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反映“甘露之变”的政治斗争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写斗争历程。当时,京城里的禁卫军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可以挟制天子,控制朝廷,甚至谋害天子,拥立天子,排斥朝臣。文宗受不了这种控制,要除去宦官。其实,宦官的权力在于掌握禁卫军。从《韩碑》看,裴度出征淮西,请罢宦官监军。文宗可以夺去宦官首领王承恩的权,那末依靠像裴度那样有威望的大臣,逐步废除宦官统率禁卫军的制度,摆脱宦官的控制,并非不可能。文宗依靠李训、郑注来除去宦官,李训又猜忌郑注,把他调到凤翔,又怕他成功,要独自除去宦官,他依靠手下人招募的武力,来同宦官所统率的禁卫军斗,是一定要失败的。两首诗中,作者都对相关人物的指责与批评,他指责李训、郑注,“自取屈耗诛”;尤其是指责李训,“直是灭蓬符”,使不少人无辜被杀,这样的指责是符合实际的。他也批评文宗,“今非乏老成”,为什么不与老成持重的人谋划。“始悔用庞萌”,文宗有没有悔恨,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用人不当,这样的批评还是恰当的。更重要的,是对宦官的指斥,“清君侧”,指宦官仇士良等是坏人;“衔冤”、“吞声”,指仇士良的滥杀无辜;“凶徒”更是深加斥责。对于“甘露之变”,李商隐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激烈地抨击宦官,这在同时的诗人中还没有可以跟他比的。这三首是商隐表示他的政治态度的重要作品。
历代评价《蔡宽夫诗话》:义山诗集载《有感》篇而无题,自注云:“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其中有“如何本初辈、自取屈氂诛”,又“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之语。按李训、郑注作乱,实以冬至日,是年岁在乙卯,则足诗盖为训、注作也。唐小说记此事,谓之《乙卯记》,大抵不敢显斥之云。
《唐诗归》:钟云:郑重流走。钟云:风切时事诗,典重有体。从老杜《伤春》等作得来。
《答万季野问》:义山初时亦学少陵,如《有感》五言二长韵可见矣。到后来力能自立,乃别止《楚辞》一路,如《重有感》七律,亦为“甘露之变”而作,而体格迥殊也。
《载酒园诗话》:此作正纪甘露之变耳。“丹陛犹敷奏”,是韩约报甘露降石榴枝上。“彤庭歘战争”,是幕中兵见,仇士良仓皇捧乘舆入,召刘泰伦、魏仲卿帅禁兵击杀朝士。“临危对卢植”,是士良以王涯手状上呈。召郑覃、令狐楚示之。“始悔用庞萌”,是暗指训、注。“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是军政皆归于两中尉,百官入朝,至露刃夹道。“仓皇五色棒,掩遏一阳生”、乃引魏武为洛阳北部尉,杀蹇硕叔父事。又曰“古有清君侧……宁吞欲绝声”,伤涯、悚、元舆辈谋之不善,而又重惜其怨冤也。“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尤见举朝敛手,莫敢正言,慨叹无尽。
《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用意精严,立论婉挚,少陵“诗史”又何加焉!
《唐诗别裁》:为甘露之变时作。前一首恨李训、郑注之浅谋,后一首咎文宗之误任非人也。
《五七言今体诗钞》:长律唯义山犹欲学杜,然但摹其句格,不得其一气喷薄、顿挫精神、纵横变化处。《有感二首》,世所共推,然唯“古有清君侧”以下八句佳,其余叙事殊乏步骤。
《石园诗话》:李义山《有感》云:“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素心虽非易,此举太无名。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于甘露之变,感愤激烈,不同于众论。
据史载,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乙卯)十一月,唐文宗与宰相李训、风翔节度使郑注共谋诛灭宦官。这一月二十一日,李训让人诈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想诱宦官仇士良等前去验看,趁机加以诛杀。仇至,发觉有伏兵,逃回殿上,劫持文宗入宫,并派禁军大肆捕杀朝官。除李训被杀外,连未曾与谋的宰相王涯、贾鍊、舒元舆等也被灭族。长安有些街坊和人家被劫掠一空。郑注也被仇士良密令斩于凤翔。史称“甘露之变”。从此朝政大权进一步归于宦官,文宗更处处受挟制。事见两《唐书》李训、郑注、王涯等人的传及《通鉴·大和九年》。此诗成于公元836年(开成元年丙辰)。[1]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
[1] 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