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是怎么制造的?
染料都是人工合成的,所以也称为合成染料。染料是指能使其他物质获得鲜明而牢固色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由于现在使用的颜料都是人工合成的。直接染料因不需依赖其他药剂而可以直接染着于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上而得名。它的染色方法简单,色谱齐全,成本低廉。但其耐洗和耐晒牢度较差,如采用适当后处理的方法,能够提高染色成品的牢度。扩展资料:染料应用:1.根据纤维的性质选择染料。由于纤维的性质不同,在染色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例如,棉纤维染色时,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亲水羟基,容易膨胀和吸湿。它能与活性基团反应,耐碱。因此,可选用直接染料、还原染料、硫染料、冰染料和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聚酯在高温下具有疏水性和耐碱性。一般不应使用上述染料,但应选择分散染料进行染色。2.根据染料的用途选择染料,由于染料的用途不同,对染料的牢度要求也不同。例如,用作窗帘的布料不经常清洗,但经常暴露在阳光下。因此,在染色时,应选用耐光牢度高的染料。作为夏季染色的内衣和浅色织物,应选择耐洗、耐阳光、耐汗渍的染料,因为洗涤和日照频繁。3.根据染料的成本来选择染料,不仅要考虑染料的色、光、牢度,还要考虑染料和助剂的成本和供应。如果染料的价格较高,我们应尽量替代其他同样效果的染料,以降低生产成本。4.根据染料的染色力学性能选择染料。由于染色机的不同,对染料的性能和要求也不同。跳汰染色时,应选用直接度较高的染料;轧染时,应选用直接度较低的染料,否则会产生前、后浅、色泽不均的产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染料
古代大红纸是怎么制造的?用的什么染料?
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 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制造流程====:
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
有谁知道直接染料的发展史?
染色工业发展史 染色技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史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是最早有纺织品及发展染色工艺的国家。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早在1.5万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红色氧化铁(Fe2O3)矿物颜料,涂绘居住的山洞。说明在史前的人类已懂得应用颜料。新石器肘代,人们已经懂得应用赭黄、雄黄、朱砂、黄丹等矿物颜料在织物上着色。同时,选用植物染料为原始纺织品增加色彩。公元前1000至前771年(距今约3000年)的周朝已经设有掌管染色的“染人”职官,也称之为“染草之官”,负责染色事务,实行纺织专业分工制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绚丽多彩的印花丝织品,说明了中国在二千年前,已可以应用印花技术。在秦朝,设有“染色司”。自汉至隋,各代都设有“司染署”。 诗经中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中国在东周时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间普遍应用。先秦古籍《考工记》(作者不详)是中国第一部工艺规范和工作标准的汇编。书中“设时之工”记录了中国古代练丝、纺绸、手绘、刺绣等工艺。贾恩勰 着的《齐民要术》中有关于种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过程,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有关各种染料练制的化学工艺以及各种染料在织物上的染色方法。 1371年,欧洲开始有染色、印花的记载资料。同年法国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染色专业协会。 1471年欧洲各国的染色从业者齐集英国伦敦,通过了第一个会章并成立染色业者协会。 1884年英国成立了染色工作者及配色师协会。‘染料索引’由其协会编撰,功不可没。 1856年英国的W.H.柏金用重铬酸钾氧化笨胺硫酸盐,得到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将丝织品紫红色,次年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染蚪或冒肤,供染色使用,开创了化学合成染料工业新纪元。] 1858年读德国 J. P. 格里斯发规了苯胺的重氮化反应。 1860年发明了苯胺黑(Aniline Black)并开发其染色法。 1861年C. H. 曼思合成了第一只偶氮染料苯胺黄,并设立纳夫妥染料化工(Napthol Chemie, Offenbach)。从此偶氮染料成了染料中的一大类别,纳夫妥染料化工并入赫司特后,赫司特也成了偶氮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68年德国化学家制得茜红( C. I. 媒染红11),开始了羟基蒽醌媒介染料的发展。 1870年德国巴斯夫的化学家合成了蒽醌染料、成为了还原染料的主要制造厂。 1870年德国化学家A.拜耳由天然靛红与三氧化磷反应并还原得到靛蓝并在1878年完成了全合成靛蓝。 1876年德国维特氏提出染料发色团假说,认为染料耍成为有色色素,色素分子必须要存在有特定的不饱和原子团,他把这些特定的原子团分为发色团及助色团。该发色理论对染料化学及工业影响深远。 1873年法国化学家克鲁西昂和布把里尼制得棕色硫化染料(C.I.硫化棕1)。 1880年英国利德.霍利德公司的托马斯和R.霍 利德,进行了不溶性隅氮染料的应用。此组染料又称之纳夫妥染料或冰染染料。 1884年德国P博蒂格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第一只直接染料刚果红,开创了直接染料的制造。 1908年德国人赫斯等人,以咔唑为原料制成第一只硫化还原染料海昌蓝。 1923年瑞士汽巴发现了酸性一氯三嗪染料,并在1953年生产。开始了活性染料的发展。 1952年德国赫司特生产了用于羊毛的活性染料Remalan, 但效果不佳。 192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发现醋纤 。分散染料最早用于醋酯纤维染色,称之为醋纤染料,并开始生产。 1953 C. M. Whittaker 将分散染料应于聚酯纤维的染色上,获得迅速的发展。 1956年英国卜内门公司开发了二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普施安M,生产了用于棉纤维的活性染料。 1957年卜内门公司又开发 了一氯均三嗪型染料 1958年赫司特又将乙烯砜基活性 染料成功地应用于纤维素纤维,取名为雷马素。 1960年瑞士山德士与嘉基推出三氯嘧啶活性染料黛棉丽 X。 1961年拜耳推出二氯喹淋活性染料 Levafix E。 1970至1971年山德士及拜耳先后推出二氟 一氯嘧啶染料 Drimarene K,R及 Levafix EA,PA。 1972年卜内门推出双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 1976年卜 内门又生产了以膦酸基活性,可以在非碱性条件下进行染色,称之为Procion T。 1978年汽巴引进 了一氟均三嗪活性染料,名之为Cibacron F。 1980年日本住友开发了乙烯砜一氯均 三嗪双活性官能基活性染料的Sumitfix Supra。 1984 年日本化药在均三嗪环的基础上加入烟酸取代基的中性活性染料,商品名为卡雅赛隆(Kayacelon React)。 1993至1994年间,德国卫生部经鉴定后,禁止若干染料应用于织物的染色、印花上。目前在大约3200多种偶氮染料中,德国卫生部根据MAK Ⅲ A1及A2的规定,已列出有22种染料中间体含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涉及的染料超过132个。由此许多新型的环保染料相继开发,以取代原有的染料品种。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陈旧工艺正在逐渐被淘汰,取代以新的工艺,这些新工艺引入纺织所有生产程序中,致力于节省能源、环境保护、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质量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主题上。因此,染料的发展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世界染料的总生产量仍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关于世界上第一只合成染料的由来因为有几种说法。我选择了1856年柏金企图合成天然抗疟剂时,意外地制造出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导致了一项对社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科学工业——化学合成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这一考证。关于环保型染料的问题目前有很多生产厂家尤其是染料用户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是凡偶氮染料既是非环保型染料。实际上不是这样。而是含有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质的22种染料中间体的偶氮染料才是非环保型染料。我在经营染料的过程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弄得哭笑不得,因为他一定要坚持他的讲法。无法解释,只有引经据典慢慢掰。至于禁用染料及其替代品因为要讲的太多,其表格也多,只能在以后稍加描述。需要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可参阅国内1998年出版的‘禁用染料及其代用’一书。
合成染料的介绍
能使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的有机物质,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如茜素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等。合成染料又称人造染料,主要从煤焦油分馏出来(或石油加工)经化学加工而成,习称“煤焦油染料”。又因合成染料在发展初期主要以苯胺为原料,故有时称“苯胺染料”。合成染料与天然染料相比具有色泽鲜艳、耐洗、耐晒、能大量生产的优点,故目前使用此种染料为主。合成染料按化学结构分为硝基、偶氮、蒽醌、靛族、芳甲烷等类。按应用方法分为酸性、碱性、直接、媒染、硫化、还原、冰染、分散、活性等类。
什么是合成染料
使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的有机物质,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如茜素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等。合成染料又称人造染料,主要从煤焦油分馏出来(或石油加工)经化学加工而成,习称“煤焦油染料”。又因合成染料在发展初期主要以苯胺为原料,故有时称“苯胺染料”。合成染料与天然染料相比具有色泽鲜艳、耐洗、耐晒、能大量生产的优点,故目前使用此种染料为主。合成染料按化学结构分为硝基、偶氮、蒽醌、靛族、芳甲烷等类。按应用方法分为酸性、碱性、直接、媒染、硫化、还原、冰染、分散、活性等类。
人造染料研发有哪些过程?
1853年,年仅15岁的珀金已经是英国皇家化学学院实验室的助手。当时疟疾流行,而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是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出来的,相当珍贵。珀金在老师霍夫曼的指导下,试图从煤焦油中提取奎宁。可是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并没有珀金所期望的奎宁产生,只是得到了一种棕红色的沉淀物。珀金并没有因此气馁,于是他决定改用另一种新的物质。出乎意料的是,改换物质的结果竟然得到了一种更为意外的黑色沉淀物。为了弄清原因,他就用酒精来洗这种黑糊糊的东西,没想到,那些黑色物质竟溶解到酒精里,变成鲜艳夺目的紫色,珀金为这样的发现又惊又喜,他立刻意识到,自己或许发现了一种可用作染色的物质。于是,他用这种溶液将一条素白色的围巾染成了紫色,晾干后又放在热水里用肥皂搓洗,竟然没有褪色。各种各样的人造染料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欣喜若狂的珀金立刻给一家纺织工厂寄去了一些样品,结果是紫色化合物的性能良好。珀金立刻于1856年8月申请了此项技术的专利。1857年,他又在哈罗附近建立了生产苯胺紫染料的工厂,成为合成染料工业的开拓者。珀金发明的这种紫色的碱性染料不仅适于染毛织品,而且还可与鞣酸合用染棉织品;这种带有华贵色彩的染料不仅令太太女士们着迷,尤为重要的是,它还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青睐;另外,苯胺紫染料还被用在邮票的印刷上。珀金发明的苯胺紫染料使很多有志于研制合成染料的科学家们充满了信心。在珀金这一惊人成就的鼓舞下,许多化学家都纷纷转移到合成染料的开发上来,以后人们有意识地去探求各种染料的分子结构,有意识地进行人工合成实验,人造染料纷纷问世。染料工业发展到今天,不仅有给纺织品染色的染料,还有专门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用的染料,有液晶染料、激光染料、变色染料、感光染料、半导体染料等,在尖端科学和工业、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几乎是由人工合成的染料一统天下,天然染料则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各种各样的人造染料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