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7年,重大工程领域拿了多少国家科技进步奖?谁是佼佼者
国家科技进步奖设一、二两个奖励等级。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授奖等级根据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总体技术水平、已获经济或者社会效益、潜在应用前景、转化推广程度、对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时,对不同项目类型,各有侧重。(1)技术开发类项目一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二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技术开发类项目应突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行业技术跨越的促进作用以及创造的经济效益。(2)社会公益项目一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二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社会公益类项目应突出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在本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情况以及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对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的作用。(3)国家安全项目一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很大,总体技术超过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效果十分突出,取得重大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作用。二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效果突出,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有较大作用。国家安全类项目应突出研究开发的难度、技术创新程度、总体技术水平、战略重要性以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所起的重大作用。(4)重大工程项目一等奖项目: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二等奖项目: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谁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谁
2000年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李振声(1931.2.25—),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1916.6.13—2013.6.20),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光宪(1920.11.7—),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1929.4.8—),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1920.11.15—2014.11.10),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张存浩(1928.2—),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 (1918.8.3—),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 于敏(1926.6.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定义】
一般认为,高科技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须进行产业化,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并且高科技无国界!需要全球高科技产业联合应对人类共同的命运问题!
●高科技的“高”,是相对于常规技术和传统技术说的,因此它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带有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性质。今天的高科技,将成为明天的常规科技和传统科技。有人估计,今天人们利用的技术和知识,50-60年后就只剩下1%了,99%将过时。
●从世界各国高科技的发展来看,高科技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新技术群。这个群体的各种成分,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同时,由于高科技是与高技术产业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它又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并且受到市场的大力推动。
●除此之外,高科技也不同于般科技意义上的所谓“经验的积累”。它不是什么积累起来的经验,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而产生的科技。
●高科技并不神秘,高科技其实就在你身边。高科技以人为本,高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展现。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浪潮冲击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冲击这,震撼着每个人的心。高科技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关注高科技。
●科学技术概念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分类】
●现代科技
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的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得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本杰明·富兰克林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它的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面。
●生命科学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命科学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人类进入空间,在那里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无限的空间资源,定居、旅游,以致建立起空间文明,这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将依赖于空间技术的进步。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卫星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勘测和空间科学、军事应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效益和作用。
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发和应用空间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发现影响深远。
维尔纳·冯·西门子(1816-1892)德国工程学家、企业家、电动机、发电机、有轨电车和指南针式电报机的发明人,改进过海底电缆,提出平炉炼钢法,革新了炼钢工艺,西门子公司创始人。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一电子。
富尔顿(1765—1815)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1844一1929)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1745-1829)意大利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1832一1891)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塔尔科特·帕森斯(1854—1931)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鲁道夫·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1813—1898)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项发明,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炽灯。
莫尔斯(1791—1872)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亚历山大·贝尔(1847—1922)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1866年,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
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第四个。1981年9月,中方成功地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将一组三颗“实践二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全球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从那时开始,一箭多星类型的发射就吸引了航天爱好者们最多的目光。巧合的是,我国首次为外国发射卫星也是一箭多星。扩展资料如果说“一箭双星”是豪华待遇,“一箭三星”是铂金待遇,那么“一箭四星”可谓享受“超白金待遇”,目前的两次发射均由酒泉发射基地负责。2013年4月26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土耳其的TurkSat-3USat立方星、厄瓜多尔NEE-01“珀伽索斯”立方星和阿根廷CubeBug-1“贝托舰长”立方星,与我国的“高分一号”卫星一道,送入太空,最终漫步于太阳同步轨道;2017年6月15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小卫星,与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和欧比特公司“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A/B星一道,送入近地轨道。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盘点那些年我国为外国成功发射过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