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石

时间:2024-03-04 01:10:29编辑:奇闻君

当代著名书画家有哪些人?

1,范曾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2,黄永玉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3,李可染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4,许麟庐许麟庐,又名德麟,山东烟台蓬莱人,1916年10月19日生。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5,吴冠中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冠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麟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可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永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曾

请问一下当代书画家有哪些比较出名,市场价格怎么样?

刘宝纯先生在中国画坛的低位很重,博宝艺术网对刘宝纯先生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刘宝纯 1932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市。
1966年毕业于山东财经学院(现山东经济学院),曾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现为山东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政协联谊书画院副院长、
美国休斯顿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美国帕沙迪娜艺术中心客座教授、山东省美术专业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五届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七届、八届山东省政协常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进行学术交流,
并多次在国内外美展中获奖。
刘宝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自然为实,沿黄河长江等水系写生,在表现真山水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
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他的画明确反映了与生活的关系,是50年代以来“新山水画”一派在当代延续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国画作品在各报刊发表近千幅。
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中国驻外使馆创作国画百余幅。
国画《山高水长》由邓小平于1978年访问日本时,赠送住友集团。
国画《黄河花园口》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并选入《百年中国画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宝纯》。
美国休斯顿市授予他荣誉市民和亲善大使称号,德克萨斯州议会赠州旗,迪肯斯市将1994年1月27日定为“刘宝纯日”并赠证书和“市钥”。
荣获山东省首届泰山艺术终身成就奖,山东省政府一次通令嘉奖,两次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证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画大师刘宝纯先生的作品一平尺30万元。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是重要人物,将来会有很大的升值。


著名的抽象艺术家及作品有哪些?

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一﹞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代表画家
  康定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抽象绘画之父”,曾是德国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领导者。代表作《构成第四号(战争)》(1911,杜塞尔夫莱茵河西发里亚艺品收藏室)、《构成第七号习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画廊)、《光之间·第599号》。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1929)、《百老汇爵士乐》(1942~43,纽约现代美术馆)。
  马列维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1915,纽约现代美术馆)、《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915)。
  库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1911~12,华盛顿国家画廊)、《垂直线语系习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鱼》(1925,油彩加水彩,纸裱在卡纸板上,48.5×68.5cm,汉堡美术馆)、《干道与支道》(1929,油画,布,83×76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死与火》(1940,油画,83×67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


世界十大抽象派画家

有:康定斯基(W.Kandinsky,1866~1944俄罗斯画家)、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荷兰画家)、霍夫曼(Hans Hofmann,1880~1966年美国画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西班牙画家)、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1915~1991美国画家)。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年,荷兰籍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国画家)。赵无极(zhaowuji,1921~2013,中国籍法国画家)、朱德群(zhudequn,1920~2014,中国籍法国画家)、汪京元(wangjingyuan,1959年,中国画家)。1、瓦西里·康定斯基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4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但毫无疑问,康定斯基是最著名的。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蓝骑士”。康定斯基的绘画售价曾近一千五百万美元。索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是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2、罗伯特·马瑟韦尔罗伯特·马瑟韦尔(伯恩斯)(Robert Motherwell,1915-1991年),美国画家。他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以及有关现代艺术的论著而著名。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个系列画,称作《西班牙共和国挽歌》,以有机形状和深色为特点。其它作品,如 《开放》系列,充满了大块的暖色调。马瑟韦尔出生于华盛顿的阿伯丁。1937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他在哈佛研究哲学。他在洛杉矶和纽约曾短暂的学习过艺术,但很大程度上是自学成才。罗伯特·马瑟韦尔是美国纽约派抽象表现主义画家。3、杰克逊·波洛克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1929年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其创作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4、赵无极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 [1] 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现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2018年9月30日,赵无极平生创作尺幅最大的油画三联作《1985年6月至10月》(长达10米,高达2.8米)在香港苏富比2018年秋拍“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专场上,以4.5亿港元落槌,计入佣金后,成交价为5.1亿港元。这刷新了赵无极世界拍卖纪录,也是香港艺术拍卖史上最高成交的画作。5、汪京元汪京元独创的三界空间抽象绘画与西方抽象绘画不同的是,他以空间为主题,跳出三界外看三界。这里的三界空间是指物质的宇宙空间和佛陀的精神空间混合概念。三界空间抽象绘画所表现的欲界是太阳系的生命轨迹;色界是银河系各种行星运行的空间律动;无色界是遥远的外太空博大空间的想象。然而,三界空间抽象绘画更多的是表现人的一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变化过程。从满足欲望需要到关注生命意义再到期待灵魂的升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京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无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杰克逊·波洛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伯特·马瑟韦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瓦西里·康定斯基

谭平的成名之路

八十年代末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青年教师的谭平,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考察学习。从1989至1994年的五年中,谭平在柏大自由艺术系德国著名表现派艺术家贺迪克(H.K.HOEDICKE)教授工作室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谭平意气风发地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此时的中国艺术界,正处在“政治波普”及“伪前卫”真艳俗的“高潮期”,时尚、装置、行为等表现方式尚未形成气候。而中国各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亦处在进退两难的变革与固守之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谭平又迈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筹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对于几十年来以绘画造型为纯正观念的中央美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战略方向性的举措。十年弹指一挥间 —— 谭平“洋为中用”的全方位艺术教学见了成效,中央美术学院站在了与世界各艺术大学同步的国际化艺术教学行列。1980年谭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于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毕业创作铜版画《矿工系列》极具现实主义风格。为此,他曾到深山沟里的兴隆煤矿,与矿工一起下到百米深的地下巷道内体验生活。《矿工系列》组画显现了谭平对造型艺术结构的准确创造能力。阳光不能普照到的地下百米巷道内,一群如石像般兀立的汉子同黑暗融为一体,唯有双眼及头上的矿灯发出希望的生命之光。1985至1989年,谭平作为班主任带了版画系85级本科班。他充分发挥了教书育人的才能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现代艺术中“兴风作浪”的“时尚旗手”人物。同一时期油画作品《童年回忆》、《大海》、《藏区印象》系列,简约、概括;天地、光影、人迹——在看似不经意间构成了极具营造法式的形而上空间画面。1989-1994年在德国,谭平用丙烯颜料创作了一批既有德国表现派风格(现代艺术大师巴塞利兹是谭平留学院校的教授)又有在中央美院所练成的基础造型痕迹作品,如《灵魂的争斗》、《自画像》等。而这一时期的铜版画《无题》系列作品则有了一个本质上的飞跃;抽象形态取代了带有具象因素的画面,在铜版材料运用上以极具完美的技法创作出散淡的、带着东方禅味的作品。1995-2000年,谭平在铜版画创作上到了“胆大妄为”的无法无天之境,大块的黑油墨“赤裸裸”地涂在铜版、锌块、铁条上,随心所欲地印在手工制作的纸张上……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这黑白相生间顿现东方气概——天地日月、阴阳乾坤,在对立统一中道法着 “极饰则素”的自然。2001-2004年,谭平的创造能力转向了木刻版画。放笔直取,以少胜多;刀刻斧劈、凛冽决然。由此给中国版画界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波。 2004至2005年,谭平创作了一批顶天立地的架上绘画——团状而律动的分子细胞伴着大面积色彩在分割中构成独立不移的象征性画面。生命与物质在精神上融会贯通并合二为一地升华到浑浑沌沌的宇宙空间…… 这是他积三十多年绘画功力与学力对现代艺术的诠释!东方也好,西方也罢;谭平在东西方文化的两极中确立着一个艺术交汇的新形态支点。在此支点上,谭平举重若轻地用四两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千斤。

王式廓的人物成就

建国后,王式廓创作了油画《参军》《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大型素描《血衣》等,生动地刻画了胸怀伟大理想的人们的形象,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其巨作《血衣》,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然遭到残酷迫害,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1973年4月,他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到河南安 阳、巩县等地搜集素材。在20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留下了几十幅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农民肖像珍品。临终前他还在画架旁工作。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主任、院党委委员。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在河南农村深入生活时,因劳累过度脑溢血逝世,终年六十二岁。在艺术上取得重要成就,其代表作有木刻改造二流子及大型素描等。人物性格刻划入微,以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中国农民的形像。 出版有《王式廓素描集》、《王式廓画集》、《血衣》等。王式廓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及作品展,王式廓遗孀吴咸捐赠奖学金2011年是著名画家王式廓诞辰100周年,现年96岁的王式廓夫人吴咸决定与青基会和中央美院合作捐赠200万元设立《王式廓》奖学金,每年为中央美院的优秀研究生提供出国考察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为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和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9日来到吴咸女士家中签署了相关协议和章程。青基会向吴咸女士颁发了捐款证书。 2011年5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王式廓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教育部体卫艺术司副司长廖文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在主席台就坐。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罗成琰,中央美院教授闻立鹏,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黑德昆,王式廓先生的夫人吴咸和王式廓的子女:王其智、王荻地、王延荻、王晓欣、王群作为嘉宾到场。党委书记杨力主持纪念大会,院长潘公凯,副院长谭平、徐冰,党委副书记孙红培出席。此次展览展出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及其家属捐赠的王式廓作品,包括油画、木刻、素描、速写、手稿、草图,以及《血衣》、《改造二流子》、《井冈山会师》等大家熟知的经典作品。展览汇集了700多件作品以及相关资料,展现“土地之子”王式廓的生命情怀,希望通过对王式廓艺术人生的深入研究和展示,进一步认识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研究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的革命史与社会发展史,对这双重的历史进行研究,以期廓清复杂曲折的20世纪历史的线索和轨迹,揭示时代的发展情景和真实状态,展览将展出至2011年6月5日。展览开幕仪式上,由吴咸先生和她的4个女儿共同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资人民币200万元设立、用于资助中央美院在校研究生海外考察的“王式廓奖学金”举行了颁奖仪式。前排:吴咸,王晓欣,后排:潘公凯,王延荻,王荻地,王群。纪念王式廓诞辰活动画册揭晓中央美术学院杨力书记和马骁先生一同揭晓了此次纪念活动出版的两本大型画册《王式廓》和《从延安到北京》。当天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闻立鹏教授主持举行了“纪念王式廓百年诞辰座谈会”,王式廓先生的家属、生前的同事和学生通过回溯记忆、点评作品和归纳精神等方式,纪念缅怀王式廓先生。

建筑设计中的“极多主义”风格的解释

“极多主义”:一种另类“形而上”艺术2008 一个不合时宜的概念"抽象"与"写实"(或具象)这对对立的概念在观念主义之后的当代西方已不能作为自足的概念去概括或界定某种艺术类型,甚至某些风格了。特别是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形式出现以后,一些"具象"的形象往往可以被"抽象"地处理。因此,当代符号学批评已绝口不提"抽象","具象",而将一切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都称为记号或符号(sign),比如,一个人像或一条线,在"意义"面前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怎样组合它们。
因此,如果我们再用"抽象"这一词去概括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则显然已不合时宜。更何况在中国当代艺术背景中,西方现代意义的"抽象画"实际上并不存在。象马列维奇、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纽曼等人的绘画那样将外部世界的结构与精神"抽象化"为极端二维平面的几何形式的中国"抽象画"极少。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西方抽象画理论认为,二维形式对"现实"的再现要远比三维的更真实、更高级。三维的只是幻象。因为只有二维形式才能直接再现理念。这观念还是从伯拉图那里来的。如果现实是理念的影子,那么三维的艺术作品就是影子的影子。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二维形式的(抽象画)是对三维形式的(具象画)的超越和革新,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理念)的概括,如马列维奇的红方块,黑方块和蒙德里安的格子。抽象的形式里"凝固"着整个乌托邦世界。
但是,在中国我们没有这种"抽象"的实践,自古就没有,概念是通过视觉形象来隐喻的。所以,"似与不似"是一种主导美学原则。在当代,虽然有一些画家用色块线条的构图去标榜"抽象"。但实际上他们的二维形式的画只是装饰画。一种所谓的二维形式的构成和形式美,这形式背后没有任何"抽"取出来的哲学或精神意义。
中国"形而上":从"理性绘画"到"极多主义"在中国,真正地诉诸某种观念和精神的,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形式因素的绘画,装置和影像艺术也存在,但是,它们与西方的"抽象"性不同。
在80年代,中国曾出现一批这样的绘画,我曾写过一篇"理性绘画"的文章去分析概括这一现象。当时,丁方、王广义、舒群等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去喻寓某种宗教情境,比如用"纯净的北方大地"去对应崇高(王广义[图1]),用"黄土高原"去隐喻民族的向上精神(丁方[图2]),另一些画家用相对"抽象"的形式,去解说远古东方的哲学(李山,余友涵、陈箴、张建军)[图3,4,5,6]或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史,如任戬的"元化" [图7]。而舒群则用网状秩序和宗教的符号去象征他主张的世界理性结构。[图8]。首先他们的形式"相对抽象",这是因为,这些形式既不是二维平面的,几何式的,也不是三维写实的,而是某种多维的想象空间形式,它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相符。所有这些绘画,其实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形而上"绘画。80年代中后期,它的体系已初见端倪。但在80年代末则走向式微,由于商业的冲击,和政治理想的破灭导致了这种"形而上"绘画的早逝,不能发展到它的高峰和极致。
但是,经过短暂的沉寂,在90年代初另一类型的"形而上"绘画出现,尽管他们是默默地,不为媒体所关注。一些艺术家用不同于80年代"形而上"绘画的形式,而用更为"抽象"的甚而类似西方"形式主义"或"极少主义"的外观创作了一批我称之为"中国极多主义"的"形而上"绘画及装置、影像作品。这个"极多主义"不是一个运动。因为这里没有联系紧密的艺术家,也没有群体宣言。甚至我们也无法将所有在本文讨论的艺术家都冠之为"极多主义"艺术家。但"极多主义"显然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潮和方法论。它不但与艺术家的当代批评视角有关,也与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和艺术态度有关。因此,除了朱小禾,丁乙等少数非常有意识地遵循"极多主义"原则的艺术家之外,当代不少艺术家可能会用"极多"的思想方法去创作,但不一定完全将其创作归入"极多主义"。比如,丘志杰的写一千遍《兰亭序》,[图9]林天苗包扎成百上千的炊具,显然是用"极多"的方法。[图10]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属于"极多主义"艺术家。
之所以称其为"中国极多主义"是因为它虽有西方"极少主义"等形式外观,但它的观念诉求则与后者完全相反。尽管"中国极多"也象西方"极少主义"那样反对西方的早期抽象艺术那样把抽象形式作为一个图式去表现某种乌托邦理念,按BOIS的话说是"物质的乌托邦",或者按Judd的话说是一种再现世界的幻象。同时它也反对的"极少主义"那样极端排斥画面的精神表现意义,后者将画面的色彩形式完全看成物质本身,如Stella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
"中国极多"不排斥精神性。相反,更为强调艺术家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性,是一种画面之外的自我冥想。作品的形式可能是这一种精神过程的纪录,比如顾徳新的《捏肉》,李华生的《日记》等,但不是这精神的再现形式和表现形式,相反是"无意义"的形式。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直接从这些"中国极多"作品的外形式上去解读某种无论是再现的、象征的,还是喻寓的"精神意义"。形式作为微不足道的日常纪录并不追求某种有主次对比的整体形式,因为它们都是由多个片断和支离所重复构成的。它的形式感与极少主义恰恰相反,是反整体的,反"展台"效果的。而"极少主义"则是要"展台"或"剧场"(theatricality)效果的。

极多主义的形式也不是娱悦观众的,从美学的角度是为自己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它又是反形式的,或者说是对形式的消解。因此"中国极多主义"不强调主、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既不把作品本身极端地看作自我精神的投射或宇宙精神的物化,也不将其视为纯粹的物质客体,它是一种自然的,每日重复的片断性的"流水账"。这是一种"无我"状态,但我又无处不在。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艺术家与作品"流水账"的真正关系。
然而,消解形式并非这些"极多主义"艺术家的主要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对作品的"意义"的质疑,作品的意义是谁给予的?它有没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它的意义是如何呈现和如何被解读的?等等。
这种质疑在目前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它开始触及到如何反思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意义膨胀"的现象和如何走向自己的方法论系统的问题。
80年代的大多数艺术家均相信他们作品中的精神和意义是他们所赋予的,无论是理性主义的崇高精神,还是表现主义的"生命之流"。而且他们也相信他们给予艺术作品的意义也理所当然地应当被观众(启蒙大众)所认同与接受。90年代初兴起的政治波普及王朔的痞子文学,以调侃口吻一定程度地消除了以往毛泽东时代的乌托邦理念和前卫艺术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的精英意识形态。但是,这些"消解本质意义"或者"无意义"的诉求与表现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人生态度方面,而非他们对待作品的"表现意义"的方法论和语言方面的理解。换句话说,他们仍然相信他们真的能给予,并已经给予了作品"无意义"的内容。在这一点上,他们与80年代的理想主义艺术家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差别仅在于前者表现理想,后者想表现无理想。而且对90年代初的调侃艺术的批评解读也使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意义"无限膨涨。"调侃性""无聊感""理想破灭"这类的意义解读在初始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很快走向了概念化和数条,并无视艺术家及其作品作为产品在商业市场上的流通现实,而只将"意义"武断地局限在画布上。由于,这种"意义膨涨"的解读话语充斥艺术界,从而掩饰了那真正的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中方法论的缺失,模仿,投机成为时尚,艺术家及其作品已逐步被商业化和体制化的现实,从而使"意义"的陈述变成了谎言。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中国极多主义"作为另一种"形而上"艺术开始以非常个人化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质询艺术作品的"意义",表达对"意义泛滥"的解读时尚的逆反。
应当注意到,这种逆反不仅仅是针对国内艺术界,同时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的"东方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现象的一种批判。比如朱小禾即认为他的绘画是一种艰深的语言,他认同我的"极多主义"的概念,并认为"极多主义是向白人的领地进发,用艰深的语言,这真是一种造反。我们的民族性根本不象他们(白人)所指定的简单语言叙述的那种样式。这是一种陌生的民族性,而非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民族性。" 我理解,朱小禾所指的西方人指定的简单语言"即是那种简单地从社会政治的所谓的艺术家'个人生存状态',或者从'传统东方美学'"的角度去解读或创作的肤浅时尚。这种时尚只关注如何发现一种能代表中国人或"自己"的符号性形象,以迎合某些西方人的简单化识别与认同的能力。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既普遍、而又边缘的现象,这批中国"极多主义"作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质疑作品的"意义"。
1)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个人表现或再现现实。否定艺术家可以赋予作品意义。
2)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文意义是不能被解读的,解读本身也是另一种本文。比如,朱小禾即以他的重复的短线"笔触"作为"语词"去解读另一幅大家熟知的古代作品。邬一鸣也用类似的方法,用国画的形式去解读古代仕女画。他们的作品不是临摹而是再造的另一本文。对此朱小禾称之为"形而上运作"。
3)"意义"只存在于过程和变化之中,随个人的体验过程而变化,所以,他们都重过程,并以不同的"劳动"方式去完成某一体验过程,作品只是不完整的片断。
4)"意义"的展开是无限的,最大的无限则是虚无。虚无是无法用形来表示的,所谓"大象无形"。但"极多主义"以量的重复去暗示无限,和"数"的极多去隐喻永无终结。因此"多"不是实在的、定量的。相反是虚的,是许多个类似的偶然的罗列,尽管是以秩序的、理性的、整齐的画目出现的。这种量与无限的关系既是从中国传统来的,也可能是文革的话语的影响与发展。
5)这必定将"极多主义"引向现代禅-中国的达达和解构主义。所以他们大多追求类似禅的体验和虚无主义。
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他们的作品及其方法论。
反表现反再现:"极多主义"批判之一几乎所有的在这里讨论的艺术家均否定作品的意义是艺术家自己赋予的。相反,认为作品创作之后就与他们无关了。80年代中期,吴山专曾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他举了个例子,植物好比艺术作品,而艺术家则是土壤。植物的本质属性不因土壤肥沃与否而改变。顾德新也坚持这一观点,所以他从不解释作品的意义。中国艺术家很少受到后结构主义的影响,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的文章也鲜为人知。但吴山专、顾德新、丁乙、朱小禾等人的有关艺术作品的意义的看法与论述,确与前者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国艺术家的思考不是由哲学逻辑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出发的,如前所述是对当下"意义泛滥"的时尚的批判。在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题先行",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艺术家和批评家的思维模式,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表示出来。而观众也被训练成等待"给予意义"的被动群体。在这种情境下,一些艺术家首先将自己的主观表现欲望冷却,将表现意图和意义悬置。迫使自己充当只动手不动脑的"傻子"。


我有个重要的发现(作文)

惊喜的发现惊喜总是发生的那么突然,而我的惊喜总是莫过于我的发现.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圣诞节的故事,说圣诞老人能帮助小朋友实现一些愿望,所以我真希望见到圣诞老人,收到他送的礼物,但有时也会想,他会吗?他会送礼物给这个大千世界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吗?上幼儿园时,每个圣诞节都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第二天一早,大家都在床上,枕头上,小鞋里都会找到神秘的“圣诞老人”送的礼物。有一年的圣诞节,爸爸让我安心的睡,一觉醒来,就会在枕头下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从儿时到现在,礼物从未间断过,所以我坚信,今年一定还会收到礼物的。第二天,一觉醒来,我惊喜地在枕头下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礼物:一个游戏机的超大内存卡。我既惊喜又惊讶,终于得到了这个内存卡,但是。圣诞老人又怎会知道我最喜欢这个礼物呢?我只跟爸爸说过啊,哦!我知道了,原来爸爸认识圣诞老人。可是,我去问爸爸,却没有得到我心中满意的答复。爸爸说:“圣诞老人是无所不知的,他知道每个小朋友心里所想的。”我没在意了。只是我却没想到,儿时的一个种子在我的心中却深根发芽,直到我8岁时……在我八岁那年圣诞节的前一天,爸爸刚好要出差。临走前,跟妈妈嘀咕了几句,还给了妈妈一个袋子,我隐约地看见里面有一个礼品纸包着的礼物,那纸上有一个很大的圣诞老人。莫非……应该不会吧!前一天晚上,我问妈妈:“第二天我会在枕头下收到礼物吗?”“那当然会了”妈肯定地说,“圣诞老人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孩子的礼物。”早上,我很早起了床,我惊呆了,同样的包装,礼物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一种惊喜从我心底流露出来,我没问父母,因为我心中已经有数。因为父亲的一个“不小心”让我心中有了答案。因为我一个惊喜的发现,让我把梦完好无损地保存到现在。这个惊喜的发现,是如此美妙。父母的良苦用心,借圣诞老人之手,而体现得无所不在。一个偶然的发现,一个“不小心”所引来的惊喜,让我收到了世间最美,最珍贵的礼物——父母的爱.


全球十大顶级艺术家?798艺术展览?798艺术区近期展览?

戴帆(DAI FAN),被广泛关注的前卫艺术家。戴帆以“宇宙宣言”探索太空艺术的创作和“进化批判”系列的装置创作,这令他在短暂时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他涉及到数学艺术,生物装置,即使你不记戴帆的名字,但你也会一眼认出他的作品。咄咄逼人的视觉张力和独树一帜的观念令他脱颖而出,是当代艺术圈全球化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艺术家。戴帆色彩鲜艳、未来气息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作品,手法自由抒情,如同一首奔放而艳丽的幻想曲。


上一篇:软技能

下一篇:工业氢氧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