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粉尘作业人员胸部d s片摄影电压要求在多少
职业安全健康资料·中国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尘肺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Pnemoconioses GBZ 70-2009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6 . 1 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Z 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Z 70-2002 同时废止。本标准与GBZ 70-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增加观察对象;
——在X 射线胸片表现分期中删除“无尘肺”,包括删除“无尘肺0 ”和“无尘肺0+”;
——在X 射线胸片表现分期中删除I+、II+、III+;
——将原标准II+中的有小阴影聚集和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III者改为: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并有大阴影或有小阴影聚集者可诊断为叁期尘肺。
本标准的附录A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病诊断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参加起草单位:北戴河煤炭工人疗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包头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德鸿、余晨、齐放、陈志远、丘创逸、张幸、肖云龙、郝佐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
——GB 5906 -1986 ;
——GB 5906 -1997 ;
——GBZ 70-2002。
尘肺病诊断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尘肺病的诊断原则、尘肺病X 射线胸片表现分期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的各种尘肺病的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3 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X 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为主要依据,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至少达到1 级,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 个肺区,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4 观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 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定期限内进行动态观察者。
5 X射线胸片表现分期5 . 1 壹期尘肺
有总体密集度1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 个肺区。
5 . 2 贰期尘肺
有总体密集度2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 个肺区。
5 . 3 叁期尘肺
有下列三种表现之一者:
a)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 ,短径不小于10mm;
b)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小阴影聚集;
c)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大阴影。
6 处理原则6 . 1 治疗原则
尘肺病患者应及时脱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他并发症,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6 . 2 其他处理
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依照GB / T 1618 。处理。
7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参见附录A 。
8 尘肺病诊断标准名词及判定方法
见附录B 。
9 胸片质量与质量评定
见附录C 。
10 尘肺病X 射线诊断标准片
见附录D 。
11 胸片X 射线检查的技术要求
见附录E 。
12 尘肺病诊断读片要求
见附录F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所列的各种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以及根据本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A.2 诊断原则确切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是诊断尘肺病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工作单位、工种、不同时间段接触生产性粉尘的起止时间、接触粉尘的名称和性质等。
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胸片质量与评定见附录C。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是指接触粉尘的性质、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分散度、粉尘浓度的检测和监测结果,作业场所防尘降尘设施、个人防护情况等,以判断接触程度和累计接触量。
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主要是指该企业既往尘肺病发病和患病情况。
尘肺病患者虽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某些实验室检查的异常,但均不具有明确的特异性,因此只能作为尘肺诊断的参考。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是排除其他X射线胸片表现与尘肺病相类似的疾病和进行鉴别诊断。
A . 3 观察对象鉴于尘肺病X射线胸片表现的非特异性,故早期轻度的X射线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及演变情况需要一定的医学动态观察期才能确定诊断。通过动态观察主要是确定其形态学改变是否是病理性的病改变以及小阴影密集度的改变。观察对象应在X射线胸片有尘肺样小阴影改变的基础上,至少有2个肺区小阴影的密集度达到0/1,或有1个肺区小阴影密集度达到1级。观察对象可根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适当缩短健康检查的周期。观察期限最长可为5年,即观察5年仍不能诊断为尘肺病者,则按一般接触粉尘作业工人进行健康监护。
A . 4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本标准规定的尘肺病X 射线胸片表现分期中的小阴影总体密集度,是在对小阴影密集度分肺区判定的基础上对全肺小阴影密集度的一个总体判定。判定方法是以最高肺区的密集度作为总体密集度,以四大级分级表示。
根据需要,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时可使用四大级分级或十二小级分级。
A.5 动态观察胸片尘肺病X 射线影像学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动态系列胸片可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两张及以上动态胸片方可作出确诊。但特殊情况下,有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和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支持,有典型的尘肺病X 射线胸片改变,并有明确的临床资料可排除其他疾病,亦可考虑作出诊断。
A.6 尘肺病诊断结论的表述尘肺病诊断结论的表述是“具体尘肺病名称+期别”,如矽肺壹期,煤工尘肺贰期等。未能诊断为尘肺病者,应表述为“无尘肺”。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尘肺诊断标准名词及判定方法
B.1 肺区划分方法将肺尖至膈顶的垂直距离等分为三,用等分点的水平线把每侧肺野各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区。
B.2 小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不超过10mm的阴影。
B.2.1 形态和大小
小阴影的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类,按其大小各分为三种。小阴影的形态及大小以标准片所示为准。
B.2.1.1 圆形小阴影以字母p、q、r表示:
p:直径最大不超过1.5mm;
q:直径大于1.5mm,不超过3mm;
r:直径大于3mm,不超过10mm。
B.2.1.2 不规则形小阴影以字母s、t、u表示:
s:宽度最大不超过1.5mm;
t:宽度大于1.5mm,不超过3mm;
u:宽度大于3mm,不超过10mm。
B.2.1.3 记录方法
阅读胸片时应记录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胸片上的小阴影几乎全部为同一形态和大小时,将其字母符号分别写在斜线的上面和下面,例如:p/p、s/s等;胸片上出现两种以上形态和大小的小阴影时,将主要的小阴影的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上面,次要的且有相当数量的另一种写在斜线下面,例如:p/q,s/p,q/t等。
B.2.2 密集度
指一定范围内小阴影的数量。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应以标准片为准,文字部分只起说明作用。读片时应首先判定各肺区的密集度,然后确定全肺的总体密集度。
B.2.2.1 四大级分级密集度可简单地划分为四级:0、1、2、3级。
0级:无小阴影或甚少,不足1级的下限。
1级:有一定量的小阴影。
2级:有多量的小阴影。
3级:有很多量的小阴影。
B.2.2.2 十二小级分级
B.2.2.2 十二小级分级
小阴影密集度是一个连续的由少到多渐变的过程,为客观地反映这种改变,在四大级的基础上再把每级划分为三小级,即0/-,0/0,0/l;1/0,1/1,1/2;2/1,2/2,2/3;3/2,3/3,3/+,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信息,更细致地反映病变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医学监护。读片及记录方法如下:将胸片与标准片比较,先按规定的四大级判定分级,若其小阴影密集度与标准片基本相同,先记录为1/1,2/2,3/3。若其小阴影密集度和标准片比较,认为较高一级或较低一级也应认真考虑,则同时记录下来,例如2/1或2/3,前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1级也要认真考虑;后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3级也要认真考虑。
B.2.2.3 分布范围及总体密集度判定方法
a) 判定肺区密集度要求小阴影分布至少占该区面积的三分之二;
b) 小阴影分布范围是指出现有1级密集度(含1级)以上的小阴影的肺区数。
c) 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B.3 大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大于10mm以上的阴影。
B.4 小阴影聚集指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聚集,但尚未形成大阴影。
B.5 胸膜斑长期接触石棉粉尘可引起胸膜改变,如弥漫性胸膜增厚、局限性胸膜斑。胸膜斑系指除肺尖部和肋膈角区以外的厚度大于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或局限性钙化胸膜斑块。
接触石棉粉尘,胸片表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颁布范围达到1个肺区或小阴影密集度达到0/1,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如出现胸膜斑,可诊断为石棉肺壹期;胸片表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者,如胸膜斑已累及部分心缘或膈面,可诊断为石棉肺贰期;胸片表现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者,如单个或两侧多个胸膜斑长度之和超过单侧胸壁长度的二分之一,或累及心缘使其部分显示蓬乱,可诊断为石棉肺叁期。
B.6 附加符号a) bu 肺大泡
b) ca 肺癌和胸膜间皮瘤
c) cn小阴影钙化
d) cp肺心病
e) cv 空洞
f) ef 胸腔积液
g) em 肺气肿
h) es 淋巴结蛋壳样钙化
i) ho 蜂窝肺
j) pc 胸膜钙化
k) pt 胸膜增厚
l) px 气胸
m) rp 类风湿性尘肺
n) tb 活动性肺结核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胸片质量与质量评定
C.1 胸片质量C.1.1 基本要求
a) 必须包括两侧肺尖和肋膈角,胸锁关节基本对称,肩胛骨阴影不与肺野重叠;
b) 片号、日期及其它标志应分别置于两肩上方,排列整齐,清晰可见,不与肺野重叠;
c) 照片无伪影、漏光、污染、划痕、水渍及体外物影像。
C.1.2 解剖标志显示
a) 两侧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
b) 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
c) 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
d) 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胸椎轮廓。
e) 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
f) 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C.1.3 光密度
a) 上中肺野最高密度应在1.45~1.75之间;
b) 膈下光密度小于0.28;
c) 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0。
C.2 胸片质量分级C.2.1 一级片(优片)
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
C.2.2 二级片(良片)
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
C.2.3 三级片(差片)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病初诊。
a) 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b) 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晰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其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1个肺区之间。
c) 两侧肺尖至肋膈角的侧胸壁显示不佳,气管轮廓模糊,心后区肺纹理难以辨认。
d) 吸气不足,右侧膈顶位于第八后肋水平。
e) 照片偏黑,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85~1.90之间;或照片偏白,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30~1.40之间;或灰雾度偏高,膈下光密度在0.40~0.50之间;或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在2.20~2.30之间。
C.2.4 四级片(废片)
胸片质量达不到三级片者为四级片,不能用于尘肺病诊断。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尘肺X射线诊断标准片
D.1 标准片与标准条文的关系标准片是尘肺诊断标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表达难以用文字表达的X射线影象学改变。故尘肺病各种X射线影象学改变的判定应以标准片为准,文字部分只是说明。
D.2 标准片的编制原则标准片编制的原则是小阴影密集度和形态表达准确,使用方便。
D.3 标准片的组成和内容标准片由7张组合片和16张全肺大片组成。组合片分别表达不同形态、大小的小阴影的密集度及不同部位的胸膜斑。小阴影的密集度按各级密集度的中点编制,即0/0、1/1、2/2、3/3。全肺大片主要示范尘肺病各期小阴影密集度和分布范围之间的关系及大阴影。
D.4 标准片的应用在阅读X射线胸片进行尘肺病诊断和分期时,尤其是在判定小阴影的形态和密集度时,必须和相应的组合标准片对照。
各期尘肺病全肺大片标准片是诊断分期的参照。
D.5 标准片的版权标准片版权归国家所有。
D.6 标准片的复制和发行标准片的复制和发行委托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负责,和标准片说明一并发行。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胸片X射线检查的技术要求
诊断尘肺病的X射线检查应使用高仟伏摄影技术。X射线高仟伏胸片摄影的设备及技术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
E.1 摄影器械设备E.1.1 X射线机
最高管电压输出值不低于125kV,功率不小于20kW。
E.1.2 X射线球管及窗口过滤
a) 旋转阳极;
b) 焦点不大于1.2mm;
c) 窗口总过滤2.5mm~3.5mm铝当量。
E.1.3 滤线栅
a) 栅密度不小于40线/cm;
b) 栅格比不小于10:1;
c) 栅焦距1.80m;
d) 规格与胶片匹配。
E.1.4 增感屏、暗盒
a) 一般使用中速增感屏;
增感屏无污点;
b) 增感屏分辨率不低于5线对/mm~6线对/mm;
c) 增感屏和胶片接触紧密;
d) 暗盒不漏光。
E.1.5 X射线胶片
a) 一般使用通用型(手显、机显)胶片,提倡应用适合胸部摄影的专用胶片;
b) 蓝色片基;
c) 本底灰雾Dmin0.20;
d) 规格:356mm×356mm(14”×14”)或356mm×432mm(14”×17”)。
E.1.6 电源
a) 电源应符合X射线机的额定要求;
b) X射线机需独立供电,不与动力电器共用电源;
c) 电源电压波动范围±10%。
E.2 摄影技术E.2.1 准备及体位要求
a) 被检查者应将胸壁紧贴摄影架,双脚自然分开,双臂内旋转,使肩胛骨尽量不和肺野重叠;
b) 焦-片距1.80m;
c) 调整球管位置,中心线在第六胸椎水平;
d) 曝光应在充分吸气后摒气状态时进行;
e) 以后前位胸片为常规检查,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需要可加侧位、斜位、体层摄影或CT检查等。
E.2.2 摄影条件
a) 根据X射线机的具体情况使用120kV~140kV进行胸部摄影;
b) 根据胸厚确定曝光量,一般使用2 mAs~8mAs,曝光时间不超过0.1s(秒)。
c) 摄影时应参考过去的胸片调整摄影条件。
E.3 暗室技术E.3.1 暗室必须符合工作要求
E.3.2 人工手洗
a) 原则上要求恒温定时,药液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显影时间3min~5min(分钟);
b) 定影要充分,流水冲洗要彻底;
c) 必须使用合格的专用安全灯;
d) 及时更换显、定影液。
E.4 自动洗片机为保证胸片质量,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自动洗片机,并严格按照自动洗片机要求的操作规程进行。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尘肺诊断读片要求
F.1 从事尘肺病诊断人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病(尘肺病)诊断医师资格考核并取得资质证书。
F.2 尘肺病诊断实行集体诊断的原则。有关程序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进行。
F.3 读片时应取坐位,观片灯的位置要适当,一般置于读片者眼前 25cm(利于观察小阴影)至50cm(利于观察全胸片)处。
F.4 读片时应按照胸片拍片时间先后顺序观察比较影象学的动态变化,仅有一张胸片不宜作出确诊。
F.5 读片时应参考标准片,一般应将需诊断的胸片放在灯箱中央,两旁放常用的标准片。
F.6 观片灯至少要有3联灯箱,最好有5联。观片灯最低亮度不低于3000CD,亮度均匀度(亮度差)小于15%。
F.7 读片室内应安静,无直接的其他光线照射到观片灯上,读片速度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但应在每1h(小时)至1.5h左右休息一次,以保持读片者视力和脑力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尘肺病晚期不能治好,其它 可以。
C臂机曝光报警时间设置依据
根据实验结果设置的安全时间。X射线的电离辐射,对人体是有损伤的,接触射线的时间越长,致病的危险性就越大,例如拍胸片、透视或者做CT等等。如果长时间的接触X射线,因为x射线的辐射剂量可以在身体内累积,所以就会大量的破坏人体的白细胞,使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机体而发生疾病,特别是胎儿和小孩对x射线非常敏感。所以,C臂机尽量减少x射线的曝光报警时间。
X光片和胸透一样吗
X光和胸透一样,都是利用X光成像原理,不过透视是对胸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影像检查,检查更为细致,但曝光时间长,接受的X射线更多;胸片是X射线穿过胸部,投影在胶片上而形成的,它图像清晰,曝光时间短,一般在临床上应用更多。您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做X光或者胸透检查。
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摄影的比较
数字影像与传统X线照像之对比
传统的X线摄影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最早、最普遍。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至今已100多年了,在医学影像领域CT、MRI、DSA超声等相继实现了图像的数字化,而在传统X线摄影上却是实现图像信息数字化最晚的。1983年日本富士公司首先推出了存储荧光体方式CR系统,领先进入临床应用,从而解决了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问题。1997年荷兰飞利浦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接数字X线摄影设备数字影像(DR)系统,为医学摄影全面实现图像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1 DR与传统X线影像的获取方式与比较
DR是完全以一种有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现的物理图案,数字影像的特点是:灰阶动态范围大、密度分辨率相对较高、线性好、层次丰富;可进行后期处理;辐射剂量小。而模拟影像(传统的X线影像)是一种直观的物理量来连续地、形象地表现出另一种物理特性的图案,它的特点是:连续、直观获取方便;图像表现具有概括性与实时动态获取等特点,但是,模拟影像重复性较差,一但成像无法改变或进行后期处理;灰阶动态范围小。
1.1 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不同探测方法的对比(见表Ⅰ) 表Ⅰ 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不同探测方法的对比
1.2 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成像比较见表Ⅱ
2 DR优于传统X线的临床应用
DR的诊断依据与传统X线平片基本一致,但数字化图像的后期处理明显扩展了诊断的范围。这是传统的屏胶体系 表Ⅱ 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成像的比较 胸部为DR最适合的部位。胸部组织密度差异大,不同的后期处理,更有利于发现病变,特别是纵隔心影后隔下肋重叠部位的病变。DR明显扩大了常规胸片不能涵盖的范围。特别是胸部体检,快速、清晰、准确。
头颈部及骨关节成像DR根据X线吸收率不同,对所获影像解剖结构,用不同的窗宽窗位观察,不仅可以很好地观察到骨质的细微结构,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头颈部组织,鼻咽部和气管组织,关节部位可以观察骨质改变,经过处理还可以看到关节软骨,以及肌腱、韧带、关节囊、皮下脂肪及皮肤软组织的改变。通过局部放大处理,更好的观察结构细节。
能量减影是DR在胸部检查中的一种高级应用,可在200 ms的时间间隔内连续采集高能信号和低能信号,一次曝光就可获得三种胸部图像:标准胸片像;移去肋骨的肺组织像,胸部肋骨像。其特点是:使肺组织的小结节得到很好的显示;有利于观察气管支气管的解剖变异;提高肺血管疾病的诊断;提高气胸的诊断效果;有利于观察肋骨病变等。
对腹部的游离气体、肠管梗阻、尿路结石钙化等病变,通过后期处理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增加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能力,对腹部脏器的造影检查,同样可以提高对微细结构的分辨力。
3 DR优于传统X线的主要特性
提高了图像质量,并显著地降低了曝光条件,如胸部后前位,一般采用120 kV,200 mA,20 ms~29 ms,4 mAs~5 mAs之间,明显低于CEC制定的标准。同时动态范围提高了40倍以上。
成像速度快,采集时间10 ms以下,常规照片成像时间仅为5 s,放射技师即刻在屏幕上观察图像。数秒即可传送至后期处理工作站。根据需要打印激光胶片。
能量减影使人们第一次在普通X线片上将骨组织和心肺组织分开,对肺部小结节的特异性诊断有很大的提高,对骨科创伤(比如骨折)和肿瘤的鉴别诊断同样有很大帮助,能量减影将是放射科检查的常规手段之一。
因为采用数字化采集方式,具备了强大的后期处理能力,为医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最佳的数字平台,由于兼顾了图像质量和网络传递的要求。拥有标准的DICOM传输/存储/打印,使连接RIS与HIS非常方便。
有效解决了图像的存档管理与传输,采用光盘刻录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放射科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的流通量。
总之,DR带给我们的是:高的DQE、大的宽容度、低的曝光剂量、高的分辨力、快的X线转换效率,减轻了放射技术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今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为医学影像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