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禅宗为什么只有六祖?难道到六祖以后就没传下去了吗?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
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
是为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阿难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波鞠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弥遮迦尊者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胁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马呜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龙树大士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 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 第二十九、慧可大师 第三十、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
代流传,毋令乖误。
~~坛经.付嘱品第十~
五祖大师付衣法的时候对惠能说过
中国佛教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以后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惠能的《六祖坛经》为本宗代表著作,其他如《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皆有重大影响。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677~744)与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会居洛阳荷泽寺,创荷泽宗,被尊为七祖。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怀让住南岳衡山,创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创青原系。怀让弟子道一(709~788)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希运门人义玄(?~867 )在河北镇州创临济宗。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创沩仰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790)一系数传至洞山良价 ,再传至曹山本寂,师徒共创曹洞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908),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958)创法眼宗,住金陵清凉寺;师备同门文偃(?~949)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晚唐至五代,禅宗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风格略变。大量“公案” 、“诵古”文字著述问世。宋代 ,临济宗中又分出方会( 992~1049 )所创之杨岐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创之黄龙宗。元明之后,禅净合流形势大成,禅宗衰微。
为什么禅宗到了六祖以后就没有了?
宽容法师
为什么衣钵只传到六祖?是不是后面没有前面更有成就呢?
大伟好,难得您看资料这么细心!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和不少朋友常交流这个话题。今天我刚好在寺里,就利用午斋后这点时间,先草草的给您做个回复,供您参考。您若有时间,请来寺里吃茶,我们安徽是产茶大省,天柱山的新茶已采出来了,我们边品茶慢慢交流,禅茶一味。
禅宗在六祖慧能大师以前,由于禅法由初祖达摩带到中国时间不久,禅法的弘扬虽逐年扩大,但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众人皆学修的兴旺高潮。初祖达摩时,人们对禅是“遇而未信”,到二祖慧可大师时已进了一步,人们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大师时,人们已达到“有信有修”的境界了。禅宗从一到六祖,禅法虽然每代都有发展,但还是单传,每代都是以衣钵为信物,单传一个人。到六祖时,禅法经过六代祖师近两百年的努力弘扬,禅法已达到新旺的局面,当时六祖门下就有三十六位达到开大悟,具备接衣钵能力的大德了,在六祖以前,每位祖师门下虽习禅者多人,但能达到接衣钵能力的只有一人。所以,六祖当时就确定不再以以往的祖师选一人为传法的传人的模式,来单传衣钵了。将单传衣钵改为传心法了,这么以改变,带佛传法的人就多了很多,突破了以往一人代佛传法的局限性,因此,在六祖时,禅法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局面,甚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派,叫禅宗或佛心宗。之所以六祖做出了这个传法模式的改变,这首先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达到传衣钵能力的人才要多,不止一个。二是不再需要信物了。禅法已得到了普遍弘扬,人们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禅法,不用衣钵为信物,“信物”是指用佛祖释迦摩尼的衣钵来证实,传法这个人所传的法,是经过前代祖师的印证,他所传的法是正确的佛的心法,是一代一代经过师承正式传下来的,不是他自己胡编乱造的。那时,大家对禅法的修学都普遍提升了,能不怀疑的接受经过六祖印证过的弟子所传的法。若这两个条件不成熟,那就还是要以衣钵为信物来单传的了。
所以,经过前几代祖师的努力奠基,禅法到六祖以后已经是发扬光大了,比前几代祖师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多,弘法修学的成就也更大了。这也是初祖达摩当年预先说的“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开示。禅宗到六祖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五家七派的禅风了。
近五十年来,禅宗已迅速的传遍了世界的东西方。在这二十年年来,不但佛教习禅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提升,大家对国学的重视,禅学已在北大清华等大学和艺术、管理、环保、文学、伦理、养生等各个领域中普遍流行了。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怎么理解?
此句出自《金刚经》,原文是:“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白话译文:因为这个缘故,我经常说,你们这些比丘,知道我所讲的法相,就像渡河的船一样。不应该执着法相,更不应该执着于空性。取:取着,执着。法:法相。非法:空性。比丘:指出家受具足戒者。筏喻:筏为船。即用船打比方。佛祖曾用船比喻佛法,认为佛法只是渡船,不是彼岸。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参考资料来源:弘善佛教官网:金刚经全文及翻译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怎样解释?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句出自《金刚经》,说的是已经解脱的阿罗汉等,早就乘坐佛法的大船,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了,所以不需要再将船背负在身上了。但是如果这些还在生死海里,头出头没的人,还没有到达岸边的人,也将佛法的船只抛弃的话,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到达彼岸呢《金刚经》是印度有唯识家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但是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常住佛性和如来藏。佛陀经常说一个比喻——筏喻,从这个筏喻里,我们可以看出佛希望我们学法时能有这样一个舍离的态度,对于已经学会的佛法,学会以后就应当舍离,只有舍弃旧的才能获得新的法门。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世尊告诫我们凡人修法,纵使千万岁,也未必成果,因为一切有为法,世间一切有所为,或者有所不为的法,都是凡人的执着,所为或者所不为在世尊看来都是一样的。摆脱这些,就是把这些法都视如梦幻泡影,视如朝露,闪电,一切都是瞬间,一切皆为梦幻,当然事实上凡人是无法理解的,那就先作如是观,也就是先这么看,虽然不理解,没能顿悟,但先这么看。通俗解释“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意思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此段偈语原文出自《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扩展资料:《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即是空(心),空即是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百度百科-一切为有法
《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有为法"中的"法"是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有为"是指由因缘(条件)构成的.
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因为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事物,都是暂时的,如同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因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 所以一旦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会消散)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佛教空观的一个经典表达。
楼主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佛教哲学,可以去看看台湾释圣严大师的《正信的佛教》。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佛教思想的介绍小册子,但是介绍的非常到位。
填空一法如()看到个成语叫一法如()什么来的
一贫如洗
yī pín rú xǐ
【解释】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结构】主谓式。
【用法】形容极其贫穷。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洗;不能读作“xiǎn”。
【辨形】贫;不能写作“贪”。
【近义词】一无所有、一寒如此、家徒四壁
【反义词】荣华富贵、丰衣足食、腰缠万贯
【辨析】~和“一无所有”;都指“什么也没有”;但“一无所有”语义较广;可以用在每个方面;~只能用在形容贫穷的程度上。
【例句】
(1)解放前;我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2)老县长为官清廉;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