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建立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解决方案?
第一步、主题应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能为政府的各项职能工作起到辅助支持作用,用IT的技术手段,帮助政府提升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化。因此,投资建设一项大型电子政务工程,首先,要确定他的服务目标,确定系统建设的"主题应用"。第二步、建设原则。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的建设,是电子政务整体建设的长期任务,它的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与整体政府职能改革的进程,从整体上保持同步。而具体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实用优先、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则。第三步、多维度认识需求。业务信息需求分析的指导思想是三维体系模型。这是因为只站在信息资源角度考虑,而不深入研究政府部门的实际运作情况,是很难将信息交互与共享工程做好。第四步、信息规划 。信息规划的核心在于建立面向主题应用的数据供应链,需要解决共享与交换信息从那里获取,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向业务系统提供服务,形成数据生产、数据加工与管理,数据服务的清晰链条。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各种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语音、图形、图像等统称为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后就成为信息。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是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基本要素,种类很多。地图、表格、影像、磁带、纸带。按数字化方式分为矢量数据、格网数据等。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选择、类型、数量、采集方法、详细程度、可信度等,取决于系统应用目标、功能、结构和数据处理、管理与分析的要求。
空间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如果要把遥感综合调查成果数据提供给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共享,会碰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数据格式的共享和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虽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技术发展上应领先于GIS软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级别、不同领域的应用中一统天下,即使像Oracle这样的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GIS软件也是如此。早期的GIS技术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主要采用数据格式直接转换方法,而不同GIS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损失,如MapInfo的Tab文件转换到Arc/Info的Coverage会丢失线型、颜色等与显示有关的属性。更为严重的是,Arc/Info采用拓扑数据结构,Maplnfo数据则是非拓扑数据结构,转换之后还需要进行拓扑重建等大量处理工作。近年来,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的中介达到信息共享的方法也被许多国家和组织普遍采用,例如美国的SDTS、北约的DIGEST、英国的NTF,欧洲标准委员会的ETF等。我国在这方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出了中国的地球空间数据转换标准VCT,现在已被国土资源部的相关信息化标准引用。但这种转换方法仍然过于繁琐,而且只关心数据格式本身,不对原有的信息概念模型进行理解,因此不能保证信息接收者与信息拥有者之间的沟通,有可能使同一数据得到不同信息内涵(黄裕霞等,2001)。现在惟一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中间件”的方式,在遵循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统一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操作API函数,即制定地理技术互操作规程。例如OGC(OpenGIS Consortium)制定了Open Geodata Interoperability Specification(OGIS)。通过这种方式,可实现不同的软件来操作对方的数据,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结构、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动态调用,真正实现同构或异构数据的查询检索和开放存取,从而实现地理信息共享(龚健雅,1999)。本次数据建库和系统开发就采用了 ArcSDE(空间库数据引擎)这一“中间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数据共享与交换问题。由于其所支持的数据格式与OGC颁布的规范(Simple Feature Specification for SQL)相一致,尽管不同的客户所采用的DBMS在数据模型、物理实现等诸多方面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但仍可通过ArcSDE符合工业标准的API,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将所需的空间数据集成到自己的应用工程中去(ESRI,2001)。