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立国之本是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供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 ... 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 ... 思想)是立国之本
什么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什么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由之路、强国之路、活力源泉
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什么 20分
答案:四项基本原则
解析:
2007年10月21日,中国 ... 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 ,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表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 ... 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要注意,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什么是立国之本
有三种回答:
(一)政治的立国之本
按18大新 ... 的提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 ... 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同时要注意把所谓立国之本放在宽广的语言环境中,避免单打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二)社会发展的立国之本
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是立国之本。历来有主要领导人就此作出的阐述。
应该看到,教育是立国之本,基础科学、中小学教育必须加以重视,这不只是为了今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明天。-《邓 颖 超文集》355页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 温 嘉 宝(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 工作报告 温(二○○七年三月五日)》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全面繁荣和进步,教育是基石,科技是关键。—《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温(二○○七年五月十五日)》
(三)总体的立国之本
国家三大要素——土地、人民、 ... ,此三大要素必须同时存在。其中土地是被动要素, ... 的能动性极为有限,人民居于最活跃地位,因此说人民是立国之本。由此派生出其它提法,如民生是立国之本。
如果是考试答卷,(一)能得分。必须可到它的语义、语境侷限性,以及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属性。30多年争议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拿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历史唯物主义中观念究竟应该居于什么地位,能不能拿精神创造精神、精神创造物质,为什么中国古人说的国本、本固邦宁多指农业。
我国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党的立国之本是什么?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的立国之本
中国网 china 时间: 2011-05-28 发表评论>>
1981年7月18日, ... 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一位是饱经忧患的 ... 领导人,一位是写了20多年社评的政论家,两人坦诚地交谈,话题广泛而不乏尖锐。 ... 问:现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有多少种?查良镛列举了多种,但仍难以说全。 ... 说:总有100多种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 ... 。
这是我们看到的 ... 关于根据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较早论述。实际上, ...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要早得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则经历了更为复杂的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3日, ... 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主题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讲话一开始, ... 就指出:“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他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 ...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著名的讲话,后来被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 为什么从解放思想入手撬动历史转折?这篇讲话经历了怎样的酝酿过程?它又是如何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宣告了新时期的到来呢?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走入了死胡同。政治动乱,思想、体制僵化,人民生活改善缓慢,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 本人也经历了政治上的大起大落。这一切使得 ... 不得不对严峻的现实进行反思。复出后不久,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追问: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这样的疑问在 ... 这一时期的文稿中随处可见。一个个沉重的问号下, ... 反复追问著同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带着这样的思考,1978年9月13日到20日,访问朝鲜归来的 ... 特意到了东北。他考察了大庆、鞍钢两个企业,但更多的时间是他自己在谈,不知疲倦地谈,谈那些他思虑已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话。他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在东北视察期间, ... 先后发表了六次谈话,9月16日他听取 ... 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的谈话后来收入了《 ... 文选》。在这篇不到两千字的谈话中,他连续用了11个问号。可见他那时就在考虑: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东北的广大干部也正是从 ... 的谈话中,慢慢明白了,社会主义首先要搞生产,要搞经济建设。
正是根据 ... 的这次谈话和他的建议,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实现这样的转移谈何容易。
此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正在全国展开。由此引起了长达数月之久的争论。常识问题都需要争论,可见思想僵......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