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陵

时间:2024-03-06 22:53:35编辑:奇闻君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主要文武官员及级别。

  汉朝将军位

  一品 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

  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

  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

  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

  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

  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

  宁朔将军、

  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

  司律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

  护东羌 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

  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

  军或护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

  宁远将军、

  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

  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

  西汉的官职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

  名称 治所

  京兆尹, 长安

  右扶风, 长安。

  左冯翊, 长安。

  河南郡, 雒阳。

  东郡, 濮阳。

  颖川郡, 阳翟。

  汝南郡, 平舆。

  沛郡, 相。

  南阳郡, 宛。

  琅琊郡, 东武。

  东海郡, 郯。

  会稽郡, 吴。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赢偻。

  日南郡, 西卷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张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晋阳。

  涿郡, 涿。

  西域都护府, 乌垒。

  渤海郡, 浮阳。

  辽东郡, 襄平。

  乐浪郡, 朝鲜。

  主要参考文献为:

  曾繁康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贺旭志著的《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张晋潘,王超编写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回答三国还是东汉末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诸葛亮181年在山东出生,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扩展资料:刘备之子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追谥其为武定侯。在他死后,他的部下按照其遗嘱将他葬在沔阳定军山脚下,他至死都没有忘记兴复汉室的大业。而他的墓又称武侯墓,时代修缮。时至今日,千年已逝,他的墓地还能保存的如此完好,供人参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因为自从汉朝之后,帝王将相的陵寝在乱世之中多被偷盗,摸金校尉也因此而来。别说远的,就清朝而言,在清灭亡后,清皇帝的墓大多被盗。而诸葛亮的墓却没有人去盗,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说的就是盗墓贼的恶行。虽然有着骂名。但是对于像诸葛孔明之人内心还是心存敬意,诸葛亮生前的功绩及后世的影响力使后人不忍也不敢盗他的墓葬,使其得以保存完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陵园的陵是什么意思


拼 音
líng
部 首 阝

笔 画 10

五 行 火
五 笔 BFWT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大土山:山~。丘~。~谷迁变(简作“陵谷”)。
2.高大的坟墓:~园。~墓。~寝。
3.古同“凌”,侵犯,欺侮。
相关组词
陵替 冈陵 陵寝 陵园 丘陵 陵迟 山陵 陵墓 陵夷 迦陵陵差 陵懱 阜陵 黄陵 更多
百科释义
陵,ling,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陵,为“帝王的坟墓”专用,有其”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的意思。


公墓是什么意思

公墓即陵园,属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陵园建设要求向着景观化、艺术化、立体化、个性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平潭东方麒麟园等优秀陵园,也陆续建成。中国的墓园在景观方面,自古受中国传统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没能体现出中国的山水园林风格,在墓地的规划布局上也是非常严谨,中国历代帝王和臣民的陵墓规模和形式绝不相同,帝王陵墓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所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也是景色幽雅,风景别致。


永福园陵

  网上对永福的评价。
  一、 风水
  1、土质:风水理论说,选墓地必先看土质,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什么样的土地就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大凡穷凶恶极之徒,必出自穷山恶水;而地灵则必出人杰。
  判断土质的好坏,会对墓地风水有巨大的影响。
  坚硬而有自然光泽,湿润:此类土质之地,家宅可繁荣昌盛。不松驰,湿润:此地宜建阴宅,后代旺盛。永福园陵的土壤湿润,结实。是最富有生气的农耕土地,建墓地,必保后代出贵人,寿年如山。
  2、地势:选墓地看地形.背靠高山.两面山丘.正是高椅.可为人也.面有流水.当可运财. 山是龙的脊梁,水是龙的血脉。墓地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是故人安身立命的风水宝地。永福园陵根据风水设计,依福山、临绿水,实为上海难得的墓葬宝地。日前,九华山方丈主持莅临我园,高度评价了我园的风水之好实属罕见。
  永福园陵墓园边,是闻名的洪福寺,数百年的古刹,常年香火不断,佛主保佑其后代安福、幸福,洪福永世。
  二、 环境
  永福园陵公墓,已投入了上亿元进行墓地建设,根据人性化的原则、星级宾馆的标准,由世界著名的风水大师精心设计,务求在风水结构和人文环境上达到完美的结合。
  三、 墓型
  有传统的墓型和西方型墓型,特点是墓型多样、道路宽敞、价格适中。


永福园陵,上海永福园陵怎么样?

上海永福园陵是一家专业额度园陵机构。永福园陵离市区 50 分钟车程,外环 S2 高速公路(新四平公路出口)或外环 G1501 高速公路(瓦洪公路出口)直达,交通十分便捷。永福园陵采用现代化管理网络查询系统,为客户带来方便与快捷。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让每一位客户在感受清新幽雅环境的同时,享受更加贴心优质的服务。由亲情化的服务导购为客户提供详尽周到的服务,专业的艺术雕塑设计团队帮客户实现个性化设计,完善的售后服务人员将每天对园区进行清洁、维护。以亲情待人、用心服务为宗旨,让逝者灵安,生者心慰。永福园——用心守护每一份嘱托。更多问题请咨询永福园陵客服!

清朝皇家陵园共有几座

共有12座,分别是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永陵、褔陵、昭陵。1、孝陵清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原配皇后(静妃)博尓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2、景陵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钦定大清会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仁孝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和其谥号)从葬景陵地宫。3、裕陵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地宫内葬有乾隆本人、两位皇后和三位皇贵妃。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4、定陵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东岸北折。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隆恩殿仅月台南东西三面有石栏杆。大殿本身取消了环绕的石栏杆,殿后为三座门,定陵裁撤了二柱门,其余与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5、惠陵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等。6、泰陵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7、昌陵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 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8、慕陵清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9、崇陵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裕隆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在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所盗。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帝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东边的崇陵妃园寝埋葬着瑾妃和珍妃。10、永陵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座落在呼兰哈达(满语,汉译烟筒山)下,苏克素浒毕拉(满语,汉译鱼鹰河,今称苏子河)北岸。尼雅满山岗(今称启运山)南麓。东距县城22公里,距永陵镇2公里。东南距兴京故城赫图阿拉约5公里,西距夏元行宫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1、褔陵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 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同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的墓从东京尼亚满山迁来此处。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又续有增建。12、昭陵清昭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皇陵

清朝各位皇帝的陵都在哪儿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有三处 : 北陵、东陵和西陵 。 清朝从 1644 年入关 , 到 1911 年被推翻 , 统治全国 267 年 , 共有十个皇帝 , 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 , 九个皇帝分别葬在东、西二陵。
清西陵位于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 , 是一片丘陵地 , 周围群峦 迭嶂 , 树茂林密 , 风景极佳。东有 2300 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 , 西望雄伟的紫荆关 , 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西陵有帝陵四座 : 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 : 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 : 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此外 , 还 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一共 14 座 , 共葬有四个皇 帝、九个皇后、五十六个妃娱以及王公、公主等七十六人。
西陵周边近二百里 , 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 , 每层之间 相距十里 , 界桩以外还有官山 , 都不许老百姓涉足。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 , 设立了一套机构 , 皇帝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总管大 臣 , 统管西陵并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个王公 , 设置东府、西府 , 作为皇室的代表 , 专门负责守陵。
西陵建筑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 , 宫殿千余间 , 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 , 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 , 整个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和优秀的民族风格 , 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 , 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
1961 年 , 国务院公布清西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陵泰陵是雍正 ( 胤禛 ) 的陵墓 , 附葬一个皇后和一个皇贵妃 , 建 于 1730 年一 1737 年。
泰陵在西陵各帝陵中 , 建筑最早、规模最大。进入陵区前的 第一个建筑物 , 是一路五孔石桥 , 桥北有兰座高大的石牌坊 , 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式。坊北是大红门 , 这是陵区的正门 , 两通 “ 官 员人等到此下马 ” 的下马碑分立两侧 , 接着是五里长的神道 , 砖石墁地 , 松林夹道 , 神道上也有一系列建筑。具服殿是皇帝或其它主祭人更衣的地方 , 稍北 , 是大碑楼 , 高 30 米 , 重檐歇山顶 , 黄琉璃瓦 , 内竖两通圣德神功碑。碑楼四角外 , 矗立四座汉白玉雕成的华表 , 前行数十米 , 又是一座七孔石拱桥 , 过桥后 , 有望柱和石像生五对排列在两旁 , 形象逼真 , 刀法细腻。再往北有一座小 山 , 叫蜘蛛山 , 作为影壁。绕过此山 , 便是龙凤门 , 四壁三门 , 远处隆恩门在望 , 近处有一座小碑亭 , 三座三孔石桥并排跨在马槽沟 上。桥北是宽阔的海堤 , 东侧为神厨座、井亭 , 是存放供品和制备祭品的地方。东、西朝房和东、西护班房分立在隆恩门外两侧。隆恩门面阔五间 , 三门 , 单檐歇山顶。门内东西两侧 , 各有焚吊炉一 座 , 稍北是东、西配殿 , 东配殿原是放祝版的地方 , 西配殿为喇嘛念经的地方。隆恩殿是主体建筑 , 面阔五间 , 进深三间 , 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 , 殿内有三个暖阁。这个大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 方。隆恩殿后面是三座门 , 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 , 明楼中有墓碑。从明楼有马道通宝城 , 宝城上面是宝顶 , 下面是地宫。
1735 年 , 雍正暴死 ,1737 年 3 月 , 雍正和已死的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合葬进地宫。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那时还未死 , 所以在泰陵东侧又建了一座泰东陵 , 并给皇贵妃等 21 个妃 子建了泰妃园寝 。
昌陵昌陵是清嘉庆皇帝的陵墓。嘉庆名颙琰 , 在位二十五年 , 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六十 年 (1795 年 ) 九月 , 乾隆传位给他 , 并为他在泰陵西南选 好陵址 。 昌陵于 1803 年建 成 , 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 , 其宝城比泰陵的还要高大。隆恩殿内用花斑石墁地 , 光 滑耀眼 , 好似满堂宝石。
1803 年昌陵建成后 , 先葬进孝淑睿皇后 ,1821 年 3 月才葬 进嘉庆 , 地宫封闭 , 所以嘉庆另一个孝和睿皇后死后 , 葬在昌陵西三里的昌西陵。另建有昌妃园寝 , 葬有嘉庆的恭顺皇贵妃等 17 个妃子。
慕陵慕陵是清道光皇帝的陵墓 , 在泰陵西约十里 , 建于 1832- 1836 年。道光名旻宁 , 是嘉庆的第二子 , 曾被封为智亲王 ,嘉庆立他为嗣 , 在位三十年。
道光即位后不久 , 在东陵宝华峪建陵 , 并葬入孝穆皇 后 , 次年发现地宫浸水 , 道光大怒 , 追查责任 , 并将陵墓拆隆恩殿除 ,1832 年 , 道光亲自选定慕陵陵址 , 并命名为龙泉岭 , 当年动工。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 , 整个建筑满饰楠木雕刻 , 不仅藻井的每一个小方格内雕龙 , 而且梁枋、雀替等也不施彩绘 , 全是楠 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 , 造成 “万龙聚会 , 龙口喷香 ” 的气势。
慕陵的规模虽比泰陵、昌陵小也没有大碑亭、石像生、明楼 , 但工程质量之坚固 , 则超过泰、昌二陵。
慕陵东半里有慕东陵 , 这里原是妃园寝 , 后来因葬入孝静皇后而扩建成慕东陵 。
崇陵崇陵是清光绪皇帝的陵墓 , 在泰陵的东面十里 , 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 , 建于 1909 年。 1911 年清朝被推翻 , 崇陵尚未建成 , 由逊清皇室继续修建 , 至 1915 年完工。崇陵葬有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
光绪在位期间未营建陵墓 , 死后才在金龙峪建这座陵 , 范围、 规模都较小 , 没有大碑亭、石像生 等 , 但排水系统较完善 , 明楼前和 三座门前有御带河 , 月牙城内有 泄水孔 , 宫殿基部都有五尺宽泛水。
崇陵东有崇妃园寝 , 大殿的后面墓园中葬有瑾妃和珍妃。
1995 年 , 末代皇帝溥仪 ( 宣统皇帝 ) 的骨灰也葬人清西陵。


秦始皇的陵墓占地面积有多大?

陵园近8平方公里


当地人称秦陵为骊山园,在一片农田中,隆起的山丘就时秦始皇陵。陵园近8平方公里,由于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陵高从原来的115米降到现在的50米左右。根据初步普查,陵园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呈方形,周长为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为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墙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内外总计有400余座坑墓。


秦始皇的领域有多大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统一六国前一年,东南并闽越和东瓯,置闽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江东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岭并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相当今广东、广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阴山, 将河套地区开置九原郡。 于是将战国的燕、赵、秦长城重加修筑和连接,形成了“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史载其时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上一篇:microsoftsurface

下一篇:婺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