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3-06 18:58:22编辑:奇闻君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的影响:
  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 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 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


2020年会有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吗?

2020年已经进入到3月“春季”时段,但是对于气候来说变化依然是在波动之中。无论是如今的全球变暖还是我们说的一些附带的自然现象,其中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之中。而在2020年3月之中,我们是听到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有人说厄尔尼诺现象要出现,有些说拉尼娜出现,那到底谁会出现,如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具有争议性的“气候话题”,因为这对我们未来部分季节来说,可能会因为出现的不同现象而产生“极寒”或者“极热”的情况。那如今的指数监测区是什么样子?首先在说指数监测区的时候,我们都在3月看到了日本气象厅和NOAA发布的新观察结论,那就是还是处于中性的模式,并且初步预估接下来将会缓慢的出现下降的趋势,然而如今针对“nino34”监测区域之一来看,似乎并没有按照预测的情况发展。根据nino34的区域来看,在短时间之中,nino34的指数已经达到了+0.6以上了,可以确定了,这完全已经超过了+0.5“阈值”,这是不是就要形成厄尔尼诺了?当然从监测区域的情况来看,趋势具有发展厄尔尼诺现象的情况,只要长期保持在+0.5度或以上,就将可能给予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明。但是如今监测区域并没有保持在+0.5度以上长久的时间,所以还要继续观察。暂时也没有办法给出厄尔尼诺会出现,只是说如今nino34的监测区域温度是偏暖的,所以就看NOAA等机构预测的下降多久出现,从长时间的监测来看,确实0度以上已经保持几个月了,但是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超过+0.5度的区间,所以这也是说保持中性的天气的原因之一。2020年到底会如何发展?上面我们也简单说了,NOAA,日本气象厅等机构都暂时不看好厄尔尼诺的出现,同时世界气象组织在3月也发布了相关的说明,那就是根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报告指出,今年3月至5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分别为35%和5%。6月至8月,两者发生几率均为20%~25%。所以按照趋势是在逐步的减弱趋势,并且可能反向的发展拉尼娜的情况。而同时相反的消息也出现了,那就是基于“PNAS”杂志的报告指出,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通过全新的方法计算出,厄尔尼诺现象大概率将在2020下半年爆发,所以这明显是看好厄尔尼诺在2020年的一个发展情况,并且他们已经成功的预测到了一些关于厄尔尼诺年份的情况资料,那就是用最新的方法预测了1984至2019年期间10个厄尔尼诺事件中的9个事件的发生年份,以及24个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当中的21个,所以这个误差还是相对较低的。而对于说2020年下半年的爆发也是才进行的一个模拟数据说明,并且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再次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并且可能发展为一个中等强度甚至高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其预测强度为1.48+-0.25摄氏度,所以也需要我们参考下。如今反正很多科学爱好者都会说,一个说来,一个说不来,那到底来不来都没有一个准话,确实气候现象的变化大,这个存在不确定因素大,只能基于数据来给予说明才行。全球变暖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展吗?对于气候来说,全球变暖产生的连锁效应可以说太多了,而根据气专委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确实会受到影响,并且当气候变暖之后,出现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频率可能也会增加,也就是说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也会加剧。有什么表现?那就是产生的高温,干旱,强降雨等更加极端化的分布,所以说整体上来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并不太好,当然在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也会给更多地区带来一定的好处,这都是相互的,例如长期干旱的地区有雨水了等等,只是现象的坏处是比好处多很多的。综合情况而言,从如今的指数发展和PNAS公布的暂时情况来看,2020年下半年厄尔尼诺可能爆发,而按照NOAA,世界气象组织,日本气象厅等暂时的数据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低,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模式,大家参即可。但是无论会不会出现,我们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性天气也将在春夏秋冬四季可能比较频繁。

“勐巴拉娜西”是什么意思?

勐巴拉娜西


传说在很久以前,傣族王子召树屯率领一群青年人在森林里狩猎。他们发现了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怎么也追不上。他们越往前追,沿途的景色越神奇美丽,森林繁茂,蔓藤缠绕,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珍禽异兽频频出没,溪水清澈常流不断,坝子肥沃一望无际。当他们快追上金孔雀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金湖,湖里开遍了芳香四溢的莲花。金孔雀纵身一跃,消失在金湖里。召树屯转身对众人说:“这里就是‘勐巴拉娜西(傣语,意为:神奇美丽的生态家园)’吧!”不久,召树屯和青年们就把家迁到了这里,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个神奇美丽的生态家园。

西双版纳全州总人口不足百万,但却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13种世居民族,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34%,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1%。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

漫步在大街上、集市里,身着不同民族服装,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亲如一家,但各具特色。以傣族为主的10多种少数民族形成并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村寨、民族节日、宗教和民族风情,构成独特而又多样的人文景观。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令人神往。哈尼族的“嘎汤帕节”、布朗族的“桑勘比迈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扩塔节”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的傣族“泼水节”更是让人乐而忘返


“拉郎”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拉郎配”,这是民间俗语,专指那些思想守旧的人,在儿女婚姻上大包大揽,硬把一对没有感情基础的青年男女撮合在一起的错误做法。拼音:lā láng 造句:一、他们两家公司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买车的,你却硬要拉郎配,这样太勉强了吧!二、毕竟,“拉郎配”的最终目的还是“孕育产子”以及参与市场竞争。三、但这种兼并不应是政府的“拉郎配”行为,而应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四、嗨嗨嗨!干嘛呢?拉郎配啊?没这么挖墙角的啊!五、拉郎配大发明山贼记致远天下奸臣立志传。

“拉尼娜年”是什么意思?

先从拉尼娜说起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La Niña)释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表现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内容均在2007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今年(2007)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去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来源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层大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2007年1月,拉尼娜影响北方,使大面积出现海冰现象。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那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摄氏度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摄氏度……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拉尼娜(西班牙语原意“圣女”)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或“冷事件”。是热带海洋与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中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扩展资料: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尼娜

上一篇:2017 2018跨年演唱会

下一篇:realme x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