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黄河

时间:2023-04-24 17:44:26编辑:奇闻君
形成原因

黄河泛滥

废黄河又名淤黄河,也名黄河故道。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从汉代起,就有人工开凿的沟渠沟通黄河和淮河流域。随着黄河中上游农业开发、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的进行,黄土高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黄河下游含沙量与日俱增、河床不断增高。人为的开堤泄流使得黄河洪水时而侵袭到淮河流域和淮河支流泗水流域。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堤决开,河水经鲁西南金乡县由泗入淮。金明昌五年(1194)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经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黄河侵泗夺淮之变。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徙入海后,从河南省铜瓦厢起,经鲁西南、皖西北达江苏的旧河道干涸,成为废黄河。故又称咸丰故道。

民国27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南大堤,黄水再一次沿颍河、涡河南下,至正阳关以下入淮河,造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堆积泥沙100亿吨,直到民国36年黄河才涉迁回到山东省入海。

河道走向

废黄河位置直流向

废黄河西起河南省兰考县山义寨和东坝头(古铜瓦厢),向东经山东、安徽和江苏,于响水县套子口入海。经4省20个县市,全长728.3公里,其中江苏境内长515.3公里。

黄河故道水系位于黄河右岸,在省境主要分布在商丘地区东北部,由黄菜河、贺李河、扬河和故道本身等10条河道组成。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约有1700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左右。南宋光宗(1194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夺泗的611年间,故道为黄河的主流。

黄河故道又称咸丰故道,发源于兰考县,流经民权、商丘、虞城入安徽砀山。河南省境内面积626平方公里,长156公里,流域平均宽度为9公里。

故黄河自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六月,黄河从李固渡(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沙店集南3华里)决口流经砀山县。至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十九日,黄河从兰阴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黄河改道北徒,不再流经砀山县,原砀境内黄河成为废河(即故黄河)。

故黄河自砀山县西北部下河陈庄村西入境,经姜庵、张楼、后岳庄、果园场、大徐庄、穆李庄、汤庄、蒋屯、蔺屯、园艺场、杨李庄,至高寨村入大沙河,出境达南四湖。县境内河道长46.60公里,流域面积277.80平方公里。支流有中心沟、套里沟、九里沟、程黄沟、堤北河、堤南河、窦集沟、李寨沟。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北流,原流经县境北部的河道淤废。由于原黄河沉积特盛,又受两岸人工堤的约束,黄河故道成了高出地面的平原,一般比堤外平原高5—9米,河道中心至大堤两侧宽2—6公里。黄河改道北徙后,故道平原以轻度剥蚀为主。

废黄河由岳李西流入萧县,至刘土楼东北流入铜山县,是淮河与沂、沭、泗河水系的分水岭,在萧县境内长48公里,集水面积181.2平方公里。黄河故道由于高出地面,仅能排滩地之水。沦陷前,故黄河南堤在严公沟决口,滩地北部之水,由此漫流堤南,致使利民沟两岸及岱湖所有农田,受到严重洪涝灾害,有的颗粒无收,1949年冬,治理桂公沟并堵复阎公堤。1975年12月挑挖故黄河蓄水工程,1977年5月完成,长15公里,投资45.7万元,设计灌溉6万亩。沿岸建大小抽水站7处,在三大家村北建控制闸一座,以变害为利。

但由于废黄河南界线(故堤)未能封闭,黄水南下,造成闸、黄、龙、岱等河水系混乱,影响对4条河道的全面规划,根据淮委规划及1953年以来萧、铜两县多次协议,确定闸河西堤以东径流入闸河,山水不西流,黄河高滩径流不南下;半步店以南来水入龙河;半步店北以北来水入岱河。目前,尚存在闸、黄水系混乱的问题,若边界滩水南下,势必影响闸西大堤和岱湖洼地区的安全。

江苏段从丰县二坝(古称邵家口坝)起,经徐州、淮阴二市区及其所属丰县、铜山、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等县和盐城市阜宁、滨海、响水等三县,入黄海,长496公里,堤内滩地面积1316平方公里。杨庄以西两侧堤距2~10公里,河槽宽100米左右,滩地宽阔。建国后利用滩地径流筑成梁寨、庆安、袁圩等平原水库,灌溉面积20万亩,营建果园多处,成为省内果品主要产地。杨庄以下堤距2~4公里。整修杨庄活动坝,修建护岸保滩工程,整治中山河,河宽60~600米,堤高6~8米,泄水量300立方米/秒,排涝面积422平方公里。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后,故道称为废黄河。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古铜瓦厢),穿山东、安徽省境,于丰县二坝进入江苏省,流经徐州市区、铜山、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淮安、涟水、阜宁、滨海,至套子口入海,全长728.3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515.3公里;流域面积4291平方公里,其中江苏境内1720平方公里。废黄河江苏境内两岸堤距3~5公里,原河床已高出两侧地面4~6米,外水不能进入,仅汇集原河床范围径流,成为独立水系,是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全河上下并不贯通。江苏二坝以上长213公里为上段,汇河段内豫、鲁、皖三省2571平方公里来水,经丰县大沙河排入昭阳湖(南四湖)。二坝至淮阴杨庄长329.3公里为中段,河段内集水面积1189平方公里,分别由丁万河分洪入不牢河、白马河分洪入房亭河、张福河分洪入洪泽湖。废黄河至淮阴杨庄与中运河、淮沭新河交会。杨庄至套子口为下段,长186公里,流域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七套以下河道基本淤塞,民国23年(1934年)另辟新河于套子口入海,称中山河,长20余公里。

河道特征

根据水系和地势废黄河可分为三段。丰县二坝以上为上段,二坝至淮阴杨庄为中段,杨庄至套子口为下段。上段在河南、安徽境内,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上游陡下游缓,平均坡降1/6000~1/7000。故道地形起伏,岗洼相向,旱、涝、风砂并存,加上土质分布不一。

中段和下段在江苏境内,中段长329.3公里,下段长186公里,两岸堤距3~5公里,最宽达11公里,最窄处仅70米。地势高亢,坡降陡,二坝地面高程49米,东部仅4米左右。河槽弯曲,素有“十里黄河九里弯,弯弯都是黄河滩”。土质为粉沙土,易吹动、易冲刷。中段河槽宽窄不一,小水归槽,大水漫滩行洪。

河道上段,故道大堤堤距为10~25公里,因河道变迁频繁,地形复杂,淤积严重,故道地面高于堤外数米。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比降1/5000~1/7000,流域内土壤以轻壤土和沙土为主,部分为重壤土和淤土,由于地形较高,土层底部多沙,土壤渗透强,涝碱灾害轻,宜农作。流域分属红卫河和南四湖两水系,大部分为坡河形式。该水系主要有黄菜河、贺李河、扬河、黄河故道等。

1987年下段河道现状:河底高程6.8~-1.2米,河底宽20~120米,堤距220~4000米。左岸堤防155.9公里,堤顶高程18.85~6米,堤顶宽10多米,堤坡迎水1∶1~1∶3、背水1∶3。右岸堤防156.85公里,堤顶高程19.91~5米,堤顶宽6米,堤坡迎水1∶1~1∶3、背水1∶2~1∶3。部分滩地较高,超过洪水位处无堤防。沿线并建有引水闸和抽水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床极不稳定,滩岸冲刷倒塌严重,以致部分河段河滩不分,滩堤不分,实际最大泄洪能力只有300立方米每秒左右。

黄菜河,为历史上的泓治故道,在东乐城河上游,位于兰考县东北部,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471平方公里,耕地54万多亩。其支流有军程河、四茨河、吴信庄沟等9条。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1/3700,河床为宽浅坡河,时宽时窄,宽的达400米,窄的只有100米,河床深1~3米,两岸无堤。1958年修建兰考三义寨闸引黄后,上游被一、二蓄水区占用,下游为山东干渠拦截和占用,淤积严重,河形淹没,排水能力低,内水无法排除,涝碱较严重。

贺李河,位于兰考、民权北部,与黄菜河同属乐城河支流,省境流域面积217平方公里,耕地20多万亩,地形由西向东倾,高差约5米,平均坡度1/6000~1/7000。因受黄泛影响,流域内岗洼相间,形成中游低洼,下游较高的地形特点,低洼区有一定的内涝灾害,但下游滩地以下,地形降低很多,故排水尚为顺利。

扬河位,于民权县北部,耕地45万多亩,较大的支流有小堤河、安堂沟等。流域地形由西向东倾,地表比降为1/6000~1/10000,地形平坦,中下游地区因受黄泛影响,形成多为狭长带状坡洼,成为自然排水系统。

大沙河,废黄河北分叉,1851年黄河北堤在河南(今安徽)砀山县蟠龙集溃决,洪流冲泄形成一条沙质“地上河”泛道(原黄河分洪道)。从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入昭阳湖,全长61公里,其中丰县境内28公里,沛县境内33公里。

河道治理

民国22年(1933年),江苏境内疏浚了张福河。次年冬,又征集苏北12个县民力20万人,疏浚自杨庄至套子口的废黄河下段,从七套另辟新河20余公里入海称中山河,设计流量500立方米每秒,分两期施工,于民国25年5月底竣工,未按设计标准完成,仅能通过300立方米每秒。民国24年冬到26年6月,建成杨庄活动坝工程。

建国后,立即修复杨庄闸(活动坝),对险工险段进行整修,并根据废黄河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段开发治理。

1963年桃汛、伏汛期间,徐州段决口66处,即进行培修堵复。1964~1967年夏,铜山、睢宁两县整修缺口、险工段长8170米,堤顶加复至高程37~39米,超过1963年洪水位2.4~3米,顶宽10米。60年代以后,徐州专区结合梯级河网建设,多次局部开挖中泓。70年代,对废黄河提出“就地拦蓄,固沙防冲,建库防洪,留有出路,灌溉兴利,发展生产”的治理原则。在废黄河沿线规划兴建周庄、丁楼、李庄、程头、温庄、峰山、庆安等7个梯级控制,便于引调水源,蓄水补水,除峰山外,其余于1985年前均已建成,可调蓄洪水4000万立方米。丰县、铜山、睢宁3县从1984年冬开始,按照行洪、排水、蓄水、调水的要求,开挖中泓,整理滩地,达到20年一遇洪水不漫滩,超频率洪水浸滩容蓄,控制分洪泄量。中泓底宽50~100米,堤内脚间距150~200米。

废黄河贯穿徐州市区6公里,河底较上下游低,形成常年不涸的带形水库。为了防洪安全,除重点加固、清除障碍、扩建桥梁外,1984年又兴办丁万河分洪工程,设计分洪流量50~80立方米每秒。自废黄河中泓丁楼开始,向东平地开河2.5公里,经过大弧山水库,扩浚万寨河,下入不牢河,全长12.4公里,建成3个梯级控制。经过几年治理,在该段废黄河两侧建有中小型水库14座,即庆安、崔贺庄、白马湖、袁圩、清水畔、吴湾、夏洪、水口、杨洼、大坝湖、六堡、大龙口、胡集、王月铺等,蓄水1.6亿立方米。除拦蓄滩地水外,并能利用王山、古邳抽水站,翻引微山湖、骆马湖水灌溉滩地和两岸农田,同时发展果林业。

在1975年徐洪河规划中,对废黄河洪水处理的安排,徐州以上选用郑集河分洪方案,向微山湖分洪。徐州以下至袁圩水库之间,分两段处理:一为白马湖分洪,做了部分工程;一为魏工分洪,至1987年尚未实施。

淮阴杨庄以上,1974年建瑶河闸后,打开了废黄河经张福河分流入洪泽湖的通道。

淮阴杨庄以下河段,按设计行洪500立方米每秒的标准,已得到初步治理,加固堤防,建丁坝、砖石护坡、埽工护岸等措施。1953~1981年,共修建丁坝16处,砖石护坡8处(全长6.47公里)。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废黄河已由单纯的行洪河道,逐步开发利用。1960年2月,中山河口建滨海闸1座,挡御海潮,又可蓄水灌溉,上有杨庄闸控制泄洪,既可分洪,又可引水灌溉。

1986年11月《江苏省淮河流域修订规划》中提出,杨庄以下废黄河排洪能力只占现有入江、入海总泄量的2%左右,因地势高,险工多,土质沙,河道弯曲,河床冲淤多变,极不稳定,扩大泄量在技术上、经济上都不可行,只能作排灌河道,不再行洪。

滩地治理

废黄河上段,特别是河南省境内,利用故道蓄水后,使河槽大量淤积,降低了河道排水能力,加剧了堤外盐碱地发展。黄河故道各水系分布区,是旱、涝、碱、砂并存的地区,历史上灾害是以干旱和风砂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植树造林固沙,取得一定效果。1958年后,由于引黄的影响,引起河道淤积和自然流势的阻塞,加上林区受到破坏,风沙又渐趋严重,内涝、盐碱、风砂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现经进一步的治理,涝碱有所减轻。

江苏境内的废黄河西起丰县二坝,东入黄海,长515.3公里。杨庄以上,泄水经瑶河闸入张福河进洪泽湖;杨庄以下,经滨海闸入海。堤距平均宽3公里,最宽处达11公里,最窄处在徐州市区,仅70~100米,是一狭长地带,总面积1720平方公里,耕地107万亩。河滩高出两岸地面3~5米,有些地段达8米,是一条悬河,自成一个独立水系。

废黄河滩地原有水利基础很差。杨庄以上长达300多公里的废黄河,仅有张福河一个出口,排水出路小,河槽内筑堤围田,缩狭河槽,阻碍排水。滩地土质沙,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入海输沙量达479万吨,最大的1963年达977万吨,严重削弱了河道的输水能力。废黄河滩地用水主要靠外来水补给,由于地势高亢,提水困难,加之沙性土,蓄水保水能力差,经常受旱,不仅灌溉无保证,人畜饮水也很困难。

70年代,根据废黄河滩地具体情况,采取分段开发治理。治理标准:徐州市以上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确保徐州市及工矿、铁路交通的安全;徐州市以下至杨庄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杨庄至竹林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并考虑渠北地区排入废黄河的涝水;竹林以下废黄河按五至十年排涝标准。按“洪涝沙旱碱兼治,分段治理,梯级控制,水土保持,固沙防冲,疏浚中泓,处理险工,加固堤防,增辟洪水出路,结合增加灌溉水源,确保防洪安全,综合整治”的原则进行治理。

经过治理,徐州市以上段排水利用丁楼控制建成万寨河分洪道入不牢河。丰县、铜山、睢宁、宿迁、泗阳、淮阴等县,按照行洪、排水、蓄水、调水的要求,结合梯级河网建设,开挖中泓,一般中泓底宽50~100米,堤内脚间距150~200米。杨庄以下废黄河一般情况,主要排泄东段滩地286平方公里涝水和渠北抽排入废黄河的涝水。淤黄河(七套以下原废黄河),排水面积190平方公里,自七套改道由中山河入海后,独立自成体系,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建了挡潮闸,自排入海。

废黄河滩地原有易涝农田60万亩,到1987年已治理56万亩,达到五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40万亩(其中十年一遇以上11万亩),占71%,三至五年一遇排涝标准的有16万亩,还有4万亩易涝农田尚未治理。

1958年,在砀单公路坝建七孔闸一座,每孔净宽3米,在张庵建栏河坝一条。1962年汛期,砀单公路坝、张庵坝均被冲跨。1976年2月,在砀单公路坝以上按蓄水标准(上宽110米,底宽50米,边坡1:6,深5米)开挖1公里。是年冬,按蓄水标准(上宽150米,底宽100米,深3-4米)开挖蔺屯至杨庄段长14.89公里,完成土方564.60万立方米。1978年10月,建后岳庄闸,1982年底竣工。

水库

故黄河蓄水工程

自黄河改道北徙后,留下了高于堤外地面5到9公尺,宽4到10公里的故道高地带,每当暴雨,径流下溢,造成洪汛,旱时则无水灌溉。为了解决洪旱灾害,1975年12月,动工兴建故黄河蓄水工程,全县动员29.5万人。1976年春,民工增加到35万人,同年5月竣工。

故黄河蓄水工程由两个单元组成,在故道上端以新庄水库为中心,分别配以闸坝、溢洪道和三座电灌站。全长14.5公里,河底宽220米,边坡1∶5公尺。该工程为中型均质土坝,位于黄口、新庄、杨楼境内,控制来水面积188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为3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0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200万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除涝标准为五年一遇,灌溉蓄水位42.5公尺。坝顶高程达到45米,最大坝高3.3公尺,坝顶宽10公尺,坝长4100公尺。采用粘土铺盖,斜墙防渗,下源坝址贴坡排水。溢洪道设计流量为175m3/秒,控制闸四孔,每孔4米。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实际达到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2.5万亩,其中稳产高产为2万亩。工程投资为45.7万元,目前,水面养鱼,两岸植树,并备有机帆船、小木船6只,供捕捞与管理之用,1976年至1981年,先后在陈庄、巩楼、老杜庄建设165千瓦电力排灌站3座。

故黄河蓄水工程是在无设计无论证的情况下兴建的,1978年由沈济椿、纵丰田重补设计资料上报省水利厅。

新庄水库

系中型水库,建于1959年4月,由萧县水利局邵长华、张西民负责施工,同年12月竣工,完成投资7.7万元。该水库位于本县西北部新庄镇境内,是一引黄平原水库。控制范围:西自砀山县二坝,东至新庄北引黄沟口,南北以黄河故堤为界,流域全长23公里,宽8.5公里,自然比降约万分之一,水库集水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本县面积53平方公里,砀山县及江苏丰县27平方公里)。水库自1959年冬建成以后,又先后兴建水库挡水大坝(长3400公尺)、小庄进水闸(单孔,孔阔4公尺)放水涵洞、引黄沟、小庄灌溉站(装机2×55千瓦)等项工程。该水库由于引黄控制工程和配套工程标准低,防洪和灌溉效益均未达到设计标准,原设计防洪保护能力为百年一遇,相应最高蓄水位45.35米,库容2100万立方米。目前,因泄洪设施和挡水大坝标准低,最高蓄洪水位只能达43米(库容1460万立方米),仅能抗御十年一遇洪水,原设计正常蓄水位44.75米(相应库容1800万立方米),死水位40.35米(相当死库容3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效益2万亩,保证率70%,因土坝及引黄标准过低,控制蓄水位仅41.80米(相应库容860万立米),灌溉面积仅6000—8000亩,为设计灌溉效益的30%。该工程在“大跃进”时期所建,未经设计论证仓促施工,至1976年方由萧县水利局崔永俊重补设计资料。

清水畔水库,位于江苏省睢宁县姚集镇北约6公里、废黄河北堤下,北面是蛟龙山和花山,南面是天井山和马山。清水畔水库集水面积2.58平方千米,属中小型水库。设计洪水位28.0米,相应库容573.47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为30.0米,总库容827.0万立方,汛限水位27.5米,相应库容511万立方米。水库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白马湖水库,位于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境内的白马河上游的发源处,湖水通过沈桥闸可以直泄白马河,白马河连接房亭河、大运河。白马湖北依沈桥村的耙山,东连牛蹄山,南接岳山,西至沈桥村的南北大坝。1979年10月筑堤建库,水库面积12.8平方公里。

废黄河

庆安水库,位于睢宁县城以北20公里,从运河和古黄河引入水,建于1958年,庆安、古邳、姚集、魏集等镇受益。1970年代末以后,又对进行了多次加固改造,护堤全长13.1公里,正常水位面积11.5平方公里,最高蓄水量达6900万立方。

废黄河

崔贺庄水库,兴建于19 7 2年12月,于19 7 5年5月 建成,总库容3 36 4 万m 3,洪水标准50 年一遇设计水位34 . 55 in ,兴利水位33. 5 m ,为以滞洪、分洪为主,结合蓄水灌溉的中型山前平原水库。库区位于废黄河北堤下,东临马集山、大黑山。灌溉

陈庄电灌站

位于刘套,引用废黄河水源,于1976年12月筹建,1978年10月竣工。一级提水,扬程1.85米,设计流量为1.6m3/秒,装机设计为4台,220千瓦,实装JO3280—6型3台,165千瓦,水泵型号为16丰产50,设计受益面积1.5万亩,1981年灌溉面积2万亩。

2.老杜庄电灌站

位于郝集乡,利用故黄河水源,1979年2月动工,当年12月完成,扬程7米,设计流量为1.6m3/秒,装机JO3280—6型3台,共165千瓦,水泵型号为16丰产50。一级提水,设计受益面积1.2万亩。

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从苏皖交界处的丰县二坝起,流经丰县、铜山、市区和睢宁,继续东流入黄海,全长173公里,其中丰县境内26.5公里,铜山区境内56.3公里,市区20.7公里,睢宁县境内69.5公里;原黄河分洪道称大沙河,从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入昭阳湖,全长61公里,其中丰县境内28公里,沛县境内33公里。

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冲积形成的河滩。徐州作为沿线流经的重要区域,境内黄河故道总长234公里,沿线区域土地总面积405万亩,总人口154万余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治淮工程到近年来的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届党委、政府和沿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沿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开发效益明显提高,黄河故道开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沿线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村庄面貌仍然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是徐州历史上的一条“贫困带”。

黄河故道县区段沿线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近1/6,GDP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仅占全市的1/8和1/20,沿线地区集中了全市1/3的经济薄弱村和近1/4的贫困人口。据统计,沿线有115个经济薄弱村、22万多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2%和25%;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中山河闸高清大图

一称淤黄河,或称故黄河、黄河故道。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民权县、商丘市北,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云梯关,由陶湾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一条黄河故道。这条故道绝大部分是干涸的,只在淮安市以东(淮安的古淮河生态公园里有一段废黄河景)承接小部分洪泽湖排水,又称中山河。废黄河是一道高出地面几米的分水岭,将古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与沂沭泗两个水系。

上一篇:金积堡

下一篇:项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