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另有说法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方。经过专家考古发现,确定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为芮国墓地,并不能算是诸侯国。 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而《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亡国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芮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经过专家考古发现,确定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为芮国墓地,并不能算是诸侯国。 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
芮国是从商代晚期便已见诸于史籍并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个小国,《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早期芮国的一起长达八年的政治动乱事件。《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左传》疏引《世本》:“芮、魏皆姬姓。”当是芮伯姬万的母亲将其逐走,姬万便出奔到同姓的魏国。《左传·桓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杜注,“三年,芮伯出居魏,芮更立君。秦为芮所败,故以芮伯归,将欲纳之。”同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水经注·河水》引《纪年》:“晋武公八年(公元前七0八年即鲁桓公四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路史·国名纪》:“桓王十二年冬,(即桓四年),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显然,发生于桓三年的“逐君”是一起恶性的政治事件,姬万被逐后“芮更立君”。幕后的操作者显然系太后芮姜,故事与“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似乎如出一辄,所不同者,芮国正式的国君与郑国不同,他失败了。
芮国的动乱又受到了国际政治势力的重视。次年,秦国便与芮国政变后的新政权发生了战争,只是因为小视这个小国而战败。同年的冬天,在周王室的主持下由周王朝、秦国、虢国三股势力包围了姬万出奔所居的魏国(今山西芮城)。显然是为了扶立姬万和消灭芮的叛乱势力。
芮国的疆域范围有多大?最后是怎么灭亡的提到历史上的两周时期,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春秋五霸或者战国七雄,很少有人想到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但“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左传》中的这段文字却将秦国侵犯芮国却惨败而归的历史陈列在人们的眼前,但是没有历史实物的史料总让人着迷。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亡国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城梁带村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墓葬,经研究该墓葬属于西周末期到春秋早期西周分封国芮国的墓葬。2018年2月,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通过青铜器、玉器、金器等文物,将历史文献中记录疏少的芮国呈现了出来。
近日,中华文明凝心筑魂2018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韩城,对神秘的芮国文化进行了了解和展示。在韩城,采访团的记者参观了芮国遗址博物馆,了解了墓葬群的发掘过程,并就两周时期的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如何保护和发掘已出土文物,未来会不会进一步发掘芮国遗址、博物馆的设置及发展规划成为记者们关心的话题。
周秦汉唐是我们国家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但历史文献中关于芮国的记载特别少,由于历史上并没有将韩城作为芮国国都的记载,之前史学界认定芮国的国土范围在大荔县。现在来看,在两周时期,韩城地区应该上演过“三国并存”的历史。2009年,有关部门在芮国墓葬遗址的西南方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发现了一些古代建筑的历史痕迹。
一般来说,文物抢救保护工作都是根据城址找墓葬,而芮国墓葬遗址却用来寻找城址。但由于这些痕迹大多地处村民的住宅区,因此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勘探,尚且无法确定芮国城址的具体位置。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庞有学介绍说,2006年曾进行过三次文物考古调查。在遗址附近的党家村发现了灰坑等明显的生活痕迹,据此判断那里应该是平民区。
芮国墓葬遗址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为周代的历史遗迹,墓葬保存完整,甚少受到盗掘,在全国看来也是绝无仅有的。它的发掘解决了很多学术上的疑惑,墓葬遗址进一步诠释了周礼制度,它把当时的丧葬制度以及当时的西北森严的等级制度展示了出来。
未来,在芮国墓葬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即对本体进行加固,加固完之后进行本体展示,据庞有学透露,现在他们已经留置了相关土地用于文物保护。相关保护和展示规划已经呈送给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方案正在等待进一步细化,以利于项目的整体推进。
芮国是怎么灭亡的?被谁所灭亡的秦宪公继位后,为打破秦国固有格局和思维,推进秦国的强盛,便再次将都城迁移,到了平阳地区,第一更接近周天子,第二此地更为富饶。
秦国自非子后,延续至七代之时,正是秦宪公时期。这是个年轻的君主,除了与周天子交好,更是不断拓展疆域。秦国在西垂崛起,可谓是一一艰难。犬戎的进攻,列国的倾轧,秦国都如同在夹缝中生存。国家的壮大,人口的增加,迫使着秦国拥有更好的土地,更丰富的资源,以及更强大的军事,甚至更显赫的声望。
秦宪公继位后,为打破秦国固有格局和思维,推进秦国的强盛,便再次将都城迁移,到了平阳地区,第一更接近周天子,第二此地更为富饶。秦国便在此地开始繁衍生息,并于犬戎部族继续作战。秦国王族是个很有意思的家族,数百年都与犬戎争斗不休,也从犬戎的手中抢到许多土地和人口。这种血与刀的历练,为秦国未来的强军之梦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秦国与犬戎作战,在刀口下过日子,也是源于周天子分封列国的歧视和封杀。秦国本就崛起于西垂,属于当时的核心政权较为偏远的地区,中原列国的天朝上国思维可谓根深蒂固,对于西边的这个小国,尚且不在眼中。列国们有这个本事,当时的秦国若与列国作战,自然容易被直接灭国,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了。
因此秦宪公迁都后,百废俱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撑秦国的跨越式发展。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抢!那么抢谁呢?周天子号令威严尚在,列国们又打不过。往来四周,便只有犬戎部族可以掠夺。秦宪公迁都的第一年,就派兵攻打犬戎部族里的亳戎,亳戎战败,首领亳王逃亡西戎。属于亳戎的地区和人口,便自此归入秦国。
史书载,“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也就是说,至少到秦宪公时期,犬戎部族对秦国就已有敬畏之意。这跟秦宪公的作战方略是有关系的,所谓对外两手抓,一方面亲近周天子,与周桓王建立联盟关系。一方面掠夺犬戎部族,丰富秦国资源。秦国自此在西垂,基本已无敌手。当年秦国先祖秦仲与犬戎部族交战,竟然阵亡的诸如此类事情,在秦国后世再也未曾发生。
渐渐有些兵力的秦宪公,自也不满足于现状,开始帮助周天子教训起一些不听话的小诸侯国。比如上古小国芮国。这个芮国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周天子。周桓王就派兵联合秦国军队一起包围魏城,俘虏芮伯万。此时的秦国,倒像是周天子的维和先锋,其在中原列国的眼中,虽依然是西垂小国,但自此也不能轻视之了。
芮国有着怎样的政治制度?又有着怎样的科学文化这场政治事件中,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最终也由秦“纳芮伯万于芮”。秦的势力显然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所以《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最后,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被所依附者消灭:“(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时为公元前[过滤词]一年,鲁僖公十九年。《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集成4065)、《芮公鼎》(集成2517)等文字中“芮”也作“内”。《后汉书·郡国志》:“芮,短也。”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传·昭九年》:“我自夏以后 ,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与芮相邻近的国家,都大致在这一区域。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芮,姬姓,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卷二百六十一、献通考二》)《左传·桓三年》杜注:“芮国在冯翊晋县。”
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姜姓芮国。《广韵》:“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左传·昭九年》:“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中的马台国即有邰氏。《诗经·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谓“邰”亦为炎帝之后,姜姓之国。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姓国邦。当时的芮、邰是属于姜姓的。清人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武公纪》中说:“盖周之芮在同,殷时之芮在解,<诗>所谓虞芮质厥成也。”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信息,即文王时代和武王克殷后的芮不但不是同一个国家,而且地域位置也不大相同。
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明刘伯温《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今本《竹书纪年》:“(桓王)十三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说明芮伯姬万还得到了戎人的支持。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传》中不再作此事的交待。而到了《桓公九年》却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候、贾伯伐曲沃”的记载。然而《桓公十年》却才交待“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那么,桓九年伐曲沃的芮伯是“更立之君”还是姬万呢?《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可见伐曲沃的这些政治力量是受到周桓王命令和支持的。而桓王所征伐的受芮姜扶立的国君是不可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因此“芮伯”就是姬万。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之所以不见记载,很可能是当时周、秦、虢再加上戎的支持下已经平叛正位,只是没有归国或进行正位仪式而已。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1]而《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亡国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