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故事
清朝道光年间,福建泉州南安,有一孝子姓萧,因家境清贫,其父只身来台谋生,经数年毫无音信,萧孝子时尚年幼,思亲心切,随母渡海来台寻父。
当时清廷在笨港置水陆讯兵防止偷渡,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涉水登陆,同遭急流卷散,萧孝子幸由渔夫救回。一日萧孝子随渔夫上笨港查寻父母,因闻悉朝天宫天上圣母赫灵验,乃参宫奉香跪拜,虔诚祷告:〔圣母如肯庇佑寻得父母,铁钉则能贯入石中〕。祷毕,即于殿前石阶上钉一铁钉,易弯曲的铁钉,竟轻易没入坚硬青石之中,人人称奇,称为孝子钉。
当地一花生油行主人,闻悉萧孝子之事,特予佣用,俾使便于寻亲,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麦寮一商人来购油时,言及数月前一小船救了一妇人,萧孝子随该商人往麦疗探询,果然母子重逢,即迎回北港同聚。
偶然,彰化一商人来港进香,闻知〔孝子钉〕之事,由于好奇,乃往探访萧氏母子,出于意外,竟是表亲,且其表亲知萧父住所,乃相偕往中部相见,亲子三人重逢,恍然如梦,悲喜交集,终于达成数十年来子思亲,亲思子之心愿,享天伦之乐。
现在如到北港朝天宫,在观音佛祖殿前之石阶上仍可看到〔孝子钉〕,可知此一故事并非虚传也。
怎样才能做个孝子?
孝子现在是指孝顺的孩子,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里,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如果不了解“孝子”最本原的语义,古人书中的很多记载就看不懂。比如晋朝王绥的父亲被人捉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绥日常饮食都降低一格标准,当时人讽刺他是“试守孝子”——试着为父亲守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有一次他母亲王皇后赐给他带有玉柄的羽毛扇,刘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华丽,因此就想害死母亲。这边厢已经命令太医去煮毒药了,刘昱的左右人等赶紧劝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刘昱一听有道理,于是罢手。南北朝乱世,北魏和南齐征战,南齐的将领成买出战前说:“不杀贼就被贼杀,我的幼子不为世子,便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贵族的子弟。此处如果将“孝子”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做世子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做孝子只能在门上涂白土粉(比喻服丧)。”在聊斋故事中,有一篇《孝子》的文章.在青州东香山之前,有一位叫周顺亭的人,非常孝敬母亲。他的母亲大腿上长了一个大疖子,痛得简直难以忍受,只能白天、黑夜里不停地呻吟。周顺亭不厌其烦地为母亲敷药、按摩,以致废寝忘食。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母亲的病痛还是不愈,周毫无办法、忧心忡忡。夜晚,死去的父亲托梦告诉他:“你母亲的疾病全在于你的孝心。但是,她的疮伤要用人的肌肉制成的药膏,敷在上面才能痊愈的。你光靠担忧还是不行的。”周醒来觉得很惊奇,连忙起床,用刀把自己的一块胁部的肉割下,却不觉得怎么痛。他又用布把伤口包扎好,鲜血也止住了。周把自己的肉制成药膏,然后敷在母亲的疮口中,其痛感马上消除了。母亲高兴地问:“是什么药,这样地灵验呢!”周不便告诉实情,只能搪塞过去。母亲的疮伤终于痊愈,周设法掩饰自己的割伤处,既使是他的妻子也茫然不知其故。等到割伤痊愈后,被留下了一块巴掌大的伤疤,妻子再三盘问,才得知其真正的原由。
孝子什么意思
【词目】孝子
【拼音】xiào zǐ
【基本解释】
1. [dutiful son]∶指对父母孝顺的儿子
2. [son in mourning]∶父母死后守孝的人
【详细解释】
【对父母孝顺的儿子】
(1)孝顺父母的儿子
《诗·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庄子·天地》:“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 唐 韩愈 《复仇状》:“盖以为不许复讐,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於戏!没祀以仁者之粟,奚五鼎之足云;求忠于孝子之门,庶百世以不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冰心 《南归》:“人家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这次病了五个月,你们真是心力交瘁!”
(2)指父母亡故后居丧者
《礼记·问丧》:“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初, 恪 将征 淮南 ,有孝子著縗衣入其合中,从者白之,令外诘问,孝子曰:‘不自觉入。’”《宋书·后妃传·明恭王皇后》:“ 元徽 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酖害,已令太医煑药,左右人止之曰:‘若行此事,官便应作孝子,岂复得出入狡狯。’帝曰:‘汝语大有理。’乃止。”《明史·礼志十四》:“凡有改葬者,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子,俱缌麻服,周亲以下素服。”《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你父亲几时去世的?’那孝子道:‘还不曾尽七。’”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六章:“亲戚、邻居、门中人,挤满当事人的院子,说了一早晨,没说倒,才来到区上,因为必须立刻决定谁是孝子,好办丧事。”
(3)祭祀时对已故父母的自称
《礼记·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新唐书·礼乐志三》:“若宗子有故,庶子摄祭,则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4) 旧时表旌孝行卓著者的特定称号
《后汉书·蔡邕传》:“又市贾小民,为 宣陵 孝子者,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明史·孝义传一·李德成》:“ 洪武 十九年举孝廉,屡擢尚宝丞。二十七年旌为孝子。”
【父母死后居丧的人】
孝子现在是指孝顺的孩子,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里,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如果不了解“孝子”最本原的语义,古人书中的很多记载就看不懂。比如晋朝王绥的父亲被人捉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绥日常饮食都降低一格标准,当时人讽刺他是“试守孝子”——试着为父亲守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有一次他母亲王皇后赐给他带有玉柄的羽毛扇,刘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华丽,因此就想害死母亲。这边厢已经命令太医去煮毒药了,刘昱的左右人等赶紧劝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刘昱一听有道理,于是罢手。南北朝乱世,北魏和南齐征战,南齐的将领成买出战前说:“不杀贼就被贼杀,我的幼子不为世子,便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贵族的子弟。此处如果将“孝子”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做世子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做孝子只能在门上涂白土粉(比喻服丧)。”
孔子〈礼运大同篇〉里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希望能早日实现理想社会,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尊老、敬老、养老。
谈谈学习文学、历史、哲学与提高人文素养的认识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人文能力,扩宽研究问题的视野,采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参考周作人先生的书籍。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学习历史,读史明智,不过确实可以看到另类的历史,大家眼中的历史和你通过各方所知道的历史是不同的。 汇集和综合了中外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心理学等多门现代人文知识,帮助人们走进人文殿堂。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好其他课程及人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世人皆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世人皆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大致就是在严格的教育下,能够教育出孝顺优秀的孩子,慈母的教育可能会让孩子太过于放纵。但事实上,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够只看到表面,而是应该要去理解它更深层面的意思。一、严父指的是适度的教育有的人可能觉得严父所指的教育就是打骂孩子,或者是非常严厉的去管教孩子。但事实上,这句话所指的严父是说要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教育,而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去打骂他们。孩子犯错肯定是需要管教的,但绝对不是要用打骂的方式,因为对孩子来说,如果采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是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这句话当中的严父出孝子,只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要给孩子建立规则,让他们有约束性。二、慈母多败儿是溺爱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当中的慈母并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关心,而是说这种关心过度变成了溺爱,而这里的慈母,也就是指溺爱孩子的母亲。有很多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当中,就像是变成了孩子的佣人一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让他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慈母。真正好的教育并不是让孩子什么都不做,溺爱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独立,如何处理自己的事情。三、中和两者的教育方式所以对于这句话来说,我们应该将两句话合为一体来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既要严格对待孩子,也要爱孩子,不要只是打骂孩子,也不要只是关爱孩子。所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也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
为何世人皆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呢?
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环境下,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你一出生,没有含着金汤匙,那么就只能靠你自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何世人皆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您具体阐述。首先,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来源于周希陶。事实上,他当初阐述这句话的时候,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描述的,他从家国或者是家庭的各个方面来论述慈母或严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来警示世人。事实上,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岳飞,他有一个义子,岳飞从小教育他非常严格,在他12岁的时候便可以上阵杀敌。因此,岳父的眼里性也影响了自己孩子的优秀。慈母多败儿,主要也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据说当时有一个儿子常常被母亲娇生惯养,因此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性情也变得越来越飘忽不定,最后导致自己走上歧途。由此可见,过分的娇惯必定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讲道理。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那么要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他,让他明白世间生活的种种。并不是通过打骂或者是严厉的方式。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惩罚,但是千万不能惯着他,不要只会导致她越来越放肆。总而言之,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还是存在一定的社会道理的,对于父亲来说,可以给孩子制定适当的规则,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路线。对于母亲来说,爱孩子并不等于溺爱,爱他就要对他的未来考虑。相信这样做之后,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