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諡号忠。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基本介绍
本名:高适别称:高常侍字号:达夫、仲武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渤海蓨出生时间:704年去世时间:765年主要作品:《高常侍集》主要成就:边塞诗创作官职: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爵位:渤海县候 人物生平,文学成就,作品内容,代表作品,诗歌风格,历史评价,后世影响,史书记载,后世纪念,人物生平
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高适唐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扬州出现的的讲述高适故事连环画之一唐朝至德三年(758年),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文学成就
作品内容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适诗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代表作品
铜雀妓 塞下曲 蓟门行五首 东平留赠狄司马 过卢明府有赠 效古赠崔二 别董大二首 钜鹿赠李少府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封丘作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燕歌行 寄孟五少府 苦雨寄房四昆季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屠之作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酬司空璲少府 酬李少府 酬裴秀才 酬陆少府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酬马八效古见赠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酬庞十兵曹诗歌风格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岑参诗选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高适以古之大将军自诩,可见胸中豪气端的千钧。他纵酒驰猎,狂狷之处不亚李白,其所赋名篇《别董大》足以见其风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第一次赴塞,乃河北节度使张守珪镇御的东北边防地段。北邻突厥,东北邻契丹与奚。唐筑居庸险隘以阻突厥,建营州以镇驭奚与契丹。他的这段边塞生活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如《营州歌》: 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初至塞上,对张守珪曾寄予极大希望,其所赋《蓟门行》即借戍卒之口表现了这一主题: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诗人还凭借想像,展现了边防战士奋勇杀敌的壮烈画面: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高适的名篇《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就是为庆祝前方胜利而写作的: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
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若云屯。
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
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高适第二次赴塞,所咏不限于河西战场,对于更为辽远的西部边塞——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西域局势也很关切。高适本人固然未尝亲履西域,但同他相过往的朋友中却不乏其人。在其所赋赠别诗中反映了他的关切之情,如《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 另一首题为《送裴别将之安西》的五律,风格也与此类似: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酉。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