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九龙口在哪的?
九龙口
河南省社旗县山陕会馆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雕御路石,其上雕刻精美的云龙图案,俗称九龙口神道。九龙口以深透雕饰手法雕刻,刀法洗炼传神,龙须丝丝可见,栩栩如生,为全国一绝,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考察时,看到社旗的九龙口比北京故宫的九龙口浮雕还深5层的透雕,欣然题词“巧夺天工,精雕细琢”。
九龙口石雕位于山陕会馆大拜殿月台南侧石牌坊,作为天界之入口,正殿组群之导引,登上8级台阶,在中牌坊下部就是斜铺九龙口神道。九龙口宽1.98米,长2.06米,为整块青石雕成,中心雕有九龙戏珠,龙体盘曲,遒劲有力,居中一龙张口瞪目,形象逼真,周围其它8条来龙相互交错,藏头露尾,层层叠压,龙身下祥云朵朵,波涛汹涌,整幅画面雕凿立体感极强,构图重气包势,雕工细致入微。
导游赵静女士告诉笔者,这块石雕的石材出于久负盛名的石材产地南阳蒲山,青白石石质细腻,纹理精美,有石玉之称;清时蒲山远近闻名的石雕艺人罗二神参加了九龙口创作,九龙口雕刻前后历经达23年之久。“文革”初,为保住九龙口这块国宝,原馆长张荣礼于1966年用锯末、沙覆盖着石雕,上面又加石灰抹平,直到70年代末,文物专家才将完好如初的九龙口清理出来,展现在游人面前。
戏曲术语。 演员出上场门数步, 稍停亮相之地谓九龙口。 即具有光彩照人的重要之地。 旧时乐队在舞台中央, 鼓师座位也在此地, 以显示其地位的重要。 从现今看来, 九龙口仍处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 符合舞台美学的规律。
建湖九龙口
九龙口位于建湖县蒋营镇西南部,处于 射阳湖腹部,由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 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等九条自然河道汇集而成,故名“九龙口”。
九龙口的风景堪称一绝。九条银河从南 西北不同方位蜿蜒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 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无限绮丽的天光 湖影,尽收眼底。阳春三月,芦芽出水,一片嫩绿,娇鲜欲滴,一望无际,远与天接。绕堤新柳 垂倒影,穿梭柴燕掠天光。春夏之晨,万顷苇 滩,露珠滴翠,朝阳冉冉升起,反射出万道霞 光,晨风吹过,绿叶摇曳,闪闪烁烁,蔚为壮观。炎炎夏日,菱叶浮波嵌碧玉,映日荷花别样红。
九龙口境内资源十分丰富,藏垒水禽野 味,广植柴蒲菱藕,盛产鱼虾蟹鳖,故有“金滩 银荡”之美誉,九龙口湖水为国家一级水质, 被专家学者誊为“里下河的明珠”。九龙口以其灿烂的历史人文,秀丽多姿 的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
九龙口
朦胧塔,位于建湖辛庄镇射阳河与西塘河汇合处,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残存三级,高16.7米,呈八角形楼阁式,古朴雅致。塔内有藏舍利的石函。九八年春,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关心重视和县政府及辛庄镇干部群众的支持下,筹资30万元,对该塔塔身、塔基进行修复,使这座全省孤本三层古塔恢复原貌。此塔虽不雄伟壮观,却是盐阜平原上现存的两座古塔之一。
朦胧塔
东海王墓位于建湖蒋营镇收成村。当地群众在开垦荒地中挖出一座古墓,墓廓宽 l米,长2.8米。墓砖长32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砖块两顶端分别刻有“东海王”和“义熙四年”字样。经考证,为东晋安帝时东海王司马彦章的墓,随葬品有紫黑色长耳把陶壶1只、铜镜半片等物。当地人民为保存古迹,重新修墓。
东海王墓
汉古墓群分九部分组成,有关方面认为,这可能有汉代豪门望族的风俗习惯。西汉末年,豪强各据一方,聚族而居,为了讨个吉祥,人死了按族分别葬于九处,故取名九龙墩。
这些汉墓东距串场河、范公堤约一华里。由此可证,汉代以前这一带即筑有挡潮堤堰,而且人口较密,盐和农业生产亦较发达。
草埝口镇汉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地方史有较高的价值。
为什么医生叫"杏林",戏曲界叫"梨园"?
梨园由来
溯自唐明皇选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
为什么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戏曲界俗称梨园行,演员称梨园子弟。要问缘由,得从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谈起。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在当时长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玄宗亲自按乐之所。当时还设有宫内梨园法部、梨花园、太常系统的梨园别教院、洛阳梨园新院等,所以乐工多出梨园。梨园,实际为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位于舞台九龙口,并供奉玄宗为戏曲界祖师,所属同行为梨园弟子,延续至今。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 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 明。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 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与杏林一词相仿,"悬壶"也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曰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长房欲求道,随从人山中…,"这段颇为神奇的记述也见于《神仙传》卷九《壶公传》中,声称"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壶公乃是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善用符治病。因常悬一壶于市头卖药, "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日常语言中还有"你 胡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