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铁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种封爵制度,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权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当然了,大饼是这么画的,具体怎么样,还得看皇帝的心情和个人表现,铁帽子王的后代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扩展资料历史意义铁帽子王是好是坏,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首先,这一制度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清文献通考》将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条目,意味着将其类比为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但受封者封藩就国,往往拥兵自重,形成对抗中央的势力,更多是扮演一个造成割据战乱的消极因素。与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其次,就清代本身历史而言,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清初宗室诸王对中央的威胁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据一方,而在于对八旗各旗当作私产加以控制,各拥旗众,可与中央分庭抗礼。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然而,这种格局使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时要与其他三大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给几位兄长施礼。皇太极曾抱怨自己“不过一黄旗贝勒而已”。更严重的是,几大贝勒各拥本旗重兵,相互间矛盾日渐尖锐,使新兴的满洲力量时常面临分裂危机。由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多尔衮摄政,再到顺治皇帝亲政,清初皇帝集权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断宗室旗主们的势力。不仅如此,清朝中央还极力弱化宗室旗主与各旗部众的关系,借鉴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国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八旗管理被纳入到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产,宗室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规范下来。所以,仔细梳理会发现,乾隆时期确认的八大铁帽子王,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当初的旗主贝勒,至于后来分封的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之子,帝室后裔,而萨哈廉、勒克德浑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实追随者。总之,清朝对宗室管理之规范与严格大大超过以往朝代。然而,这种封爵制度毕竟是以保证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特权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随着革命爆发,民国肇建,清代的铁帽子王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参考资料铁帽子王-百度百科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以上是百科的。。。。。其实有很多问题直接在百度上搜都是找得到的
清朝铁帽子王啥意思?
铁帽子王: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
清代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初期八位
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
六位和硕亲王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
两位多罗郡王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清中后期四位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硕恭亲王:奕欣,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
铁帽子王的封地和权限,远大于现代元帅,皇上也须礼让三分,敬之惧之。
我们看过二月河的小说及电视剧,里面提到的“八王议政”,就是指前八位。
清朝第一代“八大铁帽子王”的最后结局是怎样?
铁帽子王是清朝的称呼,在以前跟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差不多功效,这是没有世袭罔替这一说。清朝历史上有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所以他们的王位也是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本家假若无人,还可以由旁支子孙袭封。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这项规制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1635年(天聪九年),代善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1636年(崇德元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被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代善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压抑。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逝世,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1648年11月25日(顺治五年十月十一日)病死于北京,终年66岁。赐祭葬,立碑纪功。1671年7月(康熙十年六月),追谥曰烈。1754年10月(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1778年2月(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睿亲王多尔衮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这样他才会在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后入享太庙。豫亲王多铎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肃亲王豪格努尔哈赤时期从征蒙古诸部因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以军功封肃亲王,掌户部事。顺治三年,挂靖远大将军印,平定四川张献忠。次年,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下狱,不久死于狱中,年四十。顺治八年,追复封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承泽亲王硕塞爱新觉罗硕塞(1628-1655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顺治元年,封多罗承泽郡王。姜镶反叛期间,硕塞移师代州,解围有功,晋升为庄亲王。顺治七年,降为郡王,八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掌兵部、宗人府。十一年十二月初五,卒,子博果铎袭爵成亲王岳托岳托是清朝开国史上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祖父去世后,以大局为重劝父代善拥立皇太极。岳托很早就投身戎马,太祖朝,岳托攻辽沈,征蒙古,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岳托先被封为台极、贝勒,后因军功被封为亲王,主管兵部。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极的不满,动辄获咎,屡遭贬斥至贝勒。1638年(清崇德三年)病逝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他为克勤郡王。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清政府为岳托立碑纪功。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使岳托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并以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颖亲王萨哈廉爱新觉罗萨哈廉(1604—1636年),又作萨哈连、萨哈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礼亲王代善的第三子。因他多次跟随作战有功,天命十一年(1625年)封贝勒,同年八月,后金汗努尔哈赤去世。萨哈廉与父兄相商,主张并最终促成由皇太极继承汗位。其后的岁月里,萨哈廉始终保持着对皇太极的忠诚,在清初开拓疆域的军事和政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拟封多罗郡王,而这年五月二十七日他便病死了,时年33岁。死后追封和硕颖亲王。其实第一代铁帽子王基本上有好结果的不多,都是后面平反的,可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哪个朝代都一样啊,获得荣誉越大,说明皇帝对你越不放心啊,要思退啊。
什么是摄政王
摄政王指的是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恭亲王是清朝皇室的一种特殊爵位,属于铁帽子王。1、摄政王摄政王(prince regent),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一般情况下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一种称呼。如中国西周时期周公摄政,汉朝时王莽摄政,清世祖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宣统中醇亲王载沣摄政。2、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扩展资料:一、摄政王影响摄政王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摄政王的问题在于,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而不是还政于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所以纵观古代历史,摄政王能够善始善终的没有几个,往往是入主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比如周公、多尔衮勉强算一个“向使当初身便死”,反过来说,豪格就是多尔衮的管叔鲜、蔡叔度。至于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儿子摄政的,就属于特例了。 摄政则大多在国主年幼,无力理政时出现,摄政的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称呼。二、恭亲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