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快

时间:2024-03-08 11:22:37编辑:奇闻君

手机如何直接访问互联网?

答:如果您的手机支持WAP,可以通过WAP访问互联网。WAP业务是中国电信为移动客户提供的一种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登陆中国电信WAP门户互联星空网站浏览新闻、体育、娱乐等各方面资讯,也可以下载图片、铃声、视频等各类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用户在线交流互动。 您可以通过(☆键)一键上网或进入天翼菜单选择互联星空进入。谢谢您对电信产品的关注,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以上信息没有解决您的问题,也可登录广东电信手机商城(http://m.gd.189.cn),向在线客服求助,7X24小时在线喔!


手机用的网络属于互联网吗?

属于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为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WAP使移动Internet 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其目标是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之中。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


古时候的中原是指现在的哪里?

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扩展资料:历史沿革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物近5000件,说明中原已经有了发达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洛阳一带是夏后氏建邦立国的腹地。西晋建立后继续建都洛阳。西晋末年,“中原陆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了中国南方地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

古代的会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的“会稽”是指现在的浙江绍兴。
会稽郡(会,拼音:kuài,读若快 ),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秦朝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又名吴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 ,隶属于监察区扬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部)、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衢州、金华一带)。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会稽郡遂不复存在,之后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古时候的“会稽”是指现在的哪里

会稽,今绍兴,相传禹大会诸侯于此,故名会稽(会集之意),春秋时为越国都城。公元前494年,吴大败越于会稽。相传禹死后葬于此。《墨子·节葬下》记载:「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国语·鲁语下》云:「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班固注:「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属楚;六年封同姓王刘贾为荆王,属荆;十二年刘濞为吴王,属吴;景帝前三年(前154)吴国除,复会稽郡,属郡。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会稽自古人杰地灵,英雄汇集。秦时,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行伍种威风模样,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项梁、项羽起兵,集吴中子弟八千,从此纵横天下,就是在会稽。 江东小霸王孙策初崛起时,渡江东征,连连破敌,锋芒无人能抵。击破刘繇后,进攻会稽郡。会稽太守王朗固守于固陵,孙策渡江作战,屡攻不下。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献计,以迂为直,侵袭固陵南面数十里的查渎,绕道攻王朗后方。孙静说:“王朗凭城坚守,短期间内攻不下来,不如攻打查渎。查渎是交通要道,应当占领。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静并且自愿打头阵。孙策同意,同时下令:“近来连日大雨,江水污浊,饮用容易腹痛,你们即刻准备数百缸清水待用。” 出兵奇袭,准备瓮罐装水干嘛呢?原来孙策另有谋算,他即将展开欺敌战术。《三国志》上说:“至昏暮,罗以然(燃)火诳朗。”入夜后,孙策派人把油注入缸里,灌油点火,燃烧起,王朗远望,以为孙军举火把活动,没料得孙策人去营空,绕道查渎,袭击高迁屯,待王朗察觉出兵,反被痛击,最后战败投降。


古代的大宛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 大宛国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部的山脚下,锡尔河的上中游,就是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大宛国是塞种人建立的一个国家,也是被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西域国家。与张骞同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根据他带回来的资料,在《史记》中专立《大宛列传》,《史记》记载:当时的大宛国有大小70个城邑、6万户居民、30万人口,和西域一些几千或几万人口的国家比起来,无疑是个大国。大宛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是连接康居、大月氏、乌孙、疏勒等古国的重要枢纽。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大宛国归于其管辖之下; 唐朝时期,曾经在这里设置大宛都督府。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唐玄宗改其为宁远国,并封宁远国国王阿悉烂达干为奉化王、骠骑大将军;明清时期,大宛故地被称为浩罕汗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浩罕统治者额尔德尼曾臣服中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清朝特开喀什与其通商。1876 年,浩罕汗国亡于沙俄。今天,大宛故地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一部分。拓展资料: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又称费尔干纳谷地,是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的山间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70费尔干纳盆地公里,海拔330至1000米。人口约1500万。参考资料:新疆天山网--西域古国大宛国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是靠什么判断押韵?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夏利 怠速怎么调整啊?

调整之前,首先进行检查,起动、预热发动机,使其冷却液温度达到75-85度(在此温度下,风扇还没开始转动);拔出化油器恒温阀真空软管并完全打开阻风门,并使发动机不带负荷,完全放开加速踏板.此时发动机即怠速运转,其转速为800r/min.如果怠速不符合此标准,应重新调整.调整时取下怠速调整螺钉限制帽,将怠速调整螺钉顺时针拧到底,发动机随之熄火,再 将怠速速调整螺钉反时针拧出四圈半,起动发动机,拧出节气门高调整螺丝钉,直到发动机转速为850r/min为止;顺时针拧进怠速调整螺钉,直到发动机转速为800r/min;最后,装上新的怠速调整螺钉帽,插回真空软管。 怎样检查与调整夏利发动机快怠速转速 汽车每行驶20000km后应检修,对怠速转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检查时,起动预热发动机,待其冷却液温度为75-85度,时熄火,将阻风门拉钮向外拉到头后再起动发动机,并将气门摇臂顶在快怠速凸轮的第二个齿上,完全放开加速踏板.此时,发动机即处于快怠速运转,其转速应为1800-2200r/min,且推回阻风门拉钮并踩一下加速踏板后发动机应为怠速运转. 若快怠速转速不符合经上标准,可拧动快怠速调整螺钉来调整.


拼音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在拼音出现之前,汉字也有很多种注音方法,帮助当时的人们学习掌握汉字。字音是系统化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学习字音能够让文字的学习事倍功半,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基础,应从小就该掌握。现代汉语拼音出现的时间其实还比较短,是1957年文字改革的时候才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在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所规定的,使用至今并不断被完善,在这之前,古人有自己独特的注音方法。汉字发展历史悠久,汉字作为汉语的记录符号,并不是表音文字,是复杂的意音文字,受语音发展的影响较小,十分稳定。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注音方法,如“直读”、“读若”、“反切”等,也能很好地表示汉字的音义,只不过为了和国际接轨,适应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汉语拼音去注音,古人的注音方法还需去专门了解才能知道其中奥秘。众多古代注音法中,最常见、最广泛流传的便是“直读法”和“反切法”这两种。先说前者,所谓“直读法”就是直接以“字”给字注音,选取的当注音的这个字,一定是日常使用频繁、容易辨认的字,这两个字必须是同音或近音,例如“根,音跟”。“反切法”则更为复杂一些,要用两个字一起给一个字注音,第一个字用它的声母,第二个字用它的韵母和声调,如此,组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新的音,十分方便。汉字伴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始终,拥有着无穷的奥秘与趣味,我们要学习、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更好的掌握中华文化。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由于汉字以本身表意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需要注意的还有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元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扩展资料:近代注音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2、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3、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

上一篇:猩咖

下一篇:pcb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