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11 09:48:14编辑:奇闻君

蜉蝣是什么生物

寿命最短的昆虫,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号称活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搐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蜉蝣目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形态特征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生活习性

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繁殖

变态类型为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特别是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这时的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

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卵一端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粘性的细丝。稚虫水生,常扁平。上颚构造原始,仅一个关节突,中央内缘有一突出的咀嚼面,舌两侧有一对间颚。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腹部第1至第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尾丝2—3条。其......

蜉蝣是什么意思

在google搜了一下,得到有关蜉蝣的以下东东。一句话,蜉蝣就是朝生暮死的典范。蜉蝣的一生是这样的:它的卵产在水里,一般经过7~14天便孵化成小幼虫。蜉蝣幼虫在水中靠吃植物、藻类和小虫为生。在1~3年的漫长时光里,它还要蜕20多次皮,身体才能逐渐长大,直到长出翅芽,变为亚成虫的时候,它才顺着水草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蜕去暗淡的“旧衣”,换上洁白透明的“新装”,变成成虫,展翅飞到空中。蜉蝣从它变为成虫时起,到它生命结束止,最多的活不到一天,少的仅仅只有几小时。在昆虫世界里,成虫寿命最短的就数它了。

蜉蝣是什么?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栖于水溪和池塘中。近2,000种。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

蜉蝣是什么意思?

寿命最短的昆虫

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号称活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是什么东西

一种寿命很短的小虫子,苏轼在 中曾拿它来比短暂的人生.

蜉蝣

概述

寿命最短的昆虫

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号称活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形态特征

成虫小至中型体长20~40毫米,细长。触角刚毛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成虫不取食,上颚退化或消失。下颚也退化,但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两对膜质翅多前翅大后翅小,少数类群缺后翅。翅脉极多,闰脉丰富,凸脉与凹脉依次相间,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跗节1~5节,末端有爪 1对。腹部10节。腹端有2条极长而多节的尾须以及1条细长的中尾丝,后者或缺。

生活习性

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意义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相关记载

蜉蝣是中国文人骚客心仪的对象。《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淮南子》进一步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学上的比较描述。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一句话抓住了蜉蝣的生态特征。西洋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叫做ephemeron,是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起的,意思直截了当就是「短促」。

一如蜉蝣是什么意思

蜉蝣

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但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蜉蝣通常比喻什么意思

亦作“ 蜉蝤 ”。 1.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 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汉书·王褒传》:“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阴。” 颜师古 注:“蝤音由,字亦作蝣。” 晋 郭璞 《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否则只好朝生而暮死,与蜉蝣同寿。”

2.比喻微小的生命。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聚义》:“云天谊,讵可量,匡救蜉蝣离虎狼,复垂怜阃内荆钗,使夫妻团圆无恙。”

3.比喻浅薄狂妄的人或文辞。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今人未窥 韩 柳 门户,而先扫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轻 温 李 :何蜉蝣之多也。” 何启 胡礼垣 《曾论书后》:“此而群喙犹未息也,吾请质诸圣训以扫俗学之蜉蝣,稽诸圣言以靖伪儒之簧鼓。”

4.犹浮蚁。浮于酒面上的泡沫。 五代 谭用之 《贻费道人》诗:“碧玉蜉蝣迎客酒,黄金毂辘钓鱼车。”

生似蜉蝣是什么意思

人生就像蜉蝣的生命那样短暂(蜉蝣: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最多7天,所以故有“朝生暮死”的之说)

上一篇:左眼跳财还是灾

下一篇:卡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