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特点
一、螳螂的种类和特征
二、螳螂的寿命繁衍
喜欢同类相残的10种动物之一螳螂是雌雄异体昆虫。小时候看动画片黑猫警长的时候,对雌性螳螂在交配中吃掉雄性螳螂的情节记忆深刻,其实雌性螳螂在交配时不是一定会吃掉雄性螳螂,只有在雌性螳螂饿的情况下,才会吃掉雄性螳螂以补充营养。
一般情况下交配成功后,雄性螳螂会物色新的交配对象,雌性螳螂则会找适合的树枝或者墙角产卵,为了保障后代良好发育生存,还会用用泡沫状物质把卵块尽可能包起来,这样螳螂卵能保持在一定湿度环境,螳螂一般秋天产卵后就会死去,小螳螂会在来年春明花开时候孵出,螳螂只有不到一年短短生命。
三、螳螂中的异类
螳螂的异类要属的要属非洲的绿巨螳螂,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非洲的绿巨螳螂非常很凶猛,非常饥饿的时候,还能捕食鸟类和蛇,是一种打破俗语的存在和一般人对螳螂的认知的存在。绿巨螳螂被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螳螂。
虽然绿巨螳螂本身并没有毒液,但它的杀伤力一点也不比拥有毒液的昆虫差,在昆虫界绿巨螳螂没有敌手,它的生命力很顽强,绿巨螳螂刚刚孵化出来就已经有独立生存能力,能够捕食食物养活自己。
螳螂的特点
螳螂的特点主要有:
1、外形特征
螳螂的身体为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
2、分布范围特点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3、生物学特性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不同种类螳螂的寿命、蜕皮次数、对食物的要求、繁殖难度都不同。相对于本地种类,产自异乡的种类养起来更费劲。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东南亚都有出产的弧纹螳,温度则不能超过30℃,不然要暴毙。繁殖难度以弧纹螳为例,蜕皮次数为雄性6次、雌性8次,成熟节奏不一。
要想让一对同代的螳螂成功繁殖,必须通过控温等手段调节它们的生长节奏。关于繁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交配前喂饱雌螳螂。不少种类的雌性会在交配后吃掉雄性,有时只能全程观察,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把它们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