄横放纵,不守法令,违反了朝廷制度,如果不消减他们的权势,朝廷的制度就不能确立,如果消减,就会损伤优恤亲属的情谊,贾谊曾说‘想要天下安定天平,不如多封诸侯而消减他们的势力’现在为什么不效仿他的意思?所以不要采取晁错削夺诸侯的做法,而要仿效主父偃推恩的政策。在北方的诸王,他的兄弟子侄就封在南面,在南方的诸王,他的兄弟子侄就分封在北面。如果这样,那么藩王的权力,不用消减就自己消弱了。我还想请求皇上增加优抚亲属的礼节,年中各个节日都派人赠赏礼物进行慰问。贤良守法的朝廷就下旨褒扬奖赏他们,骄横放纵不守法令的,第一次违犯就宽容他,第二次违犯就饶恕他,第三次违犯不能改过,就告请祖先废去他们的封号惩处他们,如果这样,那里有不顺从守法的人呢!”本奏以后,惠帝点头赞许。
不久燕王起兵反叛,惠帝命令高巍跟从出征担任协同处理军务。高巍又给朝廷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地,开释以忠诚,陈之以礼义,晓之以祸福,希望用注重亲情打动他,让他罢兵返回封地。”惠帝很欣赏他的勇气,就答应了他,高巍到了燕地,给燕王写了多次信,都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李景隆打了败仗,高巍就从燕地回京,到了临邑,遇到了参政铁铉,两人抱头痛哭,然后奔赴济南,发誓死守,抗拒燕兵,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就在驿馆 ... 了。
3. 韦编三绝的的文言文及翻译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编三绝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元和中”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倡名”的主语是“吏”,故“吏一倡名”不能断开,故排除D;故选:C.译文为: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2)B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朔,朔日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错.原文“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表明,皇帝因怀念舒元舆而泣下.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4)①非贤不在选,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隶人,用对待奴仆的方式;诚,实在.译文为: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 ... .②有才德才数人,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谬,错误;令格,标准.译文为: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答案:(1)C(2)B(3)B(4)①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 ... .②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参考译文: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出身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于是就上奏说:“从古以来被举荐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 ... 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遮挡并怀疑他们做弊,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标注经传,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羞辱会躲开,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现在进贡珍珠、宝贝、黄金、美玉,有关部门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怎么这么看轻贤人,而看金玉呢?”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少时只取二十人,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佐皇上的才子,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能说是求贤吗?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不久他考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他的文章豪放遒劲,当时人都推崇他.后任监察御史,追究危害深重的坏人从不放过.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他自恃有过人的才华,急于升官.大和五年,他将文章献给皇帝,没有回音,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马周、张嘉贞帮人写奏章,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现我在朝廷任职,自己呈报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但没机会表现,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汉代主父偃、徐乐、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早上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我呈上的文章有八万字,那文章千锤百炼,用语精炼,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我的文章像犀角、象牙那样珍贵,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我还是自己爱惜自己的才干吧.”唐文宗看了奏章,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轻浮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调他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人称赞他写得好.他死后,皇帝观看牡丹,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为他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